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初霽的花東縱谷,豔綠稻浪翻飛,遠方山嵐湧動,心,不覺寧靜起來。這裡是花蓮最南端的富里,也是台灣最早的有機米所在,儘管看金針花的人潮車流,年復一年的從台9線呼嘯而過,富里始終保有純淨質樸的風土人情,也正是這份恬靜怡然,吸引著遊子、歸人在此落地生根、立命安身。
遇見天賜糧源
科技助青年返鄉創生
夏末秋初,台9線上爭睹金針花海的遊客,從玉里赤科山一路迤邐而來,賞完金針花,人群又簇湧著前進池上伯朗大道,往「金城武樹」朝聖去了。富里,這個位於玉里、池上之間的有機米鄉,年年看著觀光客行色匆匆、來了又走,卻甚少拐個彎進入這個饒富風情的小鎮。
9年前,富里對在台北成長、求學的鍾雨恩來說,只剩下童年的回憶;現在,他卻是富里有機米品牌「天賜糧源」的主要經營者。「以前只有寒暑假,會回富里爺爺家,」2010年,鍾雨恩論文剛完成,正準備以社會福利專業投入台灣長照政策研究,不料,剛退休返鄉務農的雨恩父親,因心臟主動脈剝離住院,甫成立運作的產銷班、合作社,萌芽中的有機米品牌,一時頓失依靠。
彎進故鄉的人生岔路
「務農不是我人生的安排,」鍾雨恩坦言,產銷班以親戚居多,一切還在起步,父親一倒下,親友與祖父輪番上陣勸說他回鄉接棒,「那時我很猶豫,就這樣南來北往『幫忙』了兩年,」最後讓他下定決心回鄉的反而是他的指導教授。鍾雨恩說,老師鼓勵我「現在做的事(產銷班)不也是實現社會福利的方式?」
鍾雨恩就這樣踏著泥土、手捧稻禾,展開了他的地方創生實驗。缺乏農事經驗的他,憑著做研究收集資料的精神,「多聽多學就懂了」;加上小時候跟著祖父所打下的客家話基礎,鍾雨恩與產銷班的父執輩都能說得上話,「可能我是學社會福利的,比較容易與人建立關係,」他笑稱,過去的社工訓練,要了解案主,除了他本身還要盤點他的家庭,「到後來,他們都說我是張老師,夫妻吵架還會打電話找我調解。」
鍾雨恩認真吸納富里的地氣,努力向市場溝通故鄉的美好:他帶著產銷班農友,加入影像化生產履歷平台;引進工研院的稻殼炭化技術,落實取用皆歸大地的永續栽植;結合多才多藝的農家媽媽,車縫客家花布袋,包裝成婚禮囍米;與工研院合作開發養生處方米、稻米萃取技術,以多元經營,增加稻米、農家的附加價值。
9年來,「天賜糧源」從一個7位農民種植10公頃土地的小型產銷班,發展到現在有30多人共72公頃的「富糧稻米合作社」,鍾雨恩也在2016年獲選為百大青農,他把人生的岔路愈走愈大條,愈走愈穩。
科技搭台 讓地方文化唱戲
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投入花東產業輔導10餘年,因而與鍾雨恩熟識。「年輕人對科技的接受度是相對高的,」李士畦說,在東部推動科技導入,年輕人是很重要的切入點,用好技術與新生代溝通,再把好的成果展現給長輩看,長輩眼見為憑,科技入鄉的過程就會順利多了。
李士畦用「技術搭台、文化唱戲」來說明工研院科技輔農、協助地方產業的定位,他指出,富里獨特的人文與地理環境,是全國有機米栽植密度最高的區域,兼顧地方產業特色並維持友善生態的內涵,是技術整合的關鍵。工研院引進最新的節能型生物炭生產技術,讓原本廢棄的稻殼經過炭化成為改善土質的基礎,副產物稻醋液再結合當地植物,組合成天然複方生物製劑,還能拿來防治病蟲害,對富里而言,成了友善環境的技術輸出。
此外,工研院也結合微蒸、多重壓差萃取、發酵等技術,以養生處方箋的概念讓在地農產與有機米結合養生處方米。「市面上的雜糧養生米普遍有不易煮熟的問題,我們透過技術整合,讓養生米買回去很容易被煮熟,口感營養都好,還能吃到富里的味道。」李士畦說,還有由碎米、米麩、胚芽米製備的高價值萃取液,用米作周邊保養品原料,製造出來的產品效果好,也讓青農們找到了新的目標。
斜槓青農 成就富里音樂盛事
合作社漸上軌道,鍾雨恩將觸角向外延伸,「富里的農民其實沒有完全務農,他們往往身兼多職,個個身懷絕技,」鍾雨恩表示,有的農家經營農村體驗活動、有的開餐廳、民宿,還會釀酒,他靈機一動,何不利用外頭的綠地,趁著稻穗金黃秋收前,號召農民舉辦市集活動,應該會很精彩。
鍾雨恩口中的綠地,是昔日舊糖廠所在,約莫兩個足球場大的平闊綠野,斜坡向下是迎風搖曳的稻浪,再外圍則是仰臥的美人山,這樣的美景,怎麼都看不膩。鍾雨恩透過合作社向外串連富里的年輕人,綠禾體驗農家的金佩茹、磚窯居的徐尉傑、邊境花東民宿的陳律遠、陳宣帆兄弟,就這樣一個拉一個,讓原本僅點頭微笑的鄰居同輩,變成「穀稻秋聲-富里山谷音樂節」的堅實夥伴,他們以全台灣最大數目的郵遞區號為名,自稱「富里983」,標誌著富里的與眾不同。
集思廣益後,「富里983」認為臨時性的市集吸引力不足,既然大家都喜歡聽音樂,「不如讓辦個音樂節,坐在草地上聽音樂、吃野餐,更有特色!」構想有了,但是錢在哪裡?第一年的穀稻秋聲經費拮据,連50萬元都湊不齊,有夥伴建議,「不如等錢到了再辦?」但鐘雨恩認為,要等錢到位再辦,就絕對等不到那一天,不如硬著頭皮先做再說。
想起第一屆的刻苦,金佩茹說,「知道錢不夠,所以什麼都自己來,搭帳棚自己來、插旗子自己來,連刷廁所也是自己來,」鐘雨恩說,包括藝人、舞台音響,許許多多人都是情義相挺。因為不收門票,活動紀念品盡量賣光,最後計算總開銷,「竟然好像沒有虧。這種冒險的事情也只有年輕人才會做。」
穀稻秋聲 凝聚富里情感
年輕人搞音樂節,富里的長輩們表面看來淡定,但內心仍有很多疑慮。鐘雨恩舉例,第一屆音樂節前夕,一個管區員警不知是好心提醒還是警告:「哇甲你講,恁尚好麥出歹誌厚。」夥伴們百思不得其解,音樂節能出什麼事?後來才知道,原來長輩們想成電音派對,可能暗藏不法交易什麼的,讓夥伴們哭笑不得。辦完第一次,富里鄉親們才了解音樂節其實很老少咸宜,「第二屆時,那位員警全力支援,交管都是他負責的,」漸漸的,穀稻秋聲山谷音樂節成了富里一大盛事,2018年甚至為富里帶來了上萬人次的遊客。
音樂節帶來最大的影響,或許是鄉民感情的凝聚。徐尉傑表示,富里族群多元,除了客家人、還有平埔族、原住民、新移民與閩南人,彼此交流並不多。第一年辦音樂節,為了張羅餐食,邀請不同家政教室的媽媽們協助準備傳統美食,沒想到合作難度卻很高,心驚膽跳的完成了第一次合作。「隨著音樂節愈來愈多人參與,富里幾乎不分族群,都把穀稻秋聲當成地方大事,願意捐棄成見,一起努力。」特別是工研院團隊迄今不離棄的陪伴精神,讓我們非常感動,鍾雨恩說。
更讓鍾雨恩印象深刻的是,連續幾年音樂節前都下了大雨,草地泥濘不堪,活動當天許多社區居民、志工,為了讓遊客有舒適的場地,有抽水機的出抽水機,沒有抽水機的拿水瓢舀水,「這景象真的太感人了。」
希望更多人來做富里人
身為富里青農,鍾雨恩認為受限於耕作面積,花蓮一定要從事精緻農業,「雖然不一定要每件事都導入科技,但肯定要創新。」農村青壯年人口不足,鍾雨恩不諱言希望更多年輕人回來,但他指出,返鄉青年不一定要務農,最重要的是,故鄉有沒有多樣的職業能讓他們選擇?或許發展觀光,這樣開咖啡店也才有人光顧,「關於這點,我們還在努力、還在實驗中。」
穀稻秋聲音樂節今年將邁入第5年,參與者的熱情讓「富里983」青年印象深刻,音樂節會場看到有人拿著「富里國中第二屆同學會」的旗幟,長輩們藉著音樂節的機會回鄉團聚;也有認同音樂節、認同「富里983」的外地人,投入音樂節志工,每年回到富里「一期一會」,跟好久不見的老朋友聚會。
「希望更多人來做富里人,」談到對富里的願景,鍾雨恩沉吟半晌說,這幾年慢慢發現富里有些新移民、或者正準備回鄉的移民,更有一群人喜歡富里,卻因現實條件,無法來當真正的富里人,「我們會持續創造更好的富里經驗,希望有朝一日,大家一起來做富里人。」
石材角料成創意沃土
Omega Zone灌注花東青創能量
誰說大理石只能作為冷硬的建材?對花裁切後的邊角料只有被丟棄的命運?讓工研院東部產業服務中心Omega Zone,以及兩位不滿30歲的青年用創意告訴你:大理石,有更多種可能!
驅車行經花蓮美崙工業區,觸目所及,是一塊塊裁切工整的各色大理石,有的寫意如山水,有的沉靜如水墨,層層疊放在石材廠區的倉儲空地上,等待出貨。
而這一疊疊市價千萬的大理石板,在2018年2月6日花蓮大地震的當下,瞬間從「商品」成為無法出貨賣錢的破碎「廢料」,重創當地石材產業。
地震的發生,更突顯出石材產業「剩材」只能廢棄、無法加值再利用的無奈。但兩位還不滿30歲的年輕人,捨不得這自然的恩賜成為低廉下腳料,在工研院東部產業服務中心Omega Zone的協助下,運用巧手慧心,將大理石剩材搖身一變,化作精緻的生活藝品,透過創意加值,綻放出美麗的光彩。
重生再利用 暖石心翻轉石材新可能
「其實我以前非常排斥這個產業,」身為大理石材加工業二代的高鄧麗娟不諱言地表示。
回想從前看著父母辛苦經營大理石加工廠的情景,高鄧麗娟比任何人都清楚這個產業需付出的辛苦勞力;以及隨著產業結構變化,台灣石材產業逐漸萎縮的困局,因此她十分抗拒投入石材產業。
直到高鄧麗娟受到大漢技術學院珠寶設計課程的啟發,就此改變她對於石材產業的想法,「那堂課讓我發現,以前在商業眼光下認為板面花色中有『瑕疵』的石材,其實是自然界裡礦物與其他成分共生的結果!」高鄧麗娟更進一步思索能否為自家產業做點事,首先,便鎖定大理石的「剩材」問題。
傳統大理石多作為建材使用,為了對花及設計上的考量,大面積的裁切會產生許多俗稱「邊角料」的剩材。以前,這些剩材大多打碎,製作成混水泥、洗石子的下腳料,喪失了石材原本的樣貌及價值,高鄧麗娟開始思考:「剩材是否能做其他的用途,並提高附加價值?」
因此高鄧麗娟將大理石結合異材質應用於生活工藝品上,除了可以讓大家看見石材原本的美麗質地外,還可以展現溫潤自然的質感,讓大理石呈現許多有趣的變化,形狀上可彎曲、表面可圓潤,也能成為居家生活用品。
高鄧麗娟更與擅長陶瓷、東富土媒材的青年設計師合作,將粗糙素樸的陶土與光滑多彩的大理石剩材結合,做成設計精巧,又具有溫度的八角花紋燈與多寶盒,在2019年台灣文博會上豔驚四座,也引起國外廠商的興趣。「這是異媒材結合的第一步,未來會有更多發揮,」圓圓的臉龐盛滿溫暖笑意,高鄧麗娟滿懷期待著。
3D列印遇上大理石 爵形設計催生暖心燈飾
同樣注意到大理石剩材再利用的可能,還有台北長大、在花蓮求學,選擇留在當地創業的蘇晉。
「也許是花蓮的土會『黏』人吧,總覺得這裡是可以讓我待很久很久的地方,」問起留在花蓮創業的原因,蘇晉的回答充滿著對這塊土地的眷戀。
對3D列印技術深感興趣的他,學生時期就自學相關技術及設計概念。蘇晉得知工研院Omega Zone在花蓮有3D列印技術的相關資源,「第一次進到Omega Zone時,像是來到天堂一樣,」蘇晉回憶。工研院開放租借這些昂貴的機具,讓他有機會實際操作3D列印機,並在不斷精進自學後,成立個人工作室,開始接3D列印設計案。
目前3D列印在產業的應用上,大多無法跳脫傳統建模打樣的範疇,蘇晉希望能在3D列印的技術基礎上,賦予產品獨一無二的生活溫度,於是便有了以大理石剩材作為底座、結合3D列印燈罩的想法出現在蘇晉的腦海裡。
大地震之後,許多大塊方正的大理石板因碎裂無法出貨,面臨廢棄命運。蘇晉收集這些碎裂的廢材,作為燈具底座,除了資源重生再用之外,也彰顯出在地石材業浴火重生的文化意象,「3D列印給一般人的印象仍很新鮮、很有科技感,大理石則是有貴氣的形象,兩者相互結合加成,變成親民的生活藝品,讓更多人感受到科技與傳統材質激盪出的創意。」
在確認其商業模式構想後,工研院協助蘇晉申請政府資源,開發線上客製化平台,讓顧客除了可以線上挑選設計燈飾外,還能進行客製化並下單:可客製化燈罩圖案的「Light For You」系列,讓消費者上傳照片,即可以3D列印技術輸出獨一無二的燈飾圖案,提升消費體驗。2019文博會上,蘇晉帶著產品與平台一同展出,富含創意更兼容生活溫度的發想,果然獲得許多好評,也引起許多文創電商平台、國外買主的注目。
Omega Zone打造在地創業平台
「青年創業最大的困難,是他們不知道資源在哪裡,而且他們對於『下一步』要如何走,有很多的不確定,」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組長謝國倫點出青年創業的問題。
年輕人有許多創新的點子,以及翻轉產業的理想與熱忱,但往往受限於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撐,以及不知道有哪些管道能尋求協助,因此Omega Zone作為青年創業的平台,除了提供技術的諮詢應用之外,也協助創業者找到適合的資源,並分析產業未來發展方向。
Omega Zone於2016年創立後,鎖定花蓮在地青年作為輔導對象,每個禮拜五舉辦「口丁之夜」及「深夜咖啡廳」聚會,討論各式產業領域議題,並分享工研院所擁有的前瞻技術與應用資源,藉此平台鼓勵大家相互討論激盪。
高鄧麗娟也提到,每個禮拜五的分享會使她受益良多,「接觸工研院前,就有創業的想法,但是很多疑問及徬徨,都不知去哪裡找答案。」所幸在工研院的協助下,讓她在計畫撰寫、產業分析以及資源媒合上獲得莫大的幫助,更加堅定她創業的想法。
創業除了需要創意,也仰賴技術輔助才能實踐,但現今許多工業設備,如3D列印、雷射雕刻等機具都要價不斐,微型創業者一時難以斥資購置;如果走傳統工廠開模打樣,投資成本不小,也得承擔失敗的風險。因此Omega Zone建置完整的快速打樣平台,開放租借大型雷射切割、彩色雷雕、3D列印、金屬3D列印等機具,讓微型創業者不用購置設備,也能快速打樣,進而改善製程,讓創意落地實現。
謝國倫定義Omega Zone的成員為「釣竿團隊」,以陪伴、分析、導入資源的方式協助青年創業,「我們希望給這些年輕人釣竿,教他們怎麼釣魚,而不是直接給他們魚。」
工研院希望以Omega Zone的能量、技術與資源,陪伴青年走完創業及技術商業化的最後一哩路,「很多年輕人在創業時會有很多的不確定與徬徨,而Omega Zone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堅定地告訴他們:『這一路上我們會陪著你走,不用擔心。』」
想了解更多圓夢科技精彩報導,請看6月號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