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局:三頭馬車政府難決策
經濟疲弱不振,眾人自然將矛頭對準總理蕭茲(Olaf Scholz)。蕭茲在二一年大選中終結執政十六年的梅克爾政府,他領導的社會民主黨(SPD、代表色為紅色),與綠黨(GRÜNE,代表色為綠色)及重商的自由民主黨(FDP,代表色為黃色)組成聯合政府,被戲稱為「紅綠燈聯盟」。
紅綠燈聯盟是德國史上第一次三黨結盟的執政團隊,社民黨立基左派的社會正義、綠黨強推環境永續,而自由民主黨則是右派親商,三個路線截然不同的政黨原本就高度仰賴政治協商,難以快速決策。
不巧的是,蕭茲承接梅克爾留下的困局,脫歐極右派勢力崛起、新冠疫情造成政治與經濟震撼,他一上任就爆發俄烏戰爭,接著撞上四十年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與美元利率劇揚,美中雙極對決更徹底改變了全球產業與貿易秩序,支持德國經濟增長的WTO秩序名存實亡。
蕭茲的「紅綠燈聯盟」根本就是「救火隊政府」,被接二連三重大突發意外搞到焦頭爛額,如果不是德國家大業大,在政治、商業、軍事上都有深厚家底,搖搖晃晃的聯盟政府早就熄燈改選了。
局勢如此困難,去年十一月十五日,蕭茲政府的大門又被德國憲法法院燒出一個大洞。蕭茲為了拯救經濟,把原本列為特別預算的防疫基金餘款六百億歐元,撥補給「氣候與產業轉型基金」,內閣完成嚴謹程序,也獲得聯邦議會通過,但是反對黨提出違憲審查,最終憲法法院判定,將特別預算挪至正常年度預算的作法違憲。
六百億歐元的財政缺口巨大,除了原本承諾給台積電、英特爾設立半導體廠的補貼突然喊停,還有六十億歐元的鋼鐵廠轉型、二百億歐元的電動車與電池相關計畫,全都得另覓財源。德國聯邦政府二四年的年度預算約四七七○億歐元,憲法法院一紙裁決,就短少了六百億歐元,為了維持對台積電等重大投資項目的承諾,蕭茲政府被迫重編預算書,許多部門既定的計畫都遭到大幅刪減,對疲弱的經濟造成雪上加霜的傷害。
德國農夫開著坦克車般的農用曳引機上街抗議,就是因為蕭茲政府原本已拍板給予農民減稅,提供燃料補貼等政策來鼓勵農民換用節能減碳的農用機械,確保德國農產品在歐洲與全球有價格競爭力;但在憲法法院判決後,蕭茲被迫大幅刪減農業補貼,瞬間引爆農民抗爭。

兩難:財政紀律遇上大衰退
憲法法院判決造成實質緊縮的衝擊巨大,蕭茲政府重編的預算書在二月二日審議通過,二四年四七七○億歐元的聯邦政府預算,新增舉債金額竟然只有一六六億歐元,還不到二一年的十分之一。
梅克爾時期堅守財政紀律,設下所謂「赤字煞車」條款來確保財政健全,但是僵化的法條如今成為經濟衰退時期傷口撒鹽的毒藥。除了憲法法院的裁決,蕭茲與副總理兼經濟事務與氣候行動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為了支持中小企業,提出每年金額七十億歐元的「成長機會法案」(Growth Opportunities Act),雖然在聯邦下議院通過,但是到了各州政府代表組成的上議院也遭遇強大阻力,地方政府擔憂法案會傷害到各州政府的財政健全,吵鬧至今仍懸而未決。
德國經濟體系在梅克爾十六年執政期間,走出一條高度仰賴製造業出口的獨特模式,出口對德國GDP的占比高達四七%,相較之下,美國只有十一%,甚至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出口占GDP比重也只有二○%。而德國汽車、機械、化工等產品出口又高度集中在中國市場,深陷中國市場的德國大企業,面對又急又快的中國經濟衰退反應遲緩,最晚撤退,還遭到中國企業反噬搶走國際市場。
德國各界當然知道經濟必須轉型、擴大內需與網路新經濟的比重,但轉型需要產業界、勞工界、外加法律體系的全面調整,沒有三、五年看不出端倪。德國產業基礎雄厚、社會健全、財務穩健,轉型當然會成功(不斷創新高的德國股市就是明證之一),只是需要時間。「後梅克爾時期」的德國經濟如何找到新出路,值得關注。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 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