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郭台銘總統路的大計與罩門

郭台銘總統路的大計與罩門

四月十七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
在國民黨中常會上宣布願意參加二○二○年總統大選黨內初選,
創下台灣政壇史上首位企業家投入總統選戰的先例。
郭台銘的出線,固然為台灣政壇投下了震撼彈,
然而,全球資本市場更迫切想知道的是 :
這家縱橫市場四十五年的全球最大電子代工企業,
在沒有了郭台銘的領導下,將會是一番什麼樣的光景?
老郭的接班人選會是誰? 鴻海管理模式是否又將因此改變?
這位長期遊走兩岸、「面臨極高風險也從不畏懼」的企業霸主,
真的,一切都想清楚了嗎?

「那時候我和他同桌打麻將,莊家正連到七,老郭(郭台銘)手上的牌是大四喜、聽一、四索,這已經是很多人一輩子都未必拿得到的大牌;但老郭摸進三索以後,竟然改聽對對胡。結果你猜怎麼樣?還真被他賭對、胡了一把大四喜對對胡。」

 

回憶這段往事的,是郭台銘的多年老友、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他用這個牌桌上的故事,說明自己為什麼對郭台銘參選總統的決定,絲毫不感到意外。

 

「原本聽一、四索,枱面上還有六張牌能胡;改聽對對胡,雖然能多贏點錢,但能胡的牌機會少了;而且別忘了莊家連到七,一不小心就會損失慘重。但老郭就是敢賭,而且他就是能贏。」擔心記者不懂麻將,宣明智特地仔細說明。

 

宣明智想說的是:「就算已經滿手好牌,郭台銘只要看見機會,絕不會輕易放過;即使必須面臨極高風險,他也從不畏懼。」

 

這也解釋了這位在科技業叱咤風雲數十年、個人財富高達新台幣兩千億元的企業家,為何甘願將營收高達五.三兆元,市值逾一.二二兆元的鴻海集團暫時擺在一旁,在四月十七日,宣布參加國民黨總統候選人初選。

 

今年三月十二日,郭台銘照例前往新北三峽的家族墓園,祭拜在這天逝世的前妻林淑如;宣明智與矽品董事長林文伯等郭家摯友,也共同出席追思。幾位老朋友,一如往常地閒話家常,不知不覺,話題就轉到了郭台銘參選總統上頭。

 

「我知道他有在思考(選總統)這件事,所以那天我很認真地鼓勵他出來,還告訴他,如果鴻海需要人,我們這群朋友可以幫忙。」宣明智指出。

 

據悉,郭台銘宣布參加初選前,曾密訪了名嘴趙少康等部分媒體人與國民黨高層交換意見,包括他的好友、前總統馬英九等人,對於他參選都「樂觀其成」,加上身邊朋友的勸進,成為他站出來「承擔」的催化劑。

 

郭台銘參選

此時正是「台灣有難」

運用自身歷練,選總統拚經濟

 

郭台銘以資深國民黨員自許,國民黨黨產遭到凍結,財務有難時,他愛黨心切大手筆捐贈,幫黨度過難關;然而小英執政,兩岸關係結凍,習近平丟出《統一法》,讓自認可直通中南海、諸多重大投資在中國的郭台銘,感到焦慮難安。

 

一位鴻海人說,老郭身為台灣首富,從來沒有刻意避稅,都在台灣誠實納稅,「行得正的他,這點足以打死一堆台灣企業家」,就連夏普的國際記者會「他都叮嚀現場要掛上國旗」。在他心裡,此時正是「台灣有難」,他站出來有機會改變情勢。

 

郭台銘自認,自己赤手空拳打下今日鴻海帝國江山,靠的是實事求是、決斷明快的霸氣,這種一路披荊斬棘,克服困難,打造成功事業的豐富經驗,可以運用在政治上,帶領台灣走一條新路;更何況,他的好友川普當上美國總統後,讓美國經濟翻紅,也給他不少啟發,有為者亦若是的雄心與熱血,終讓郭台銘決定跳出來,挑戰總統之路。

 

四月十七日,郭台銘在參拜板橋慈惠宮時,以「媽祖託夢要我出來做些事情」,首度鬆口將角逐二○二○年總統大選;隨後又在國民黨中常會上宣布願意參加初選,正式投入選戰,在台灣政壇投下震撼彈。

 

「郭董和美國總統川普有交情、在中國政府面前也有影響力,我相信他這次參選,著眼的不只有台灣,還有在美、中競爭之間,發揮個人影響力的企圖心。」一位鴻海集團成員如此分析。

 

財富與事業成就,不再是如今六十八歲的郭台銘,唯一的追求目標。只是,心有鴻鵠之志的他,對於年營收超過五兆元的鴻海集團,做了什麼安排?他投入的這場選局,又將面對什麼挑戰?承擔了什麼風險?不僅鴻海集團六十萬員工關心,鴻海集團加起來逾八十萬的股民更是掛心。

 

「最好老大(郭台銘)順利選上,這樣我們就可以安靜四年了。」在聽聞郭董參選總統的消息後,一位鴻海內部人士略帶玩笑地指出。但更多的鴻海主管私下聊天時,起初最常冒出口的,卻是「真的很驚訝」、「沒想到他真的要出來選」。

 

隨著郭台銘宣布參選,市場對於老郭與鴻海的種種,無不議論紛紛。然而,對於這家以強勢管理與高執行力著稱的全球最大電子代工企業,市場的憂慮,其實大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主題:「沒有了老郭的鴻海,未來會如何?」

 

郭台銘與鴻海

 

「中央獨裁」管理風格

鴻海大小事,只有郭董說了算

 

曾自述每天工作十五個小時、且認為「一年三六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腦子裡所該想的,就是如何把一件事好好做成功」的郭台銘,多年來讓外界稱道、同時引起不少議論的,就是其近乎「中央獨裁式」的軍事管理風格:許多大小決策,都得經過他的拍板才算數。過往主持會議,郭台銘常把大小主管都找來,親自確認每個細節,確保每個執行步驟都按照他的要求;而不論是涉及跨國的諸多併購及投資案,或是僅僅業務談判、視察,他也往往把「飛機坐滿」,「領」著一群高階幹部四處奔波。

 

「權力高度集中、難以放權」的企業文化,是鴻海多年來在談到企業發展與轉型會面臨的挑戰時,屢屢被外界點出的問題。「(在鴻海)年輕的人連說話的機會都沒有,你有機會去董辦室駐點一天,麥克風九九%都在總裁手上。在鴻海的文化裡面,我沒有看過嘗試發言的人。」一位鴻海前高階主管如此評論。

 

然而,郭董近年來的管理風格,確實已有了些許轉變。

 

事實上,鴻海近年陸續將臻鼎、工業富聯等一連串子公司分拆上市,以及把事業群升級為次集團,讓集團副總裁成為總裁的作法,業內即有不少聲音認為,這顯示郭董確實一步步在授權,並嘗試將鴻海從過去的「一人中心」制度,漸次過渡成為「集體領導」的形式。

 

「現在主要次集團都已相當獨立、成熟,早都已是專業經理人的模式在運作,郭台銘在不在,其實影響不大。」一位熟悉鴻海的人士指出。

 

外資普遍持中性觀望

郭董退幕後,鴻海營運仍無虞

 

過往,鴻海內部不少業務,都要填寫所謂的「核決權限表」經郭董審批,然而,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約在一個月前中,內部主管在呈送該表時,卻被告知老闆(郭台銘)已不再批閱。

 

這或許間接透露,郭台銘分權、授權的轉型計畫,正一點一滴地向前推進。

 

一位兩岸皆有工廠,事業擴及全球的公司負責人也說,任何能做到像鴻海這樣的國際級企業,集團管理運作一定夠成熟,「就像台積電、統一、台塑,強人下台,依舊運作得很好」。

 

近日包括匯豐、瑞銀集團、摩根士丹利等多份外資報告亦多持類似看法。瑞銀報告就認為,鴻海各大事業群負責人在各自領域的營運管理都已相對純熟,鴻海現在更像是一間控股公司,「即使今天郭台銘退下董事長的位置,對日常營運的衝擊都相當有限。」

 

四月十五日,郭台銘宣布參選前兩天,公開談到接班人之時表示,五月份鴻海改選,董事會就會擬出新的董事名單,將進一步強化董事經營。

 

郭台銘強調,儘管公司未來的大方向還是會由他來參與指揮,但日常運作會退到第二線。「我覺得應該淡化我的個人色彩,……,四十五年的經驗能夠傳承給他們,這是我現在訂的目標,讓年輕人早點學習、早點接班。」郭台銘說。

 

只是,對照老郭去年中對外強調「鴻海正處關鍵轉型期,股價不到兩百元,我不會退休。」甚至接受外媒採訪時,宣稱「五年內不退休」、「接班人要小我二十歲」的論調,讓人不免好奇,郭台銘的參選,究竟除了來自友人的勸進與自身想為台灣做事的「拉力」外,背後是否有一些未明言的「推力」?

 

鴻海動向

 

歷經減資仍難救股價

蘋果銷售趨緩、毛利率創新低

 

「我們對富士康未來三年的成長前景相對保守,僅給予『持有』的評價。」這是在郭台銘宣布參選的隔天,摩根士丹利的報告對鴻海未來三年的展望。報告對鴻海做了一個「不慍不火」的定調,認為鴻海未來三年不至於衰退,但要說能有什麼引人注目的成長,恐怕也談不上。

 

事實上,隨著iPhone銷售趨緩、蘋果對供應商策略改變,鴻海近年營收雖屢創新高,但作為衡量企業發展前景的營業毛利率卻是一路下探,去年更寫下六.二七%的新低。而股價除了在一七年下半短暫突破百元外,近五年多數時間皆在七十到九十元間徘徊,若還原去年減資,今年至今平均股價更只有六一.四元,從一七年六月高點至今,鴻海市值蒸發逾八千億元台幣。

 

近年來,巨人鴻海力求轉身,惟轉型之路走得並不順遂。

 

就以當初鴻海看上品牌與面板技術而入主夏普為例,郭台銘為此以個人名義投資堺工廠五成,當時也因一口氣拿出六六○億日圓,甚至質押個人持股。但從結果來看,面板價格直直落,堺工廠難掩虧損,很讓郭台銘頭痛。而反觀品牌之路、富連網,仍未見大開大闔之姿。

 

「我覺得他(郭台銘)儘管沒說出口,但他自己可能也很清楚,他明白他自己的一些限制,比如他對新興科技的發展其實沒有那麼熟。」一位業內人士觀察道。在轉型的十字路口上,誰來扛起鴻海帝國的發展重任,自然格外引人關注。

 

分拆次集團獨立授權

「五虎將」聲望高,傳角逐接班

 

家大業大的鴻海,旗下共有十三個次集團,惟目前枱面上比較令外界熟悉、也屢次被點名可能是老郭接班人的,分別是負責FG次的亞太電信董事長呂芳銘,管理I與J次、作風相對低調的鴻海總財務長黃秋蓮,以及L次集團的副總裁盧松青,與S次集團總經理劉揚偉。

 

綽號「錢媽」的黃秋蓮,主管鴻海的資金調度及管控。從鴻海成立第一年開始,就是郭台銘身邊最重要的合作夥伴,黃作為集團大掌櫃的權限之大,更使鴻海內部流傳有:「郭台銘蓋章,你未必拿得到錢,但黃秋蓮蓋章,你一定拿得到錢」的說法。

 

不過,據了解,過去錢媽主管的集團對外投資業務,已漸漸交接給鴻海財務長黃德才。一名熟悉鴻海的人士指出,黃秋蓮今年已六十四歲,「接班可能性我認為不大。」

 

至於近日被外媒點名、負責連接器事業群(鴻騰精密)的盧松青。一四年鴻海在賓州的投資案、乃至近年鴻海為響應美國製造,一七年郭董出入白宮商談投資事宜,都可見到盧松青的身影,盧松青亦為鴻海著名的「五虎將」之一。

 

另外一個中生代熱門人選,則是鴻海S次集團總經理劉揚偉。近幾年在鴻海,劉揚偉可能是僅次於戴正吳和呂芳銘之外,曝光度最高的次集團負責人,包括郭台銘此次前往板橋慈惠宮參拜,劉揚偉也陪同前往。

 

劉揚偉在鴻海的資歷不算長,○七年出任鴻海董事長特助,直到一六年鴻海併購夏普後,與戴正吳一起進入夏普董事會,才開始受到外界注目,並於一七年出掌新成立、主攻半導體市場的S次集團。

 

鴻海接班

 

看重劉揚偉、呂芳銘

擁高人氣、負責當紅發展事業

 

郭台銘眼中,劉揚偉是鴻海集團最懂半導體的專家,先前,鴻海參與競標東芝半導體就是交由他來負責主導。而從過去兩年,鴻海在半導體產業的連番動作,亦不難看出郭台銘對劉揚偉的看重與信任。

 

至於鴻海集團副總裁、亞太電信董事長呂芳銘,也是備受看好的人選。從○三年加入鴻海後,○四年起便擔任鴻海執行董事。他主導著鴻海併購國碁電子的布局,讓鴻海成功切入網通產業。一四年更海砸一一七億元,併購亞太電信,一七年更與郭台銘一起用個人名義,入主台灣寬頻(TBC),攻下有線電視系統的山頭。一位知情人士指出,呂芳銘的資歷完整,有創業經驗,負責的又是集團目前成長潛力大的5G與網通事業群,在鴻海內部擁有相當高的人氣。

 

郭台銘若順利通過初選,專心打選戰,鴻海正好可以讓軍容壯盛的次事業群負責人,演練如何共治運作,為未來交棒暖身。不過,一名鴻海內部人士指出,郭台銘身為鴻海的最大股東,就算退居二線,影響力依然無遠弗屆。

 

事實上,郭台銘一直扮演著鴻海集團新事業發動機的角色。一位知情人士表示,郭台銘的腦袋可以說是一刻都閒不下來,每天都在思考集團未來方向,也時常會丟出新點子給「董辦室」各次集團代表,讓他們回去研究、執行。

 

「如果董事長不在,次集團的發展策略可能完全不同。以FG次集團為例,他可能會想採取輕資產的策略,但現在大鴻海的決策下,FG走的是重資產戰略。」一位曾參與鴻海幕僚團隊運作的人指出。

 

可見接班人能不能發動新事業,能不能有郭台銘的霸氣與魄力,帶動鴻海集團未來繼續成長,才是沒有郭台銘的鴻海,大家最關心的事。然而,根據德意志銀行近期出具的報告認為,鴻海在短時間內要能找到如同郭台銘般、完整掌握集團所有事務的合適繼承者,恐有一定難度,這一點可能會不利於鴻海日後發展。

 

郭台銘接班人

 

「共治模式」統籌帷幄

仿效台塑治理、解決交棒難題

 

而強人退位,市場的另一疑慮,則是擔心各事業群彼此山頭林立,競爭多過於合作。摩根士丹利於日前的報告即點出,各事業體的運作不會有問題,但跨集團的合作、資源分配與協調,就可能是一大挑戰。過去事業群無法達成共識時,郭台銘可扮演「最後的仲裁者」。如果是沒有郭台銘的鴻海呢?「我想不到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取代他的角色。」一名鴻海前員工表示。

 

這是為什麼許多人認為,「共治模式」可作為鴻海的解方。日前郭台銘的一席公開談話,也被解讀為有意效法台塑當年的七人決策小組(後改為九人小組,一七年再改為五大公司專業經理人組成的行政中心)。

 

不過,從台塑、台積電華碩都走共治路線,是否就代表共治是一個有效解決企業接班問題的方向?波士頓顧問公司(BCG)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徐瑞廷不完全認同。徐瑞廷指出,每家公司有不同的背景和制度發展前因後果,重點是不能照抄,「比方你把華為的輪值模式拿來,就絕對不Work。」

 

徐瑞廷認為,最終關鍵還是在於企業能否及早布局。畢竟一家企業經過數十年發展後,運轉模式幾乎可以說是為主事者量身訂做,「你一下要另一個人去坐這個位置,Drive(驅動)這個machine(機器,指企業),很難。」

 

而且據了解,在郭台銘宣布角逐國民黨內部總統初選後,鴻海內部立刻傳出了一些聲音,認為過去這些潛在接班人選,都是「一起被郭台銘罰站」的,今天不論其中一個或兩個出來當頭,恐怕都難以讓其他人信服。

 

郭台銘臉書操盤手

 

霸氣迎接「總統選戰」

郭董的人生下半場,才要開始!

 

「從商四十五年來,正面迎接挑戰是我的人生信念。」四月十九日,老郭在臉書上發文,談及參與國民黨初選的心情,文章中依舊充滿著濃濃霸氣。踏上征途,如果挑戰成功,能為他人生迎來新的巔峰,而沒有老郭的鴻海,日常營運如舊;若未能當選,老郭回頭埋首集團轉型與接班計畫,一切也從未改變。

 

只不過,作為政治素人的郭台銘或許未體認到,企業的會計帳本可以一清二楚,投資案的拍板,亦多一翻兩瞪眼,惟政治場域的角力,是一場遠比企業經營更為複雜、規則與邊界更難以掌握的遊戲。郭台銘的參政「大計」,是否照著他心中的劇本走,還有很多變數。

 

「即使必須面臨極高風險,他也從不畏懼。」宣明智對這個老友的觀察或許精闢。然而,在高度敏感的兩岸關係下,大半資產都押在中國的鴻海(詳見),未來如果成為「郭總統」,他真的能無所畏懼嗎?在人生的下半場,嘗試重新開局的郭董,他真的,一切都想清楚了嗎?

 

延伸閱讀
鴻海首季營收力道減弱 股價漲幅卻超過大盤和蘋果 背後有何玄機?
鴻海首季營收力道減弱 股價漲幅卻超過大盤和蘋果 背後有何玄機?

2019-04-18

鴻海的相機鏡頭模組事業準備赴港掛牌 背後透露什麼意義?
鴻海的相機鏡頭模組事業準備赴港掛牌 背後透露什麼意義?

2019-04-11

富士康收購格力電器股權有影?最懂鴻海分析師楊應超這樣看
富士康收購格力電器股權有影?最懂鴻海分析師楊應超這樣看

2019-04-09

自由現金流量不足 鴻海高EPS要配發高股息困難度高
自由現金流量不足 鴻海高EPS要配發高股息困難度高

2019-04-03

iPhone賣不好、每股獲利還增加 鴻海玩什麼魔術?
iPhone賣不好、每股獲利還增加 鴻海玩什麼魔術?

201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