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與產業並肩 工研菁英航向新藍海

與產業並肩 工研菁英航向新藍海

凃心怡、李洵穎、游易文

科技線上

工業技術與資訊

2019-08-16 11:02

面對全球化科技浪潮來襲,台灣產業正面臨一波波的挑戰,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工研人攜手產業夥伴,聚焦市場需求,匯聚跨領域能量,帶領台灣產業突破競爭,創造新價值。這群為產業努力付出的科技人,正引領產業航向新藍海市場,邁向下一波高峰!

打造無醛生活環境

無甲醛木材黏著劑攻國際供應鏈

 

 

甲醛對健康的危害已經不是新聞,但大多數木製傢俱板材仍須靠含甲醛的黏著劑來黏合。工研院研發出「無甲醛木材黏著劑」,不僅安全無毒,黏著性、耐水性佳,更與國際連鎖家具大廠完成產品認證,一舉拿下工研菁英「傑出研究金牌獎」。

 

想像一下,如果今天人類的眼睛得以洞見微小粒子,眼前的木質裝潢與傢俱將會吐露何種氣息?

 

答案或許令人難以忍受——甲醛,無所不在。

 

「像這些合板、拼板、或者是木質傢俱的貼皮,都是用接著劑去黏貼組合的;還有一種粒子板,則是用絞碎的木屑再混合接著劑後,熱壓成型,」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組長林顯光環顧會議室裡的傢俱與裝潢,幾乎無一不使用黏著劑。

 

甲醛為一級致癌物 有悖健康潮流

 

「現在市面上最常見的膠就是『尿素甲醛樹脂黏著劑』,應用在木材板料上已經有近70年的歷史了,」林顯光解釋,2018年全球木材黏著劑需求大約有3,700萬噸,其中高達9成的木頭板材都採用尿素甲醛樹脂黏著劑,理由再簡單不過,「因為最便宜!」

 

除了成本低廉,尿素甲醛樹脂黏著劑也具備黏著性強、快乾,加上添加了甲醛,白蟻較不會啃咬等優勢。然而甲醛對人體的危害,早已被聯合國列為一級致癌物,長期暴露於甲醛環境中,增加罹患鼻咽癌、白血病、鼻竇癌風險;懷孕婦女也可能提高流產機會,只要傢俱有磨損、破皮就會開始釋放甲醛,且釋放期為3至15年。

 

隨著大眾對甲醛的警覺性提高,美國於2018年初即規定所有進口美國的板材,其甲醛釋放量都必須小於0.05ppm;而德國更有意在2020年訂定比美國更低的檢測標準。林顯光表示,0.05ppm的標準已經相當嚴苛,近乎等同於天然木材本身的甲醛含量,「因此若是要達到標準,等於根本不能使用任何含甲醛的木材黏著劑。」

 

瞄準競品痛點 作為研發目標

 

目前市面上無甲醛的木材接著劑,最知名的莫過於德國與美國所研發的新技術,然而這些最新技術在林顯光看來,都有其難以突破的缺點。

 

「德國做出來的板材確實是無甲醛,雖然成品無毒,製作過程卻很毒!」至於美國的技術,林顯光回憶起7年前他在工研院內參加的一場演講,「主講者是院內從美國回來的一位顧問,他利用大豆為原料,成功做出無甲醛的木材黏著劑,也是目前北美唯一的無甲醛合板生產廠商。」

 

「但我一聽,就覺得用大豆來做黏著劑的原料不可行,」林顯光的考量有二,一來大豆容易腐壞,再者大豆也是食糧,恐有「與人爭糧」的疑慮。

 

後來在一次與台灣最大的尿素甲醛樹脂黏著劑製造商會面之際,對方與林顯光談起研發「無甲醛木材黏著劑」的可能性,「產業已經看到了未來市場的需求,不如就試著研發看看吧!」

 

設立安全無毒目標 突破技術瓶頸

 

 

考量到產品訴求的是安全無毒,就必須盡量避免石化材料,既要取之自然,又要避免糧食競爭,幾番思慮,他們終於選定最合適的基材──纖維素,「不僅天然,而且取之不盡,是大自然界中最多的材料。」

 

研發團隊很快就在實驗室做出第一瓶「無甲醛木材黏著劑」,並找來兩塊木頭,對接相黏1公分,黏著力道相當強韌,他們成功了!

 

但是林顯光還不滿足,光只有黏度強還不夠,如果泡水就會溶掉,仍然進不了廚房跟浴室。於是再經過1年的不斷調配與研發,終於通過耐水性的測試,將其丟進沸水煮4個小時都不會化開,林顯光開懷表示:「這可是很嚴苛的技術,連美國的無甲醛木材黏著劑都做不到。」

 

有了實驗證實後,接下來便是走出實驗室,進行場域驗證,確保這項研發確實可行於市場應用。第一個場域驗證就在工研院院內的一個小舞台,研發團隊鋪設大約20坪的地板,結果證實無論是平整度、耐用度都很成功。

 

第一步踏穩了,也讓他們更有信心向外面的業者推廣,接下來他們不僅與專做山區木屋的業者合作,也接下高雄財稅大樓共360坪室內空間的大案子。

 

振奮人心的消息不斷傳來,無甲醛木材黏著劑獲得了國際連鎖傢俱大廠的青睞,其中歐洲知名的連鎖家具大廠更預計在2022年前逐漸全面使用這項無甲醛木材黏著劑。

 

接洽初始,林顯光表示,對方原本不太相信團隊能達到他們的要求,特別是有些傢俱的黏合製作,連國際大廠所生產的黏著劑都不見得能應付得來。

 

「廠商設計的某款傢俱在彎角處使用了彎曲與弧度的曲木,曲木只有上下2片是竹皮,中間有5層樺木,在彎曲處很容易爆板,黏著技術相當困難,即使採用尿素甲醛樹脂黏著劑,也只有一家馬來西亞的廠商能通過,」林顯光笑容滿面地說:「而工研院就是第二家,而且是無甲醛!」

 

成功推向市場 追求更上層樓

 

面對市場需求,林顯光坦言,仍有不少人對於無甲醛木材黏著劑的應用有所遲疑,而遲疑的理由,就在於成本考量與抗蟲害的問題。

 

「這2個問題在研發之初就已經納入考量,」他解釋,針對蟲害問題,透過在黏著劑中加入對人體無害的殺蟲劑,就成功達到與尿素甲醛樹脂黏著劑同等的效果;而成本問題更不擔心,「黏著劑的成本只占板材約十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的價錢,占比並不高,社會環保意識越來越高、對甲醛危害的概念越來越普及時,環保又安全無毒的產品,若只要多付出一點錢,就能換來一生的健康,消費者絕對會買單。」

 

林顯光回憶,這項研發計畫的預算不足百萬元,卻在幾年後創造數千萬元的技轉收入,可說是「小兵立大功」,還成功打進國際大廠的供應鏈,甚至新創公司也即將成立,有助於建築、裝潢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但研究的腳步尚未停止,未來團隊還希望可以增加產品的耐燃性,如此一來就能應用在更多的傢俱或是建材上面,還能將無醛化的目標鎖定在黃膠、白膠、防水膠等相關產品上,打造出「無毒無醛」的生活環境,才是最終的目標。

 

 

掌握消費者的心

關鍵消費意圖預測技術最懂你

 

 

上世代的實體賣場,只能從結帳資料得到「啤酒放在尿布」旁的消費洞察;進入電商時代,消費者從進入網站到購物下單的整個瀏覽過程,都能用大數據分析。工研院針對商務服務業研發的「關鍵消費意圖預測技術」,以近10種演算法精準「投其所好」,成功推升電商業績,更贏得工研菁英「產業化貢獻金牌獎」。

 

談起大數據分析對行銷的正面效應,工研院巨量資訊科技中心智慧應用技術組組長林昱仁表示,利用大數據分析出消費者的購物意圖,進而在消費者瀏覽網頁之際,適時的推薦「需要」、「想要」的商品,確實能發揮提升購物欲望的效果。

 

6年前,工研院投入大數據的研發與應用,林昱仁與同仁經歷無數次的討論與思索,企圖在眾多產業應用中,找到適合大數據切入的角度。「我們決定從電商著手,由於電商的瀏覽與交易紀錄等資訊都已數位化,取得相關資料以及分析相比實體通路而言更容易;加上電商服務本身就是一種資訊系統,我們可以很容易就上線測試。」

 

毛遂自薦 打響口碑

 

為了獲取實戰經驗,在「關鍵消費意圖預測技術」的研發僅具雛形時,他們就向國內大型電商平台「MOMO購物網」毛遂自薦。

 

「當時MOMO也沒有承諾要給我們做,因為國內也有一些已投入的業者在接洽中,」因此MOMO訂出3個月的期限,以實際上線之後的成果作為最終的選擇與定案。

 

林昱仁坦言,一開始技術確實有待加強。因為經驗不足,團隊就照自己的想法做出一套系統,測試了一下覺得還不錯,就上線了。「結果沒幾天,業者打電話來,說消費者每次更新頁面,系統推薦給他的東西都一樣!消費者沒有耐心等推薦商品自動更新,成效相當有限,」林昱仁說。團隊再接再厲,打破原有的推薦排序,以隨機又不失焦點的方式,讓頁面推薦更豐富。

 

「數字會說話,」同是技術團隊成員之一的李紀幸表示,經過不斷改進演算法以符合業者需求,系統推薦商品成效大幅增加,也因為這樣的成效,讓MOMO選擇工研院的技術。

 

加入人性 貼近需求

 

 

「利用數據分析去揣測消費者意圖的作法並不是新鮮事,」團隊成員之一的崔文表示,過去在數據分析的應用上,範圍並不廣,也不如現在的複雜精緻,光是這套關鍵消費意圖預測技術,就融合了高達10幾種的多重分析演算法。

 

他進一步解釋,這套系統會先就消費者過往在這個網站的瀏覽以及交易紀錄作分析,進而在首頁推薦商品,之後再根據消費者當次在網頁上瀏覽的商品做即時的推薦調整,「一直變、一直調整,是我們跟其他業者最不一樣的地方。」

 

崔文直指,讓這套技術真正強大的關鍵,並非演算、數字、統計或是分析,而是他們讓這套由機器運行的技術,加入了些許人性。

 

「我們這套技術算是一種返璞歸真,」崔文笑言,「一開始我們也認為自己擁有許多資料,一定能很有效地揣測消費者的消費意圖,後來我們體認到,即使如此,機器仍然只能掌握到人心的一小部分,要透過數據來全面了解一個人,實在太困難了。」

 

要突破,解決方法有2種,「一個是用很複雜的模式更用力的去猜消費者的喜好,但往往會因此猜過頭,造成消費者的反感;於是我們選擇另一種方式,就是避免過度複雜的分析且隨時依現況做調整。」舉例來說,對於一週前才上網購買育兒書籍的新手父母來說,推薦更多的育兒書只是徒然增加消費者的壓力,不如推薦紓壓小物、食品,更容易獲得青睞。

 

唯有隨時線上真實數據調整,才能快速反應,了解人心。這樣線上即時調整的方式,果然讓他們成功突破國內其他業者的盲點,讓消費者的點擊購買率向上提升。

 

勤做功課 無微不至

 

在電商平台的成功經驗,為工研院打響名號,不但是國內多家指標型電商業者都已與工研院合作,至今合作的對象早已不侷限在電商領域,如今更跨足旅遊、娛樂、金融及電信領域等總計20家業者,電信業者「台灣大哥大」也位列其中。

 

林昱仁表示,電信業者與電商的需求大為不同,例如台灣大哥大有個加值服務平台,提供串流電影、音樂服務。他們希望消費者能更頻繁地使用這項服務,可增加黏著度與滿意度,帶動用戶數成長。

 

為達到業者的期待目標,首先就必須了解消費者對於音樂的使用習慣以及喜好,才能讓程式做出更精準的推薦,但是一群工程師要如何深入音樂領域呢?林昱仁笑道:「我們能做的,就是勤做功課。」

 

團隊花了近2個月的時間,翻找相關論文,請益音樂分析權威教授張智星,甚至訪談喜愛聽音樂的人,以及台哥大服務加值平台長達7年的資深使用者。深入了解,再綜觀全貌,讓研發團隊對音樂服務有了嶄新的視野。「以往我們將歌曲區分為流行音樂、抒情歌、搖滾樂等,但是我們發現,人們對音樂的喜好必須處理得更細緻,因此曲風分類還不夠,還要從旋律下手,」團隊成員之一的王恩慈說。

 

這群音樂新鮮人們發揮資訊專長,用程式依照每首歌曲的旋律特性分門別類,並依照使用者過往的聽歌紀錄配對,果然一舉中的,成功擄獲使用者的心,不僅播歌量增加,用戶數也有成長。

 

6年來的點滴努力,團隊一舉拿下「工研菁英獎-產業化貢獻金牌獎」,興奮之餘,團隊也有志一同地認為這項技術還要持續精進,「對消費者的洞察是沒有止境的,關鍵消費意圖預測技術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好,還要更好!」

 

 

從排碳大戶到養生專家

微藻固碳助水泥業走永續之路

 

 

水泥、微藻、面膜,三者看似毫不相干,背後卻隱含著永續的創新思維。工研院以「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技術」和「微藻固碳及利用技術」,協助台泥公司利用捕獲的二氧化碳養殖微藻,從中提取可用於美容保養品、健康食品的高價原料,立下循環經濟的成功案例,團隊更贏得工研菁英「產業化貢獻金牌獎」。

 

為改善溫室效應,捕捉二氧化碳成為解決方案之一,然而捕捉下來的二氧化碳除了封存、賣給汽水工廠外,有沒有更兩全其美、融入碳循環的方法呢?工研院研發團隊由水泥工廠煙道排氣中捕獲二氧化碳,應用於微藻養殖,以可用於生質能源的高固碳率微藻,或內含高價成分的微藻,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能源或高值化產品。

 

工研院「微藻固碳及利用技術」的起源,要從與台泥合作「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技術」說起。

 

水泥在製造過程中,會產生相當多的二氧化碳,水泥業因此被視為高排碳產業。除了惡化溫室效應,也可能造成空氣汙染,如何有效解決排放問題,是台泥一直以來相當注重的課題。

 

碳捕獲技術助高排碳產業變身

 

工研院自2006年開始研究二氧化碳捕獲技術,2011年起台泥公司加入合作,在花蓮和平水泥廠建立第一代鈣迴路碳捕捉試驗廠,可將二氧化碳捕捉後進行液態儲存,這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試驗廠。

 

看不見、摸不著的二氧化碳,該如何抓下來?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組長萬皓鵬解釋,石灰石(碳酸鈣)是水泥的主要原料,工研院以氧化鈣作為吸收劑,借助化學反應,從排放源頭水泥旋窯煙道中直接捕捉二氧化碳,形成碳酸鈣。碳酸鈣進入煅燒爐中,經高溫分解為氧化鈣與高純度二氧化碳,氧化鈣經過不斷循環反應,可於氧失去活性後,送回水泥廠,作為生產水泥的原料,因此可做到工廠零排放。

 

萬皓鵬說,以目前的鈣迴路捕獲技術,每小時可捕獲1噸的二氧化碳。換算下來,每年可減少5,000多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藻類固碳作用比樹木更好

 

經過鈣迴路捕獲後的二氧化碳,正好符合藻類生產過程所需。萬皓鵬舉例,1公斤微藻能吸收1.83公斤的二氧化碳,換言之,「藻類利用二氧化碳的效率,是樹木的300倍之多。」

 

萬皓鵬進一步說明,微藻是一種能行光合作用的單細胞植物,直徑約只有人類頭髮的十分之一,生長快速,比樹木生長快上20倍;而且富含油脂,微藻含油率可達藻體淨重的40%以上,單位面積的產油量約為黃豆的25到200倍,比棕櫚樹高2到16倍,是近年來備受矚目的生質能源作物。

 

然而,微藻從養殖生成、萃取油脂等製程,投入成本與耗能仍偏高,提煉微藻作為生質柴油,國際上至今未有商業化生產案例。如何開發創新技術,以降低整體生產成本與能耗,是研發團隊的一大挑戰。

 

萬皓鵬表示,「研發團隊因此轉向思考,是否可以將微藻做更高單價、更具高經濟效益的應用,做出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雨生紅球藻萃出高值蝦紅素

 

 

「工研院團隊提議,把捕捉到的二氧化碳用於養殖微藻,當時的台泥董事長辜成允一聽就很感興趣。」台泥研究室協理陳光熙表示,視環境永續為企業社會責任的辜成允,希望可以找出某一種具高經濟生產價值的藻類,不但能有效吸收水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又可以將藻類的副產品商品化、創造產值。

 

台泥除了跟工研院的碳捕獲技術團隊合作之外,自2012年開始,台泥又擴大與工研院合作,針對「戶外微藻固碳系統」及「高單價微藻培養」2個題目進行研究,希望能篩選出符合條件的藻類。

 

台泥花蓮和平廠區的水泥窯旁,矗立著一根根約2公尺高的綠色半透明柱狀光合反應器,正在自然光下使用所捕捉二氧化碳進行微藻培養,而其中肉眼所見綠色物質,就是二氧化碳「養」出來的高固碳微藻。

 

另外,工研院團隊也針對可做為高經濟價值應用的藻類,由台灣各地針對所設定的環境條件,進行尋找與篩選。經過一番努力,最後找到本土的雨生紅球藻,在經過實驗室裡馴養與養殖條件設定,較國外相同的藻種,成長時間縮短約50%且單一微藻內含之高價蝦紅素成份多了57%。

 

雨生紅球藻是生成珍貴抗氧化物-蝦紅素的主要來源。根據文獻,蝦紅素的抗氧化能力是β胡蘿蔔素的10倍、輔酵素Q10的150倍、維生素E的550倍,具有美白及抗皺功效,1公斤要價新台幣20~30萬元左右,是昂貴化妝品、保健品的重要成分原料。而且,蝦紅素用途極為廣泛,加入化妝品,產品就具有美白、抗老化等效果;加在眼藥水中,就能增加抗氧化功能。

 

水泥業衍生美容養生產品線

 

 

萬皓鵬說,蝦紅素非常適合用於製成保養及美容產品,工研院運用獨家養殖配方,啟動雨生紅球藻的自我防護機制,加速蝦紅素的產生。目前台泥的小型示範場域所生產的蝦紅素的月產量約為1.5公斤,透過與工研院擴大衍生合作,把蝦紅素價值往上提升到醫美、食品等級。

 

陳光熙指出,台泥目前推出了蝦紅素保養品包括面膜、化妝水、精華液等,在2018年底台泥結合君品飯店開發以蝦紅素紅藻入菜的創意料理──蝦紅素紅藻蕎麥麵,堪稱世界第一碗減碳環保麵。

 

陳光熙指出,台泥本業是水泥生產,雖然往化妝保養品領域發展並非預期中的既定策略,但微藻是從水泥本業衍生出來的事業,台泥未來將以原料供應商自居,並已在2017年底已完成原料認證登錄,代表台泥可以在國際上供應蝦紅素微藻原料。

 

工研院除了與台泥公司合作研發,建置全球首座結合鈣迴路捕碳系統的微藻養殖示範場及國內首座雨生紅球藻養殖場外,也完成國內13家微藻上中下游產業廠商技術與專利授權,並以整廠輸出方式,扶植國內微藻產業,提升企業產值效益,進一步協助產業進軍國際,落實碳循環永續環境的目標。

 

高效、高質、超省力

物流產業智慧進化再升級

 

 

一次把一件東西交寄到另一個人手上或許容易,但如果同時有數萬件、數十萬件,甚至上千萬件,交織成綿密廣泛的物流配送網,要達成「零失誤」配送,絕對是項高難度挑戰。工研院打造多項智慧與自動化技術,成為物流業最佳援手,獲得工研菁英「產業貢獻金牌獎」。

 

在網頁上隨手一滑、一按,不到24小時,訂購的商品即刻宅配到家,是大家習慣的生活節奏,而實體零售門市,也仰賴物流網配送貨物,滿足顧客日常採購需求。

 

然而面臨少子化所衍生的缺工問題,加上及電商時代來臨,送交貨時程要求越來越短,勞力密集的物流業者如果繼續仰賴人力,將無法負荷與日俱增的送貨量。因此打造更加準確、可靠、有效率的物流管理系統,是每位物流業者的殷切期盼。

 

自動化智慧化 進存揀出超省力

 

 

「早在1990年代,工研院就開始與物流產業密切合作,」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組長陳慧娟表示,起初是從資訊化、機械化角度切入研發,「直到10年前新竹物流向我們提出需求,我們才開始朝智慧化與自動化著手,」而新竹物流首先出的考題,即是改善材積辨識效率。

 

所謂的「材積辨識」即是貨物送達配送站後,需先一一量測體積與重量進行計價,陳慧娟表示,以往由人工量測,每件物品平均耗時約10秒,一旦在短時間內湧入大量貨物進倉,只靠人工判斷的話,常會發生失誤,影響運費計價的準確度。

 

因此研發團隊開發「自動材重辨識系統」,結合攝影機與環境感測器,貨品放進感測光箱就能自動測量貨物材積、重量並完成計價,效率平均提升了25%,錯誤率則可減少2成。但貨物仍需放上置下,作業仍不夠流暢,於是團隊加上新一代影像識別與先進線性光學感測技術,研發出「動態版」自動材重辨識系統,將貨物置於高速運行輸送帶上,通過量測關口就能即時完成測量與計價,不僅省下三分之一的人力成本,整體效率也提升超過3倍以上。

 

當來自四面八方、大小不一的數萬件貨物進入配送站,該如何在有限空間裡存放,以利後續調度與揀貨,則是下一階段的難題。對此,團隊在倉儲決策上導入AI,可提高需求預測、儲位配置、路徑規劃的反應能力與準確度。

 

例如,即將到來的中秋節銷售旺季,柚子禮盒、月餅禮盒將是重要的的大宗商品,就可依據物件大小、需求預測與進出貨時間點,先行安排最適當的儲位空間與最短的揀貨路徑,將進出貨準確度從75%提升至95%,工作人員揀貨也可節省53%工時與71%移動距離,有效幫助業者縮短從接單到出貨的作業時間。

 

因地制宜 找出突破性解決方案

 

據統計,物流倉儲人力有60%至70%會耗費在揀貨環節上,「如何降低人力成本並提高效率,也是許多廠商的需求,」陳慧娟表示,運用工研院研發的「多元導航服務機器人」(iAGV),能確保揀理貨更加省時省力。

 

iAGV是台會定位的「無人駕駛自走搬運車」,國外經驗是在地板上設置QR Code讓搬運車辨識,考量到台灣配送中心的空間較小,貨物容易到處堆放,地面定位標誌易被遮擋,「既然地板辨識有困難,不如改在天花板吧!」這套全球首創的「天花板特徵深度辨識定位導航技術」,透過單一深度攝影機,掃描天花板上的平面/立體標示,依據準確定位,完成預設的揀貨路徑,實現「以物就人」作業模式,工作人員每天走動距離減少1.2公里,搬運時間與分貨時間分別降低50%與25%,大幅改善勞動條件與揀貨效率。

 

派車送貨則是物流服務的最後一哩路,常有收貨時間限制、人力流動率高、交通狀況無法預期等干擾因素,運用結合AI的「iRouting配送排程服務引擎」,會依據交通狀況、駕駛習慣、時間限制等考量規劃最佳派送路徑,派多少台車,送多少個點、什麼時間送,全都交由智慧化系統排程,至少可提升配送效率20%、降低成本25%。

 

派送車輛不夠、路線無法配合怎麼辦?有「貨車版UBER」之稱的「物流運力整合服務平台」,可透過網頁或APP媒合其他運輸業者與司機,藉由共享車輛資源、善用回頭車、提高車輛裝載率、活用長短途程等方式,加快送貨時間以及降低17%物流成本,實質擴大物流業產能與產值。

 

物流業與零售業共享創新碩果

 

自動材重辨識系統、AI化倉儲決策與iAGV多元導航機器人,這些解決方案已為物流業創造可觀成效,對一般民眾來說,現在也能在零售場域實際體驗這些創新技術帶來的便捷好處。

 

2018年11月,萊爾富與工研院在新竹交通大學合作打造的智慧科技門市,導入材重辨識、盤點自走車、電子標籤、人流偵測、人臉辨識、熱區感測、互動看板等七大技術,打造優質消費體驗,減輕零售業人力負擔。

 

萊爾富數位流通處協理王瓊媛指出,人流偵測、人臉辨識所蒐集積累的大數據,對零售商來說猶如珍寶,能進一步分析客群的年齡、性別比例,再傳遞相應對的折價優惠或新品推薦,以提高來客率與消費金額;互動看板和熱區感測,在增加線下購物的認同感與趣味性之外,可準確評估顧客喜歡停在哪個區域、停多久時間,作為商品陳列的參考依據,近半年來商店將新品擺設在熱區,銷售率順利提升5%,成效顯著。

 

結帳、泡咖啡、煮茶葉蛋、盤點、補貨,超商店員總是被戲稱為「十項全能」,為了減輕他們的工作負擔,萊爾富率先在門市內安置自動材重辨識系統,讓超商宅配服務的常客,自助將包裹放入感測光箱,自動辨識尺寸、重量並完成計價出單,輕鬆便利又無誤差。另外,萊爾富領先全台超商率先導入iAGV盤點自走車,依據規劃定位路徑巡視貨架,確認哪些商品需要補貨,經半年實證結果,降低了10%人力成本、20%時間成本,印證物流新科技運用在零售業,也能建立差異化優勢,創造最大效益,同時體現大眾對於新科技的美好想像。

 

想了解更多工研菁英獎精彩報導,請看8月號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延伸閱讀

頂客族約好8千萬遺產全給配偶,手足只拿特留分...遺囑寫得好好的,為何被分走1/3?繼承順序的隱藏地雷
頂客族約好8千萬遺產全給配偶,手足只拿特留分...遺囑寫得好好的,為何被分走1/3?繼承順序的隱藏地雷

2024-10-25

單身無子,最怕晚年孤獨死、遺產充國庫!除了寫遺囑,律師建議加2契約:確保生前被妥善照顧、死後房產才過戶
單身無子,最怕晚年孤獨死、遺產充國庫!除了寫遺囑,律師建議加2契約:確保生前被妥善照顧、死後房產才過戶

2024-07-10

老公過世了,媳婦一定要奉養婆婆?小姑說「繼承遺產就有扶養義務」...律師提醒考量這4點
老公過世了,媳婦一定要奉養婆婆?小姑說「繼承遺產就有扶養義務」...律師提醒考量這4點

2024-09-20

「配偶無條件拿一半遺產」原來是錯的!老婆過世留2千萬,老公和4個子女各繼承多少?一文搞懂繼承比例
「配偶無條件拿一半遺產」原來是錯的!老婆過世留2千萬,老公和4個子女各繼承多少?一文搞懂繼承比例

2024-07-24

70歲老董臨終分遺產「5億股權給大兒子、3億房產小兒子繼承」...為何遺言錄影了,兄弟仍爭產互告?無效關鍵曝光
70歲老董臨終分遺產「5億股權給大兒子、3億房產小兒子繼承」...為何遺言錄影了,兄弟仍爭產互告?無效關鍵曝光

2024-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