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台積電赴美設廠》牽涉美、中權謀棋局的政治經濟學課題 台灣如何部署、攻防?

台積電赴美設廠》牽涉美、中權謀棋局的政治經濟學課題 台灣如何部署、攻防?
張忠謀「兵家之地」一席話,讓台積電在中美角力棋局中扮演的角色耐人尋味。(攝影/陳永錚)

更新日期:2020/5/15

台積電今(15)天正式宣布,在美國聯邦政府及亞利桑那州的共同理解和其支持下,有意於美國興建且營運一座先進晶圓廠,預計將於2021年動工,於2024年開始量產。在美中角力下,台積電又將如何牽動高科技產業的命運?

更新日期:2020/5/11

更新內容:美國《華爾街日報》近日報導,有消息人士透露,美國政府正在與半導體大廠台積電和英特爾討論於美國建廠。

據了解,美方此舉是因為自COVID-19(武漢肺炎)爆發以來,對於保護供應鏈不中斷一事更為重視,希望能夠減少對亞州進口的依賴,尤其台積電為全世界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也是全球生產速度及技術表現最好的其中一間晶片公司。

不過對此消息,台積電表示,目前並未有具體到美國設廠的計畫。

在2019年11月,今周刊曾對於台積電是否要到美國設廠一事做過相關報導,以下為原文:

-----

台積電要不要去美國投資設廠,不只是成本計算的財務問題,而是一道牽涉美、中兩國國力權謀棋局的政治經濟學課題。
這一場刻正醞釀的新半導體戰爭,台灣如何部署、攻防?
每一步落子,都將影響高科技產業的命運!

股價與市值迭創歷史新高的台積電,令投資人很嗨,但在台積電的管理階層之中,卻有一股焦慮暗中湧動,因為劉德音正面臨擔任董事長十六個月以來,最難拆解的一道難題……。

 

場景先拉回四個多月前,即六月十日至十二日間,在美國華府舉辦的「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Select U.S.A Investment Summit)會場。這場由美國商務部舉辦的招商會,本屆台商參加踴躍,人數甚至比韓國團多,計有台積電、台電、中油、中鋼、研華、英業達、訊聯、藥華藥等公司。

 

這個招商會每年舉辦一次,今年卻因劉德音親自出席而格外受矚目。原來,早在六月六日就有媒體指出,台積電因繼續對華為供貨遭到美方關切,商務部為此特別邀請劉德音前來參加峰會,劉德音也將與商務部舉行閉門會談。當時,駐美副代表兼經濟組組長陳正祺受訪時,否認美方關切,並強調劉德音親自出席,也與供貨華為一事無關。

 

豈料時隔三個半月,十月二十八日的《紐約時報》出現一篇報導,寫著:美國國防部近來積極地與晶片製造業者溝通,鼓勵他們在美國本土建造新的半導體生產線,確保軍事用的先進晶片供應無虞。文中,點名台積電是美國國防部亟欲說服去美國本土投資設廠的對象之一。

 

延伸閱讀 : 張淑芬首度透露 最擔心老公張忠謀退休後的事?

延伸閱讀 : 台積電點名的新科技 恐成中美下個對決戰場 傳華府12月增列黑名單

 

組建高科技戰力的美國隊  美中衝突升級成科技戰

 

不僅如此,更強烈的訊息緊接而來。十月二十九日,由華府知名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舉辦的一場名為「科技移轉中國的風險管理」(Managing the risk of tech transfer to China)的論壇,會中與談人之一、美國前國會幕僚,並曾參與制定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的漢克(David Hanke)指出,防止中國偷竊智財權(IP),已是美國必須盡速處理的國安議題。

 

他強調:「我們很清楚知道中國是如何看待台灣的,若未來兩國的敵意爆發,將會非常危險……,如果我們仰賴台灣製造的晶片,是非常短視近利的。」

 

這個發言等於宣告,台積電已難置身事外於中美兩個大國的半導體新戰局。

 

一位台灣資深國安官員指出,美國政府正企圖組織一個高科技隊伍,尋找所有可信賴的夥伴加入陣容,以備日後美中貿易戰演變成科技戰,甚至是軍事戰爭時,不虞匱乏的高科技支援戰力。韓國的三星電子,以及台灣的台積電,被美國軍方視為是重要的拉攏對象之一。

 

習近平

 

川普

 

台積電

 

台灣代表團

台灣代表團今年參加美國商務部舉辦的招商會,意外爆出台積電被要求赴美設廠插曲。

(圖片來源:經濟部國貿局提供)

 

優先拉攏對象  七奈米以下製程大廠:僅台積電、三星

 

因為在美國國防部未來的戰略藍圖中,人工智慧(AI)將是軍事力量全面提升高科技戰力的重中之重,而形塑AI高科技戰力有三個面向:第一,演算法技術,這部分美國高科技公司獨步全球不足慮。其次,是整合所有武器裝備與系統的5G通訊技術,這部分中國與美國不相上下(至少美國自己這麼認為)。第三,則是把AI與5G所有相關晶片製造出來的能力。

 

由於擁有七奈米以下製程的晶片製造廠,放眼全球僅台積電與三星電子兩家,所以這兩大廠能否成為美國可信賴夥伴,加入「美國隊」,是確保美國未來高科技、軍事優勢的重要變數。

 

今年五月美國祭出「華為禁令」,台積電第一時間以美國技術含量沒超過二五%,而照常出貨,立刻讓美國意識到禁令的局限。

 

照理,從技術上,美國可透過商務部條列貿易黑名單,以「長臂條款」,也就是技術含量有二五%以上來自美國,就視同美國企業;若商務部要求美企不能賣商品給華為,那這家公司就不能賣,這也成為美國希望台積電到美國設廠的背景。

 

一位產業專家指出,為了築起足夠的技術保護高牆,美國要求台積電到美國設廠,最可能的內容是:要求先進製程要在那裡「試產」,也包括要有研發團隊。將來試產過程中產生的專利,就算是美國的,就可能進一步用二五%長臂條款來要求台積電。

 

他分析,未來,世界會分成兩派供應鏈,一派以美國為主,一派是中國。台積電是大家公認,可通吃兩邊的台灣企業。這點美國很清楚,所以美國必須認真布局,讓未來的台積電不得不選擇美國。台積電也必須審慎面對未來局勢,究竟能繼續中立,還是必須選邊站?

 

無巧不巧,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退休兩年後,首度重返十一月二日舉行的台積電運動會,在這個聚集眾多媒體鎂光燈的場合,他意有所指地點出:「台積電變成一個地緣策略家的必爭之地。」

 

一八年六月時,張忠謀還在股東會上承諾,台積電會根留台灣;劉德音若想守護這個創辦人的承諾,前進美國設廠勢必更加謹慎為之,其中涉及的不僅是商業決策判斷,更有政治風險評估,絕對是台積電市值創歷史新高之際,劉德音無法對外吐露的煩惱。

 

若進一步深究美方亟欲打造半導體產業「美國隊」的背後,咸認與「川普對中國政策影武者」、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的思惟有關。

 

台積電

 

各國半導體

▲點擊圖片放大

 

川普政策影武者警告  六大國防技術遭竊   中國對美情蒐堪比冷戰

 

在納瓦羅與安一鳴(Greg Autry)合著的《致命中國》書中的確提到,至今,中國已成功竊取神盾驅逐艦、B1-B轟炸機、三角洲四號(Delta IV)火箭、洲際導彈、隱形轟炸機、太空梭等六大國防先進技術。

 

文中,納瓦羅引用兩份關鍵報告的內容,表達他對中國竊取機密「無孔不入」的高度憂慮。第一份報告甚至稱不上是一份報告,而是美國國安局二○○四年印刊的《情報威脅手冊(Intelligence Threat Handbook)》。

 

手冊中,美國政府列舉中國國家安全部各局處的主要任務與工作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國安部「第二局」,負責海外業務;「祕密特務會以企業外派幹部的身分為掩護,並且在海外吸收當地特務;其中,有些人已經默默為中國進行情報工作數十年之久。」手冊如此描述。

 

至於中國國安部「第十局」,主要負責蒐集經濟、科技相關情資。納瓦羅甚至在書中引用加拿大學者在○九年報告的說法:「中國對美國的情蒐強度,已堪比『冷戰』等級!」

 

《致命中國》問世四年後,納瓦羅又出版了《美、中開戰的起點》,其中一段內容,或許更直接撩動了川普組建「半導體美國隊」的急迫神經。

 

書中提到,在一九九六年中國引發台海危機後,中國意識到必須掌握強大制空能力才能與美對抗;二○○七年,中國成功駭入某英國國防工業包商,而這家公司正是美國當前主力戰機F-35的海外合作公司。納瓦羅以此證明,海外合作夥伴的資安,已經成為美國國防安全的新破口。

 

此外,美國目前主力戰機F-22,最被稱許的空戰優勢來自駕駛艙內的「資料分析能力」,係指搭載了強大的「感測器融合(sensor fusion)」能力。而它是自駕車核心技術之一,也是5G、AI、物聯網趨勢下的半導體熱門題材之一。

 

若加上今年八月,美國晶片廠賽靈思(Xilinx)宣布將採用台積電的十六奈米製程打造VU19P晶片,而該產品應用即包含支援感測器融合演算法。納瓦羅的種種看法,正呼應了張忠謀口中,台積電成為「地緣策略家的必爭之地」。

 

然而,台積電到底會不會去美國投資設廠,劉德音在十月三十一日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年會,接受媒體詢問時表示:「赴美設廠的評估關鍵在於成本,美國建廠成本較高,台積電需要持續評估,短期內不會去。」作為回應。劉德音否認台積電遭受了美國國防部的壓力,但他說:「美系客戶有受到美國國防部關切,希望有些國防用晶片產品能在美國本土生產。」

 

透過媒體放重話  蘿蔔與棍子齊下    劉德音陷兩難

 

十一月四日,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過去一年來,美國政府一直設法說服台灣政府,希望能管制台積電為華為代工製造晶片。《金融時報》引述一位華府官員向台灣外交官員說的話:「台積電為華為代工製造的晶片,被直接用在瞄準台灣的飛彈上!」

 

這種重話透過國際媒體被報導出來,顯示美國對台積電施予的無形壓力,已達到空前的緊繃。但,不管是六月「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劉德音是否與美國商務部官員單獨會談設廠之事,還是美國對台灣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台積電禁止出貨給華為,本刊向台積電代理發言人孫又文求證,皆遭到她的否認。

 

美國希望台積電到美國設廠,當然不能只有壓力,沒有蘿蔔;台積電更要有自己的對策。

 

半導體知名分析師陸行之近日在自己的臉書貼文指出:「還好美國政府最近考慮讓華為解禁,否則等美國川普政府的黑手伸到台灣政府,要求台積電禁止幫華為製造半導體就慘了。」他建議,台積電在未來幾年,要想辦法研發投資一條一○○%非美半導體設備先進製程生產線,來服務占比二○%的中國客戶。

 

不過,台積電並非省油的燈,其設在南京的八吋廠早就是專門服務中國客戶。

 

從戰略上來看,台積電內部評估是否赴美國設廠,除了成本因素外,還有產業競爭上的一個重要的變數——韓國三星電子。今年迄今,業界不斷傳出三星電子將併購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格芯(GlobalFoundries)。

 

格芯在美國本土擁有兩座十二吋晶圓廠、一座八吋廠,遠比台積電目前在華盛頓州的一座八吋廠WaferTech,在美國的產能資源更為雄厚;服務的客戶包括AMD、IBM、博通、高通、輝達(NVIDIA)與德州儀器,也與台積電高度重疊。

 

如果三星電子成功併購格芯,並注入七奈米甚至五奈米的先進製程技術,三星加入「美國隊」所享地位將大幅提升;長期來看,有可能導致美國政府未來在先進技術、設備或客戶上,更向三星靠攏。

 

依目前情勢發展,工研院產科國際策略發展所副所長鍾俊元分析,台積電應該會去美國設廠,但不會帶太多廠商過去,因為台積電目前已有異整合性製程技術,可以從IC(積體電路)邏輯一直做到封裝。

 

鍾俊元表示,美國國防部有一個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所啟動的「電子復興計畫」,找來台積電、三星參與,這個計畫會生產下世代產品,採用的技術可能是十四奈米或者十六奈米,原則上,並不需要最新製程。他建議,台灣政府若能讓研究單位、智庫參與計畫,為台灣整個半導體產業在相關計畫中站穩腳步,並掌握科技的未來,尤其,台灣半導體在全球具有領先地位,是最有籌碼跟美國合作的產業,也比較能夠平起平坐。

 

至於美方遞出的「蘿蔔」夠不夠誠意。劉德音早在今年台積電股東會上,就公開說了,「如果美國給的優惠能讓生產成本降到跟台灣一樣低,才會考慮前往投資設廠或併購。」

 

對比之下,先來看看美國提供給三星在德州十二吋廠的減稅優惠有哪些:包括二○一○年符合投資條件,投資的二十五億美元,前十年可百分百退稅(主要為機器設備、地產可課稅部分);若投資至少三十五億美元,則在第二個十年,可享七五%退稅等等,可以確定的是,美方的蘿蔔是否吻合台積電的評估需求,會是未來雙方溝通的重頭戲。

 

台積電

要不要赴美設廠,是台積電董座劉德音(右)與總裁魏哲家(左)所面對的一道政治經濟學難題。(攝影·陳弘岱)

 

美國施壓根源  對台灣高科技技術保護   心生不信任感

 

另一方面,台灣資深國安官員透露,美國要求台積電赴美設廠,背後最根源的,還是在於對台灣保護自己高科技核心技術強烈的不信任感。

 

據該官員指出,美國已派出一批聯邦調查局(FBI)探員進駐美國在台協會(AIT)。FBI探員在台的主要工作,就是關注台灣對高科技技術的保護行為。

 

自中國政府把發展自主半導體產業定為國策之後,台灣因為違反營業祕密被起訴的人數迭有上升(詳見p.81圖表)。據調查局統計,高科技產業營業祕密被竊取,九○%均與中國有關。受害廠商舉凡台積電、聯發科、聯詠、南亞科等大廠皆在列。

 

營業秘密法

 

台元科技園區

 

台元科技園區

台元科技園區暗藏許多經過偽裝的中資企業,對台灣高科技廠展開人才挖角與技術竊取工作。(攝影/劉咸昌)

 

今年就曾發生一件案例,過完年後,某台灣記憶體晶片大廠出現一大批資深工程師集體離職,該公司懷疑公司製程機密已遭離職工程師竊取,於是請求國安單位協助調查。然而,國安相關單位認為,該DRAM廠只是懷疑離職工程師有「犯罪意圖」,無法提出具體「犯罪證據」,向法院申請監聽跟蹤勢必被駁回,於是無法成案。

 

對於關鍵技術的保護,台灣目前制定有《營業祕密法》,但重罰已遂犯,輕罰未遂犯。

 

今年二月,新竹地方法院針對台積電一名工程師企圖竊取二十八奈米製程文件、帶槍投靠至中國華潤上華科技。該名工程師因即時被捉拿,機密沒洩漏,於是新竹地方法院一審僅判吳姓工程師一年四個月徒刑,得緩刑四年。

 

交大科技法律學院特聘教授林志潔指出,美國《經濟間諜法》以較高的標準維護國家安全,即只要是對外國控制機構竊密,就直接以外國間諜論處。台灣的《營業祕密法》在處理國安上有可以更周延的進步空間。(詳見P.94另文)

 

不過,根本問題在於,台灣目前尚未對涉及國安的營業祕密或高科技技術有明確定義。

 

為了降低美國的疑慮,保護台灣的關鍵高科技技術不外流,政府可思考三個著力點:

 

營業秘密法

▲點擊圖片放大

 

解決台灣企業煩惱  政府可先做這三件事   保護技術不外流

 

首先,國安、檢調單位可綜合整理近幾年來高科技廠發生的技術機密被竊取案例,進行分析與整理後作成教案,積極對產業界進行宣導。

 

第二,科技部、經濟部與國安單位跨部會協調,清楚釐清與定義對影響國安的關鍵產業技術,並納法管理。譬如參考日本近來的《外匯及外國貿易法》修正案,便是為防堵中國企業透過入股,轉移日本產業核心技術。其實迄今台灣科技部提出的《敏感科技保護法》仍卡在立法院。

 

第三,台灣的《營業祕密法》參考韓國《防止產業技術外流及保護產業技術法》,簡稱《產保法》,或美國《經濟間諜法》進行修法。美國《經濟間諜法》對於竊取技術至國外者,不論犯行已遂或未遂,刑罰皆是最高可處十五年徒刑。韓國法院甚至援引《產保法》,做出禁止某些核心技術產業員工跳槽到中國的判決。

 

劉德音的煩惱,其實也是許許多多出口導向的台灣企業的煩惱。工業電腦龍頭廠研華電腦執行董事何春盛指出,過去三十年,台灣電子業都以投資中國為主,但是美中貿易戰未來可能會持續十年、二十年,台灣企業要嚴肅面對一個命題,那就是「台灣企業的美國策略是什麼?」

 

何春盛說,「我相信,大部分台灣電子業老闆的美國策略,真的都還沒有想清楚。把他們的護照攤開來,看他們最近一年都飛到哪裡,我相信,九成都是飛到大陸或亞洲其他城市,很少會飛到美國的。」

 

研華已經開始建立美國策略,規畫在南加州購地自建新總部,並計畫在兩年內設立八個銷售據點,將美國策略作為公司未來重要成長策略。

 

何春盛認為,美國是全球高科技研發的重鎮,有最領先的企業及學研單位、全世界最多的專利、IP及創新能量,台灣想要轉型升級,美國是優先的取經聖地。

 

美中貿易戰彼此對抗的,不只僅中、美兩國,未來的世界,隨著中、美雙方壁壘愈來愈分明,「一個地球,美、中兩個世界」的形勢已然形成,尤其進入5G時代後,從規格制定到系統選擇,許多國家被迫選邊站的壓力更形沉重,台灣,絕難自外其中。所以,要不要赴美設廠,不只是台積電的難題,也考驗著執政者能否以戰略高度思考,做出對台灣長遠發展最有利的抉擇。

 

營業秘密法

第二季通常是電子業淡季,今年又適逢鴻海出貨主力產品——蘋果iPhoneX銷售陷入低潮,理應是堅守待變之際。然而,鴻海第二季研發費用卻較去年同期大增十九%,達一七三.九億元。推銷費用判斷可能在諾基亞(Nokia)品牌上砸不少錢,也激增六六%,高達九十一.三億元,導致整體營業費較去年增加七十一億元,成為第二季營業利益較去年同期銳減三六%的主要原因。

 

鴻海,年營收四.七兆元新台幣,相當於台灣一年GDP(國內生產毛額)四分之一強的民營企業龍頭。董事長郭台銘,馬不停蹄全球征戰,一個可以從早上九點工作到晚上十一點,堪稱台灣最宵旰勤勞的企業家。一個戰戰兢兢的指揮官,帶領著一支長久以來所向披靡的企業部隊,如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經營瓶頸,他們到底是遇上了什麼麻煩?抑或,裡面有不為人知的內情?

 

鴻海

▲點圖放大

 

短期挑戰》藉「關燈工廠」 紓解中國勞力成本    

 

鴻海第二季單季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六.八%下滑至五.六%,這導致,儘管今年第二季營收以一兆七九四億元,年增率十七%,還創了歷年來第二季的新高,但毛利為六○七.九億元,卻較去年同期衰退了三.一%。

 

「毛利率不如預期有三個原因:第一,蘋果iPhone X備抵存貨損失;第二,中國勞工成本增加;第三,零組件漲價。」元大投顧總經理陳豊丰在最新發布的鴻海報告寫道。

 

的確,這是橫在郭台銘眼前短期挑戰的三道陰影。不過,iPhoneX推出以來銷售不如預期,蘋果計畫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價格更犀利的新機,而且確定鴻海依然是主要組裝廠,可望扳回頹勢。鴻海七月營收達三九五五億元,年增率勁揚二五.六%,開始反映了蘋果新機的備貨效應。

 

至於中國勞工成本增加,鴻海生產自動化的「關燈工廠」政策,已經具體而微地反映在集團員工總人數上。

 

因為,根據鴻海年報,二○一四年,鴻海員工總數高達九十萬人,其中作業員達七十四萬人。時至一七年底,員工總人數為八十萬人,作業員占六十四萬九千多人。一直到今年四月底時,員工總數進一步下降至六十萬四千多人,作業員更大減至四十六萬人。

 

換言之,短短四年間,鴻海員工總人數精簡了三三%,近三十萬人之多。然而,同期間,鴻海營收卻從四.二兆元成長至四.七兆元。因此,勞動成本增加的挑戰,可望隨著自動化腳步逐漸紓解。

 

零組件,特別是部分半導體與電阻、電容器被動元件漲價,的確讓像鴻海這樣的電子產品製造廠頗傷腦筋。不過,放眼全球電子專業製造產業(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s,EMS)中,從塑料件、金屬件、印刷電路板到模組,鴻海一條龍式生產的高自給率冠於同業,又居全球EMS近四○%的市占率,議價優勢自不待言。零組件漲價的衝擊,應有機會藉產品出貨價的調漲逐漸彌補過來。

 

鴻海

▲點圖放大

 

中期挑戰》中國手機代工廠搶單 富智康大虧

 

短期挑戰為郭台銘帶來的三道陰影,可望藉鴻海現有的競爭優勢逐漸化解。然而,中期挑戰另外帶來的兩道陰影——中國手機代工廠大軍壓境,以及台灣同業分食蘋果iPhone手機代工訂單,相對棘手許多。

 

棘手程度可從鴻海持股六二.八%,在香港上市的手機製造代工廠富智康財報看到端倪。

 

富智康主要是為小米、華為、OPPO、中興、聯想、索尼等非蘋果手機品牌進行設計代工製造。該公司一七年營收成長逾一倍,達三六○○億元新台幣,表現耀眼,卻出現了五年來首度虧損,且大虧一五七億元。

 

今年上半年,富智康營收成長依舊強勁,達一九九八億元新台幣,但失血仍未有止住跡象,大虧一○三億元。伴隨營運虧損而來的是股價頻頻破底,目前跌至一港幣出頭,相較○六年最高峰的二十五元港幣,慘跌九六%。

 

有香港分析師指出,富智康股價已跌過頭,公司在扣除負債後,現金部位遠高於市值,有被大股東收購下市私有化的可能。根據鴻海半年報所載,截至六月三十日,富智康淨值達八四二.八億元新台幣,現金部位達五八三億元,但股票市值僅剩三二五億元。

 

富智康慘烈的業績,反映了隨著中國本土手機代工製造大廠的崛起,加上智慧型手機因市場飽和呈現成長停滯,手機製造產業已成了十足的紅海市場。

 

一七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總出貨量為十四.六億支,較前一年衰退○.五%,但中國手機代工廠挾低價搶單,卻反而逆向高度成長。

 

如製造總部設在浙江嘉興市的聞泰科技,一七年手機出貨量達八三七○萬支,年增率二八%。華勤出貨量計七九一○萬支,年增率達三七%。加上龍旗、與德與天瓏,這些我們迄今聽來仍很陌生的中國手機代工製造公司,中國前五大手機代工廠去年總出貨量已達二.三億支,占全球手機總出貨量的十五.七%。

 

面對中國手機代工大軍壓境,富智康企圖跨入手機經銷與品牌經營突破困局。在印度市場,富智康建置自己的手機物流與分銷體系,企圖複製一個「聯強」(台灣規模最大的3C產品經銷商),但頭幾年需要砸大錢建立倉儲、車隊、設立據點,只有燒錢的份,沒有賺錢的份。而且深耕印度手機零售市場同時,又遇到盧布貶值,光第二季就提列近二十七億元新台幣匯損。

 

至於一六年以約一百億元新台幣代價,自微軟買下諾基亞功能性手機業務以及品牌授權,再透過入股芬蘭新創公司HMD Global,由HMD操刀諾基亞品牌經營,迄今也彷彿踏入錢坑。

 

諾基亞

外媒擔心,要讓諾基亞起死回升,鴻海可能陷入大錢坑。(圖片提供/Nokia Mobile)

 

富智康上半年財報指出,由於諾基亞手機出貨未達規模經濟,又需以「具競爭力價格」打開市場,導致歐洲市場上半年虧損近三十九億元新台幣。

 

投資

 

和碩、緯創在iPhone代工占比上升

 

東線戰場因紅色手機供應鏈掀起的殺聲隆隆,導致富智康大虧,並不代表西線無戰事。估計占鴻海整年營收高達一半的蘋果訂單,遭到台灣同業如和碩、緯創爭食的壓力也愈來愈大。

 

匯豐證券報告指出,蘋果預計下半年推出三款iPhone新機:較低價的六.一吋LCD版、六.五吋OLED版,以及五.八吋OLED版。和碩將與鴻海一同為前兩款代工,五.八吋OLED版由鴻海獨家供應,緯創則分食六.一吋LCD版。匯豐估計,今年iPhone組裝代工訂單,將呈鴻海六七%、和碩二五%與緯創七%的一大一中一小態勢。

 

此外,有國內法人估計,和碩明年可望進一步取得四○%的iPhone組裝訂單,而緯創這兩年在iPhone代工的占有率也在提升中。為了保住蘋果主要代工廠地位,鴻海壓力勢必愈加沉重。

 

手機代工市場的廝殺,不管是非蘋的安卓(Android)陣營還是蘋果陣營,均有陷入混戰之勢,這是郭台銘的兩道陰影,也是鴻海集團所面臨的中期性經營挑戰。

 

鴻海

▲點圖放大

 

長期挑戰》由軟至硬,從製造業跨入服務業

 

儘管上述的短、中期挑戰均頗為艱鉅,但鴻海集團悍將強兵如雲,自有能人為郭董分憂解勞。最讓這位六十八歲企業戰士念茲在茲的是,鴻海集團所面臨的結構性調整長期挑戰,即如何讓鴻海集團「由硬變軟」、「從製造業跨入服務業」、再從「組裝者變身成整合者」。

 

大客戶蘋果的轉型,應該讓郭董印象深刻。剛公布第二季的蘋果財報顯示,硬體事業群,不管是iPhone,還是Mac筆電,其出貨量或銷售金額均較第一季衰退,與去年同期比較,也呈現成長停滯。

 

不過,來自Apple Music、iCloud雲端服務,抑或產品保固服務的Apple Care+等服務的訂閱用戶已累積達三億人,第二季創造的營收高達九十五.四億美元,年增率三一.四%,並幾乎是iPad與Mac筆電兩大硬體事業部營收的總和。

 

軟體服務業的業績亮點,把蘋果股票市值推向一兆美元的新巔峰,讓iPhoneX銷售遠不如預期陰霾一掃而空。

 

從大客戶身上,郭台銘當然也看到發展軟體才有未來的一盞明燈。問題是,做軟體的思惟與硬體大不相同,甚至與硬體出身的鴻海企業文化大相逕庭,成為集團轉型的一大陰影。

 

前巴克萊證券高科技分析師,現為異康集團及青興資本首席顧問楊應超點出了老郭的困局:「做硬體,賣一個賺一個的利潤。做軟體,蹲五年,甚至十年,都可能在燒錢,賺不到錢!但一旦成功了,就像微軟一樣,獲利穩定、毛利極高……。這是鴻海集團想要由硬至軟轉型,首先必須克服的經營思惟鴻溝。」

 

鴻海迄今在中國南京設有上千人的軟體研發中心,也在高雄設置軟體研發園區,效益如何?目前並不明朗。

 

不過,從鴻海集團這三年來針對人事結構的大換血,不僅精簡生產線的作業員,集團坐辦公室職員總人數,也從十五萬三千多人降至十四萬三千多人,但對兩岸的軟體、電商人才的招募卻持續擴大中,可看到鴻海企圖轉型的一些決心。

 

跨入服務業的轉型,即郭台銘口中的「從製造的鴻海,變成商貿的鴻海」,也進行了數年之久,然而,過程卻顛簸無比。

 

諾基亞仍燒錢  富可視也失利

 

通路上,不管是早期的賽博數碼、飛虎樂購、鼓勵鴻海員工內部創業成為鴻海產品小經銷商的萬馬奔騰計畫,抑或指派長子郭守正掌兵符的三創數位(光華商場經營)目前皆難成氣候,三創今年上半年甚至出現五八五八萬元台幣虧損。

 

在品牌上,鴻海布局極其迂迴,諾基亞還在起步的燒錢階段,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富可視(Infocus),銷售不如預期。今年透過子公司日本夏普購併的東芝(Toshiba)電腦事業與電腦品牌授權,因東芝筆電一年出貨量大幅萎縮至不到一百萬台,則有待觀察。

 

任職過鴻海集團多年,現為品牌顧問公司Rules Creative總經理戴于千,點出了鴻海從製造跨入通路與品牌的幾個痛點:

 

一、客戶管理變複雜,做製造只要搞定相對較少數的客戶,現在,要搞定層層經銷商與眾多消費者。

 

二、生產難度提高,以前依接單生產,現在得依市場預估,保持彈性,這可能使存貨變高,銷售天數拉長。

 

第三個痛點,是管理更加繁瑣,做製造,內部管理比較複雜,做通路與品牌,對內對外管理都很複雜。

 

最後,則是預期回報難捉摸,單純做代工,投資報酬率預期性高;品牌或通路,實現獲利時間相對不穩定。

 

夏普可望成為鴻海的後盾

 

從代工製造跨入通路與品牌,鴻海一路走來跌跌撞撞,郭台銘苦多於樂,但戴于千看到了一個亮點——夏普。

 

他分析,鴻海入股夏普後(持股四五%),協助將夏普具有優勢的零組件,導入鴻海的代工客戶群中,幫夏普大大開源。對鴻海而言,夏普原有的經銷通路,變成集團產品代銷的管道,而資金的注入,更提升了夏普的品牌力,以及支援後續新產品開發。

 

但最重要的是,鴻海與夏普是兩個獨立個體,如同華碩與和碩、宏碁與緯創。再者,夏普的主力產品是家電,與鴻海主要客戶是散布在電腦與通訊產品,有頗大區隔,客戶也比較沒有置喙餘地。

 

今年上半年,夏普稅後純益達八十八.八億元新台幣,已經是連續第七個季度賺錢。

 

為了轉型,在還沒看到成果之前,鴻海已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為了使富智康擺脫紅海市場困局,砸錢搞物流、分銷與品牌領域,落得大虧局面。為了讓鴻海由硬至軟,大幅度進行人力資源的精簡與調整。為了殺進通路與品牌,不惜燒掉大筆鈔票,提高管理難度,也冒著得罪客戶的風險。這是鴻海「三率三降」冷冰冰財務報表的背後所不為人知的一場轉型豪賭,未來也勢必是台灣電子代工產業能否脫胎換骨的一個重要指標。

 

郭董

▲點圖放大

 

鴻海

成立:1974年

董事長:郭台銘

資本額:1733億元

市值:1.4 兆元(統計至2018/8/21)

主要業務:電腦系統、通訊設備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等製造與銷售

延伸閱讀
地緣策略家必爭之地》台積電在「美中貿戰」刀光劍影中 能否擋住政治施壓?
地緣策略家必爭之地》台積電在「美中貿戰」刀光劍影中 能否擋住政治施壓?

2019-11-05

印證張忠謀周末談話? 傳華府促台積電別做華為生意 但美商務部又有新說法
印證張忠謀周末談話? 傳華府促台積電別做華為生意 但美商務部又有新說法

2019-11-04

張忠謀自傳上冊大賣15萬本,下冊明年完成,將用10萬字細談「台積電奇蹟」
張忠謀自傳上冊大賣15萬本,下冊明年完成,將用10萬字細談「台積電奇蹟」

2019-11-02

最擔心老公退休後的事?張淑芬首度透露:感謝張忠謀,沒把我當台積電管
最擔心老公退休後的事?張淑芬首度透露:感謝張忠謀,沒把我當台積電管

2019-11-02

三奈米之後世代,台積電已領先布局!劉德音:2020年將是大大成長的一年
三奈米之後世代,台積電已領先布局!劉德音:2020年將是大大成長的一年

201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