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經營力決定企業命運 轉型緊握財務現金流

經營力決定企業命運 轉型緊握財務現金流
財信傳媒董事長/今周刊發行人 謝金河

台灣在過去30年,人才、貨物,以及資金不斷外流,「台商回流」是美中貿易戰從2018年3月開打以來,市場情勢正在逐漸逆轉的指標。製造業回台投資的浪潮,至9月底前,台商回台投資已達142家、投資金額已達6,111億元,預計帶動52,668人的就業機會。環境變化也為企業轉型添加新元素,量變帶動質變,而企業創新與轉型是經營者不變的法則。針對未來財務長的角色定位,企業如何趁勢而起,改變命運?

 

▲財信傳媒董事長/今周刊發行人 謝金河

 

「不論正在轉型,或是準備轉型的企業,企業經營上最大的風險即在於企業現金流的重要性!」大家十分熟悉的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先生,針對企業未來財務長的轉型趨勢與定位,劈頭直指企業現金流的重要性。他認為,關於財務長的角色不論是現在或未來,即時掌握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定睛現金流量,與執行長配合企業營運創造現金收入,也包括衡量公司結構進行的投資活動,對於企業資金管道來源也需要保持關切像私募、股票動態等,財務長對於長年公司的發展需要有完整的想法。

 

關於企業現金流的案例,謝金河以台灣生技股類的新藥研發為例,他認為技術導向的新創事業,研發人才與研發期間讓公司現金流大量流出,對企業營運造成很高的風險,在研發產品之外,企業財務長仍須控制企業現金流的命脈,執行長也要在營運的同時顧及營收計畫。

 

財務長對於企業之重要性,不亞於一號人物。謝金河提及財務長在企業中的主導案例,如聯電董事長洪嘉聰即為財務會計背景,掌握企業營運的主要工作仍在於財務績效的獲利基礎。在半導體業界的競爭,如台積電與聯電雙雄的市值差異,對於財經產業的觀察是一個很好的案例。未來財務長應能掌握全局,不再是財務基礎的思維,企業營運的工具的發展,資訊與數據的取得皆十分容易,在數據取得與應用亦漸漸透明化。相較於台灣製造業而言,大多是技術研發背景的人在領導企業,因草創須堅實的技術人才打前鋒,像以聯電以財務長當家的企業,也要能兼顧技術背景的管理團隊,穩定企業的財務管理雖然是保命策略,但財務出身對公司發展自然有其侷限,當然傳統產業對於技術的壓力相對較小;就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平衡財務與技術的經營策略才是長久之計。提及企業轉型,未來財務長的角色與執行長的分工要能互相融合,意即財務出身的人要能透過掌握技術關鍵來完補對企業的瞭解程度,企業轉型的路上要維持跳出財務框架的敏銳程度。

 

謝金河也提及,台灣在環境面上面臨「台商回流」的紅利階段,這是許多觀測市場風向者忽略的一點,過去30年台灣的產業基礎外流嚴重,台商回流並非大海投針,從數據觀察反而因量產生質變的趨勢,「所以我會說今年是台商回流的『翻身元年』!台灣的投資環境相對自由許多,回流後從工業用地、設備的採購,到就業人才的需要。在接下來的幾年,台灣的機會更顯利多。」對於產業環境的發展趨勢反而是打了一劑定心針。

 

「台商在市場的靈活度,也就是企業的經營力是個關鍵優勢,在國際關係上也能抓到左右逢源的機會點。而企業財務長在市場環境中的,是關鍵的經營力之一。簡言之,環境正在變化,懂得用人、充份授權仍舊是企業轉型中的不變心法。」

 

2020 最新財務長關鍵報告白皮書下載 >> https://events.businesstoday.com.tw/2019/NewgenerationCFO/download.html

更多新世代財務長資訊 >> https://events.businesstoday.com.tw/2019/NewgenerationCFO/

 

 

 

 

舊城打造獨特文化旅遊品牌

 

用創意和設計力,延續二通的地方記憶、活化改造商圈,正是嘉義市為城市注入活水的永續之道。

 

為了吸引青年返鄉,找回舊城區的歷史與在地榮耀感,嘉義市二二年開始,鎖定舊稱「二通」的中正路,啟動「舊城創新生」計畫,三年來投注超過二.二億元,透過青年創業獎勵、老屋卸妝、特色店家形象再造等補助,培育四十五組以上的青創品牌,改造逾一五○間老屋和店家。市府更蒐集超過六十個店家故事,培育八十位導覽員,在二通打造出獨特的文化旅遊品牌。

 

嘉義市舊城區有超過六千棟老木屋,為了讓城市邁向永續,不只要讓青年回流,更要借重年輕人的創新思惟,讓老房子活出新靈魂。

 

Jimmy就是加入老屋卸妝計畫的青年之一,他拆除新華美西裝社的老舊鐵皮,大膽漆上一襲黑,讓門面保留復古風格,也帶來現代美感。

 

「市府給我們很大彈性,沒有太多制式要求。」Jimmy觀察,許多公部門補助民間的規定很死板,像是要求老屋翻修後,只能還原當年用色,得漆上不合時宜的「亮綠色」;或是要求一定得將物件修復成當年的樣貌,不能任意拆除更動。

 

但嘉義市的老屋卸妝計畫給足年輕人自由施展的空間。

 

改造過程中,Jimmy將外牆刷上全黑,因為那是最接近老屋褪色的真實質感;屋內原本大半牆面都釘著當年掛衣料的老布架,他只保留一小部分,騰出空間做生意。所有設計發想,市府都欣然同意,還導入業師輔導團,以專業技師為後盾,讓年輕人的大膽想法能順利落實。

 

45組青創品牌、150間老屋改造 三箭齊發創1.2億觀光產值 ——嘉義市二通街區「舊城創新生」成果

 

青年返鄉  用美感提升競爭力

 

從地方公務員、老店家到年輕團隊,攜手拚地方美學,背後除了政府經費支援,更仰賴這座城市從下到上、不停滾動的設計創新能量。

 

「設計展是我們很重要的基本盤!」嘉義市建設處處長田長沛說,二○年,嘉義市舉辦首屆地方創生年會後,在二通推動「舊城創新生」計畫,跨出第一步。隔年,嘉義市再舉辦台灣設計展,更讓市府內部捲起一股「設計力」的創新思潮。

 

他觀察,二一年的設計展讓不少嘉義青年返鄉,包括曾任《大誌雜誌》、《VERSE》主編的黃銘彰,以及曾設計過總統府空間、國慶主視覺的大象設計共同創辦人潘岳麟等,都回來協助市府策展。在與民間合作期間,也讓一群公務員看見設計的力量。

 

「以前大家可能不理解,覺得設計是多花成本,後來才驚覺,原來設計感能為店家和城市真正帶來改變。」田長沛笑說,設計展籌備兩年多,不斷在「洗腦」公務員們,漸漸打開眾人眼界:原來品牌規畫、產品包裝設計,不只是改善形象,因為美感而帶來的曝光度,更能提升市場競爭力。

 

一場設計展,促成嘉義市重新設計自己的城市品牌,推出全新logo、專屬字型「嘉市體」;市府更進一步將這些創新構想實踐在青年創業、老屋翻修、店家品牌再造等計畫。正因為知道高手在民間,四年來,嘉義市在各計畫媒合超過三十位設計師,放手給青年和設計團隊創意激盪。

 

不只老西裝社翻新改造,同樣位在二通商圈的港式餐廳「給給茶記」,也透過全新的門面設計,讓人目光一亮。

 

店門前的牆柱以灰白交錯的磁磚為基底,正中央工整印上店名「給給」二字。原來,那是仿造香港地鐵,月台柱上用馬賽克磁磚拼出的經典意象。走進店裡,簡約明亮,燈光打在流線型牆面上,光影塑造的線條感,讓人彷彿身處月台、有列車飛逝的錯覺。

 

「原本我們只希望不要變成傳統港式餐廳,一進門就有周星馳海報、香港街頭老照、霓虹燈或麻將⋯⋯那些花花綠綠的元素。」三年前,給給茶記共同創辦人張瑜珊將原本開在巷弄的港式菠蘿油小店擴大轉型,開賣叉燒便當、創新口味菠蘿油,店面搬到大馬路旁,自然也得重新設計品牌。

 

他們在市府協助下,與外部設計團隊對接,一群年輕人從外牆磁磚發想,決定以港鐵作為店面形象,並在店裡掛上路牌指示、廣告海報燈箱,「這些都是我們想玩的哏,讓客人感覺到,好像就在港鐵裡的餐廳用餐。」她得意地說。

 

對張瑜珊來說,重塑品牌形象是將餐廳推向企業化的基礎。

 

她觀察,許多年輕人抱著理想返鄉創業,打造很多風格獨特的商店,「但小店模式經營,很難存活下去。」她認為,再創新的構想都必須商品化,才能打入市場,擴大經營規模。「我們不要重複小店的輪迴,下一階段,我們希望往集團化的方向努力,最終變成一個企業品牌。」

 

給給茶記共同創辦人張瑜珊(中),返鄉與哥哥、弟弟創業,在嘉義二通 開的港式餐廳,正是「設計力」帶動「經濟力」的經典例子。

給給茶記共同創辦人張瑜珊(中),返鄉與哥哥、弟弟創業,在嘉義二通開的港式餐廳,正是「設計力」帶動「經濟力」的經典例子。(攝影/蕭芃凱)

 

SBIR計畫扶植創新企業

 

青年返鄉的野心與願景,正與市府扶持創新企業的計畫不謀而合。

 

田長沛也認同,設計不只是把店變得漂亮,「更包含商業模式等『思惟』的改變。」市府要做的,是用設計力帶動經濟力,再用經濟力提升競爭力。

 

為此,嘉義市藉著「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SBIR),鼓勵青創店家或中小企業投入創新研究。市府除了提供經費補助外,還引進業師提供專業意見,推動四年來,已經有四十九家企業受惠。

 

因為參與這項計畫,給給茶記團隊著手研發新產品,在業師食品科學系教授的提點下,找出適合消費者的料理方式與口感,推出全新的「舒肥港式叉燒」冷凍包,試賣廣受好評,更建立了團隊的信心。

 

接下來,張瑜珊將抱著這些創意激盪,帶領給給茶記邁向企業經營之路。

 

四年來,嘉義市二通街區特色商家遍地開花,不論是延續在地歷史或融入新文化,透過一間間店家改造,由點連成線、再構成面,成功用創意翻轉舊街區,為二通孕育出新時代靈魂,讓更多年輕人願意「回嘉」,觀光客持續造訪。

 

就像田長沛所說,過去,嘉義市是用文化思惟改造二通,著重梳理街區的歷史故事、改善老屋外觀。現在,他們更要結合文化底蘊和商業思惟,「從設計力帶動經濟力,邁向城市永續經營, 讓美好的故事傳承下去。」

延伸閱讀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發聲  反思科技億萬富翁影響力 艾塞默魯:財富不能衡量智慧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發聲 反思科技億萬富翁影響力 艾塞默魯:財富不能衡量智慧

2024-10-25

川普該對中國提的交易
川普該對中國提的交易

2024-11-27

美國民主制度的興衰
美國民主制度的興衰

2024-12-11

馬斯克的兩兆財政幻想
馬斯克的兩兆財政幻想

2024-12-04

氣候行動必須超越政治
氣候行動必須超越政治

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