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護國 綠電 新屏障

護國 綠電 新屏障
正崴董事長郭台強在一次慢跑中,深覺台灣空氣太髒,找上森崴總經理胡惠森(圖),跨入綠能產業。

王之杰

政治社會

攝影/陳弘岱

1237期

2020-09-02 11:49

未來十年,全球綠能嚴重供給不足,一個全球搶綠能的戰爭,已經上膛。拿不到穩定的綠電,在未來供應鏈上就可能被除名,但只要台灣電力結構轉骨成功,不僅可以搶得競爭力的聖杯,台灣更可在半導體之外,用綠能建立一個護國新屏障。這是一場不能輸的競賽!

「哪裡有綠電?」「可以幫忙找找,跟誰可以買得到綠電?」

 

大概從今年初開始,這樣的耳語在台灣產業界,逐漸散布開來,而且愈來愈大聲。特別是七月八日,台積電一口氣包下丹麥電力開發商沃旭(Ørsted)未來二十年、台灣離岸風機發電量之後,「大家搶得更凶了……。」一位外資電力開發商透露,這筆相當於半個核二廠的綠電大訂單,就像號角,吹響了產業界的綠電軍備競賽,不僅製造業,「零售業、金融業、物流業,都有人打電話來問……,特別是要打『國際盃』的廠商,很少有人不緊張的。」

 

緊張,當然是有道理的。

 

台積「包下綠電」揭戰幔 沃爾瑪、三星、蘋果曝綠能野心

 

近一年多來,高居全球產業鏈最頂端的品牌大廠,一個接著一個宣示自己的綠能目標。全球最大企業沃爾瑪,承諾投入六倍的資源,每年加碼七十億瓩的再生能源,更推出「十億噸計畫」(Project Gigaton),要求供應商共同減碳;三星電子,不僅集團本身的綠能使用將提升二○%,透過參與國際「供應鏈碳排放揭露計畫」,要求供應鏈的大小廠商,同步訂出綠能標準。

 

此外,與台灣科技產業榮枯關係最緊密的蘋果,今年七月,鐵了心宣示十年內,將成為零碳排放企業。為了達成這個近似「殘酷」的目標,在其供應鏈上,一共匡列了四十四家大小供應商,逐一點名、逐年追蹤,看看這些廠商有沒有照綠能進度操課,明白告訴所有人:若要打上甜美的蘋果光,請先通過綠能大考驗。

 

一場不能輸的競賽 台廠拿不到穩定綠電,恐被除名

 

根據聯合國環境計畫(UN Environment Programme)與研究機構BloombergNEF最新發表的報告《二○二○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趨勢》,如果把「RE100」(Renewable Energy 100,承諾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企業)俱樂部兩百多家公司,所承諾的新能源需求加總起來,未來十年,全球綠能呈現嚴重供給不足。這份報告也指出,三○年,「RE100俱樂部」成員需要總電量接近三千億度(三百TWh),但以目前規畫中的新能源產能,只有一千億度不到,「缺口約二一○○億度,RE100公司得自己想辦法。」RE100俱樂部只是縮影,若加計其他企業,需求缺口一定更可觀。一個全球搶綠能的戰爭,已經上膛。

 

對台灣產業來說,這是一場不能輸的競賽。德商達德能源董事長王雲怡就說,台灣經濟高度仰賴對外貿易,從供應鏈、永續責任,或產品競爭力角度,「綠電已經是必要考量。」拿不到穩定的綠電,在未來供應鏈上就可能被除名,危及台灣製造王國的血脈;然而,只要能讓台灣電力結構轉骨成功,不僅可以搶得競爭力的聖杯,台灣更可在半導體之外,用綠能建立一個全新的護國新屏障。一位綠電業者就表示,別小看一片片躺在南台灣廢耕地上的太陽能板,它們也許能決定台灣半導體未來的半壁江山。

 

以往,各界都把再生能源的焦點集中在發電,其實配電、儲能、運營、買賣,才是綠電能否成為新屏障的關鍵,特別是「買賣」這塊。

 

2016年以來減碳目標進展

▲點擊圖片放大

 

新能源「買賣」開鑼 寶佳、中租等一票門外漢搶進

 

台灣的電力交易市場,經過了三年多的醞釀,新能源終於在二○年「開賣」了起來,以往由台電一家主導的電業生態,也開始變得多元,在今年,創造了好幾個第一。第一批民間綠電交易在五月完成;第一次「新設再生電廠」所產生的綠電,進入交易市場;連生質能綠電,都開始加入供電陣容。這場新屏障的二.○轉型大戲,才開鑼一年不到,就已經熱鬧滾滾。儘管雜音、抗議不少,伴隨的機會、卡位,更多。「一個合格屋頂,大概有二十組人在搶……,全台仲介太陽能屋頂的人,少說也有一萬人……,市場規模最少二十億元!」業內人士這樣形容熱況。

 

為了搶綠電聖杯,不少嗅覺靈敏的廠商,早已開始布局卡位。除了早先聞香下馬的外國離岸風電開發商,如沃旭、達德、CIP之外,一些本來是電業「門外漢」的國內大型企業集團,正崴精密工業、寶佳集團、中租迪和、友達光電、台灣人壽、新光人壽,近幾年,也開始積極用不同的方法,加入開發、賣綠電的行列。少則可以自用,多則開創新的成長動力。

 

寶晶董事長蔡佳晋

有了寶佳機構的集團金援,寶晶董事長蔡佳晋希望能讓今天的台灣廢耕地,成為明日的綠電競爭力。(攝影/劉咸昌)

 

森崴大手筆投入 光風水電到綠電交易,無役不與

 

其中,正崴轉投資的森崴能源,算是手筆最大的一家。從光電、風電、水電,一直到綠電交易平台,無役不與。森崴總經理胡惠森指出,會做能源這行,「都是郭董拖我下水!」原來,正崴董事長郭台強一次在慢跑中,深覺台灣空氣太髒,兩人討論之後,決定投入再生能源。兩人的共識是,既然要做,「就做一些不一樣的……,我們的想法是打造一個『光、風、水、氣、大平台』。」

 

三年時間,二十八座太陽能電廠、台灣最高的陸域風機、台灣最大的民間水力發電廠——世豐電力,都在胡惠森手上完成。其中,轉投資的富威電力,更成為台灣第一家拿到綠電交易平台執照的民間業者;接著,今年六月,旗下的富崴能源,又以六二八億元標得台電三百MW(千瓩)「離岸風電二期計畫」。未來三年,森崴計畫將太陽能裝置容量擴大到五百MW、陸域風電五百MW。若再加上水力及天然氣,森崴在三年以內,應該會成為裝置容量超過一GW(百萬瓩)的本土綠電大戶。

 

森崴為核心所展開的綠能投資,無疑讓正崴集團找到了成長的新動能,也成為台灣擁有綠能實力的佼佼者。「跟其他行業不同,再生能源這行,生意做得愈大,空氣就愈好!」胡惠森說,而且,如果一切依計畫,森崴能源明年六月就想展開上市進程,期望下半年就能正式掛牌。

 

有掛牌計畫的不只森崴,台灣地產開發商寶佳集團轉投資的寶晶能源,也有上市計畫。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離開國際票券總經理的職務後,就結合寶佳、國泰永續私募股權基金、遠雄人壽的資金,轉行投入太陽能光電,花了兩年時間南下蹲點,談了四百多位地主,今年三月,屏東「林邊九十九MW太陽能電站第一期」終於動土。如果加上佳冬、枋寮三百MW的計畫,寶晶能源手上掌握的太陽能,已經算是台灣前三大。

 

據了解,最近聯電就找上寶晶能源,請求協助解決綠電供應問題,但最後雙方因找不到土地,沒談成。聯電發言人劉啟東對此回應,最近確實有評估大規模的採購綠電,這是趨勢,「我們原本廠區能裝太陽能的地方就都裝了……,但長期看起來還是有缺口!」雖然寶晶股東陣容強大,但蔡佳晋說,能源是砸錢的行業,資本市場是必走的路,依現在進度,希望「後年可以順利掛牌。」

 

綠能的號角,不僅新兵摩拳擦掌,老兵也趁此整軍經武,準備再出發。

 

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

▲點擊圖片放大

 

台灣綠電

▲點擊圖片放大

 

農電共生

 

農電共生

▲點擊圖片放大

 

聯合再生攜手兩大壽險「硬轉軟」攻電力服務經營

 

過去十年,台灣太陽能板在中國殺價競爭下,一度血流成河,為了合作取暖,一八年十月,新日光能源科技、昱晶能源科技與昇陽光電科技合併,成立聯合再生能源。除了積極處理多餘產能之外,聯合再生也開始跨足電廠經營,今年七月,更與台灣人壽、新光人壽共同成立日曜能源,將從事太陽能電廠興建及營運,從硬體製造,跨入軟體的電力服務經營。

 

聯合再生能源董事長洪傳獻說,台灣能源轉型,也給了聯合再生轉型的機會,以往,台灣太陽能板主攻海外市場,一定會碰到中國,「若是製造的太陽能電池是我自己要用的,這樣就不用跟大陸競爭!」他進一步分享,在三合一之前,原本的三家公司就已經在海外做了五百到六百MW的系統,經驗豐富,如今碰到台灣能源轉型,正好能在台灣扮演一些角色,做一些事業的轉型。

 

對於業者積極布局,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認為:「這絕對是個大進步的機會……,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可以把買能源的錢,轉變為GDP!」他說,台灣九八%的能源靠進口,光是去年,就花了一.二八兆元新台幣(四七三億美元)向外買能源,若以近十年的平均值來看,每年對外買原料的錢,就占了GDP的一○%,也就是說,總體經濟每產出十元,「就要用一元拿來買能源。」但再生能源使用海峽的風、台灣的太陽及大地的水,都不需要花一分錢,可以「把以前花在買能源的錢,放回台灣人口袋」,再用這些新能源,賺更多錢回來,提升台灣整體競爭力。

 

聯合再生董事長洪傳獻

從外銷轉拚國內綠電經營,聯合再生董事長洪傳獻,在紅海市場中找到轉型新生路。(攝影/唐紹航)

 

因此,綠能「不是總統的政見,是要幫台商搶訂單,養活台灣人!」曾文生說,政府二五年再生能源增加到二○%的目標,就是希望達到這個目的,以前,市場不明朗,需要政府出面購電,但「台積電買下一整個風場後」,需求已經非常明顯,「廠商需要綠電……,機會就在前面!」

 

再生能源固然好,但新能源真的要起飛,「傳統電網一定必須重新安排!」讓它聰明起來,德國離岸發電顧問公司(WP&More WindPower & More Consulting GmbH)創辦人科克(Friedrich Koch)表示。

 

傳統電網智慧化成關鍵 太陽能比重拉高後,電力調度挑戰大

 

他以德國能源轉型的經驗指出,再生能源會顛覆傳統電廠的運作,以前,電力傳輸只單向進行,只送電不收電;但再生能源進入電網之後,電力的使用者也會是發電人,加上自然因素,日照、風力都會隨氣候轉變,雙向、不穩定的供電,對電網的穩定是一項大挑戰。其中,「『笨鴨曲線」』就是一個常見的問題!」科克說。

 

「笨鴨曲線」在以太陽能為主的電力環境常常發生,因為太陽在白天提供大量電能,傳統發電量曲線,在大約上午七點到下午七點間,會形成一個低谷,很像鴨子的大肚子。太陽下山之後,太陽發電急降、傳統發電曲線陡升,形成一個尖塔式的高峰,看起來像一個鴨頭,整體看來,就像一個鴨子的側影。太陽能占整體發電量的比重愈高,鴨肚子就愈垂愈大;鴨肚子愈大,對電力調度的挑戰就愈大,電網必須有效率地調整運轉排程,弄得不好,就會引發停電。

 

因此,要讓再生能源受控制,必須搭配即時電力監測、物聯網、儲能與智慧變流器(Smart inverter)等,即時蒐集、甚至預測再生能源發電數據,一個讓「百年神器」的傳統電力系統變成聰明的智慧電網結構。

 

特別是離岸風電,目前五家風電開發商沃旭、CIP、中鋼、海龍、台電,都聚集在彰化開發風場,升壓站也都靠在一起,這種現象連在歐洲都很罕見,若無法做好調節、預測,再生能源就會成為Trouble Maker(麻煩製造者)。台電表示,理解再生能源帶來的挑戰,將透過「調整併網規範」及「增加系統可併容量」營造友善併網環境,現已開始進行加強電力網第一期計畫,完成後可提供彰化、桃園地區七.六四GW併網容量。

 

不過,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盧展南仍在一次研討會中提醒,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將展開招標,現在台電對再生能源併聯,沒有嚴謹的規範及安排,若不及早因應,未來可能付出更高的代價。

 

傳統電力系統

▲點擊圖片放大

 

美國加州電力供應曲線

▲點擊圖片放大

 

有技術,卻陷資金困境 業者嘆「沒金融支持,根本做不到」

 

技術之外,資本也是另一座大山。再生能源,本身就是砸錢的行業,「一GW的太陽能發電,光成本就需要五百億元。」蔡佳晋評估,沒有金融支持,根本做不到。洪傳獻也認為,太陽能不是單純的製造業,「是金融業及製造業的合體!」後面需要有一個堅實的資金支撐。但台灣金融機構對再生能源卻相對小心,特別是離岸風電,連曾文生都說,現在風場聯貸,還沒有一個是由國內的銀行領頭主辦。

 

曾獲得能源局頒發「光鐸獎」的華南銀行董事長張雲鵬認為,確實感受到業者對綠色金融需求,不過,再生能源有其技術門檻,以離岸風電為例,牽涉颱風、環保、海風海流計算、國際融資保證、保險與再保險,風險真的不低,建議業者,可以透過學界或研究機構提供技術輔導或產品認證,讓金融機構更容易評估,若加上未來將成立的「國家融資保證基金」機制,金融機構在政府「綠色金融行動方案二.○」導引下,貸放意願就會增強。

 

華南銀行董事長張雲鵬

華南銀行董事長張雲鵬表示,綠能業者若能找到學界或研究機構提供認證,會讓銀行更放心貸款。(圖/華南銀提供)

 

「政府帶頭做卻也帶頭擋」不確定的法令,成新能源最大風險

 

資金、技術已經夠傷腦筋,近半年來,中央一些部會又開始對原本通過的再生能源計畫,表達不同意見。六月十五日,「一級海岸防護計畫」公告實施,原本已經取得設立許可的太陽光電業,必須重新申請,一紙法令卡住工期,讓業者急得跳腳,預估將有數十家業者受影響;七月七日,農委會收回農地種電審查權,同時規定二公頃以下的農地,一律不同意變更申請,光電業者怒吼「準備關門」,並將該日定為「七七事變」;八月,民航局以飛安為由,反對三年前已通過環評的麗威離岸風電設立,二十四日正式遭能源局退回籌設許可。

 

一位業者無奈表示,政府帶頭做綠能,卻也帶頭擋綠能,不確定的法令變成新能源最大風險。截至今年五月,太陽光電設置量僅四.五五GW,距離今年底預估的六.五GW,仍有很大距離;其中地面型裝置量更只有○.九三GW,進度嚴重落後。

 

對此,曾文生苦笑說,經濟部最近為了跨部門協調此事,「○七○○(早上七點)的會不知開了幾回……,碰到這樣的衝突,就是挑戰!」身為主管機關,曾文生自然理解「現在在攻山頭,大家都很辛苦!」正傾全力讓綠能發展能重回軌道。

 

今年八月,原是熱帶地區產物的颱風,居然吹向了鴨綠江、長白山及北韓這些寒冷地區,可見氣候變遷步調不斷加快,讓新能源已經沒有回頭路,台灣發動的綠能產業,不但能降低能源全來自海外的風險,而且,只要攀過了再生能源這個護國新屏障,應該就能讓台灣未來的競爭力,再鍍上一層金。

 

減碳考題

▲點擊圖片放大

延伸閱讀
太陽能、風力發電...能源轉型早就是趨勢,為什麼綠能推起來這麼難?關鍵還是在「這個問題」
太陽能、風力發電...能源轉型早就是趨勢,為什麼綠能推起來這麼難?關鍵還是在「這個問題」

2020-08-14

桃園市政府兼顧綠能與生態環境 審慎推動埤塘光電
桃園市政府兼顧綠能與生態環境 審慎推動埤塘光電

2020-07-31

中鋼公司追求永續發展  積極投入環保減排,致力發展綠能產業
中鋼公司追求永續發展 積極投入環保減排,致力發展綠能產業

2020-07-30

抓準時機 澳洲有望在武肺過後追趕全球綠能進度
抓準時機 澳洲有望在武肺過後追趕全球綠能進度

2020-06-15

「海龍離岸風電計畫」放眼未來 國際大廠聯手推升臺灣綠能產業鏈成亞太出口中心
「海龍離岸風電計畫」放眼未來 國際大廠聯手推升臺灣綠能產業鏈成亞太出口中心

20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