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熱戰下,廠商順應局勢調整生產基地的變動已經開始,台商現在的策略,就是不去中國生產……,但這是來自蘋果的壓力,它要你去印度或東南亞設產能;至於賣給中國市場的產品,就交給立訊做。
這是一位國內電子業大老的有感而發。對於中國組裝大廠立訊近期連番出手併購台灣蘋果供應鏈產能,他說出了宏觀卻也無奈的這番見解。
未來,產業的世界分成一邊一國,一邊是「中國」,另一邊是「中國以外」,至少在事涉資料安全的3C產品製造裡,將是如此。
在中國境內,將自組「國家製造隊」,逐步提高中國廠商自製自銷的比重,而原本台商在中國的產能將面臨快速移出,否則恐怕就要掉單的嚴峻考驗。
與立訊有著深度合作的另一位電子業董事長,第一手向《今周刊》道出與立訊合作的經過,在市場競爭之外,是否還有其他非商業的考量,從他的口中可以窺探一二。
這位董事長說:「我們一開始也不認識立訊,立訊也沒有來找我們,而是『美國很大的客戶』(編按:為了不外洩客戶資料,蘋果供應鏈常以『美國大客戶』稱呼蘋果)牽線,雙方第一次見面,地點就在美國客戶的辦公室裡。客戶很客氣,就是介紹我們認識。我不能說我被迫,但客戶希望我們談談看,希望彼此能產生綜效,然後他就退出,讓我們自己去談。」
蘋果辦公室內的「指腹為婚」 牽線台、陸廠見面 電子業老闆夢魘
往後的發展不必多言,這家台廠如今已與立訊建立多向深化的合作關係。
只是,一場看似指腹為婚媒人牽線的引薦,卻是多少台灣電子業老闆近年來夜不成眠的夢魘,有多少人已經走進了這位「美國客戶」的辦公室?「被迫」與中國公司握起了手,交出了產能?有多少人正在準備赴約的路上?有多少人的電話即將響起?
其實,無論台廠或立訊、甚至這位「美國客戶」,恐怕都只是國際局勢下的棋子,半點不由人。
「畢竟我們在中國發展30年,台廠的生產技術、經驗,還是持續可以和他們合作,這些根基基礎『短時間』中國大陸仍需要我們。」正崴精密董事長郭台強說。只是,短時間是多久?3年?或是5年?
3、5年後呢?台廠的未來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