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糖屏東230公頃人造林區計畫砍樹種電,土地將規劃為光電園區,未來可望裝設比核四發電量更大的太陽能發電裝置。毫不意外地,這個計畫引來各方人馬的議論。
討論的重心仍不脫經濟發展與環保孰重孰輕的窼臼。五○年代以來,台灣以經濟發展掛帥;進入21世紀,社會主流的鐘擺向環境永續靠攏;經濟與環境這兩端真的找不出平衡點嗎?
台灣天然資源匱乏,尤其能源極度依賴進口,因此政策朝永續、替代能源發展,應毋庸置疑。但是「發展」不是憑空想像,需要投入實際的「資源」,才可能獲得。
如果我們追求潔淨能源的政策不變,太陽能是當前的主流,南台灣有最適合的日照條件,那麼就不應漠視這項優勢;而太陽能裝置需要大面積的土地才具發電效益,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哪裡有適合的土地設置發電場?該場址的原先使用效益,與未來的發電效益,何者為重?如何取捨?
一項專案未必能有最佳策略,但是透過各種分析評估,可以讓我們找出最適策略;也就是作出大家未必完全滿意,但至少是利大於弊、且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決策。前述砍樹種電、發展與環保的抉擇,也可以在理性討論下,定出最適決策。
幾年前企業界抱怨在台灣投資有5缺:缺地、缺水、缺電、缺才、缺工;在政府的努力下,各「缺」的緊張情勢已趨緩和,唯獨5缺之首,缺地這件事,仍是個大問題。
2016年立法院制定《國土計畫法》,明定「為因應氣候變遷,確保國土安全,保育自然環境與人文資產,促進資源與產業合理配置,強化國土整合管理機制,並復育環境敏感與國土破壞地區,追求國家永續發展」。
台灣的農地面積有多少?根據2019年度的統計,農牧及林業用地合計占全台登記土地351萬3,965公頃的61%。至於工業用地,統計經濟部工業局轄下全台62個工業區/工業園區,占地面積為1萬8,307公頃,僅占全台登記土地面積的0.5%。
值得留意的是,2019年62個工業區登記廠家共9,898家,總資本額8兆4,404億元,員工總人數近50萬人。
由於國情特殊,台灣固然要維持糧食自給率的國安需求,也要保持精緻農業的國際競爭優勢,但是全台有6成的土地畫規供一級產業使用,二級產業製造加工僅占零頭,其中的失衡顯而易見。
土地資源無法再生,這樣的前提下,更須仰賴有效的管理,以發揮最大的「地力」價值。在農政方面,可以整合零散農地,併成適合大規模機械化耕種的面積,提高農業效率與產值。如果部分農地經年累月處於休耕狀態,或是地力貧瘠不再適合栽種,也應重新評估該地的使用方式。此外,也可以地易地,釋出不利農用的土地作為無汙染之虞的工業使用,真正達到地盡其利的目標。
不論是農地或工業用地,都有基於當下政策需求的最適運用方式與規模,同時也要盱衡時勢、適時調整。在既定的國土政策下,盤點資源,思考如何精進管理效能,才能讓有限的土地資源,產生最大的價值。
作者簡介_郭智輝博士
崇越集團董事長、中華企業經理協進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