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穿戴市場大爆炸 Garmin如何當上市場一哥?

穿戴市場大爆炸 Garmin如何當上市場一哥?

「PND對我們來說是水到渠成,技術上早有布局,Enabling Technology(使產品能商業化的促成科技)皆剛好成熟到可用之地步,比如GPS成熟技術、電子、IC、機構零件微小化,省電技術、可導航地圖等。」Garmin董事長高民環強調,自己是工程師背景,公司產品開發計畫,一定問這幾個問題:「為什麼要有這個產品?」「為什麼Garmin可以做這樣的產品?」「人家為什麼非買我們不可?」

產品至上的策略,同樣在健身和戶外穿戴式產品,發揮得淋漓盡致。

 

「如果你是專業跑者,買支Garmin手錶的決策並不困難。跑者和登山者對它有高度忠誠,他們知道它的功能。」《富比世》報導曾引述一位分析師的評論說,「和其他產品相比,Garmin許多裝置防水、擁有更長的電池續航力。」

 

在台灣,我們問了Garmin使用者,確實得到不少正面的回饋。「Garmin是運動穿戴龍頭品牌,市占率很高,沒看過我的戶外運動同好用別的品牌。」玩三鐵的瑞銀台灣區財富管理董事總經理張凌雲是該品牌三鐵錶的愛用者,他在新品上市銷售前搶先上網預約,就為了第一時間拿到新錶。對他來說,電池續航力跑全馬絕對沒問題,防水和耐用都比其他品牌佳。

 

收藏不少勞力士在內名錶的專職投資人陳建廷,現在則改戴起Garmin。他說Garmin可以記錄很多運動數據,在三鐵和跑步圈很流行,還可以綁一卡通等服務,電量也夠,相關紀錄功能齊全,「戴上還有點運動咖、陽光的形象。」

 

反映在銷售上,去年,穿戴式裝置等戶外、健身產品線,挹注Garmin近十七億美元、等於約五成營收來自於此;相較十年前,這個數字不過只約一成。

 

從時間點回推,如果它今日在穿戴式裝置的成功,並非車用市場衰退後才大舉轉型,套句高民環所說的,其實是「每一次的轉進,都是小碎步前進。」在第一名時仍然一步一腳印地持續布局新技術。只是,這樣在晴天準備下雨天的危機意識,卻又從何而來?

 

「Garmin的危機感,與我和Gary兩人的背景相關。」高民環如此解釋。

 

原來,三十年前公司創立時,高民環四十歲,他的創業夥伴Gary比他還大十二歲,對方在航空、航海產業擁有幾十年經驗,深知單靠GPS一樣產品,不可能在專業市場取得主導地位;加上Gary經歷過數次全球經濟及產業的大起大落,「生於憂患」的危機感更是油然而生,兩人早就確立必須兼顧市場及產品線多元化的重要性。

 

另方面,「我從導航研發起家,本來就知道導航領域產品種類的多樣化及運用的廣泛性。所以我們兩人一開始就不謀而合立下了在全球航空、航海、汽車、戶外成為領導者,以及(研發)飛機上、船上、車上、手上所有裝置的宏願。」高民環說。

 

王正偉形容,Garmin從創立之初就具備「走鋼索的勇氣」,不怕挑戰別人不敢嘗試的利基市場。走鋼索意味著兩件事,第一,要能走得穩又利索,必須具備高超的技術;第二,不是人人都敢走鋼索,代表擅長走利基市場的Garmin能排除自知能耐不足的競爭對手。

 

善用「走鋼索的勇氣」  五大版圖橫向擴展、創新技術

 

然而,在走鋼索這種「求難不求易」的策略下,Garmin也因此不斷為墊高競爭者門檻,愈發激出成長潛能。

 

加上一旦走過,市場跟隨者開始搭起第二條、第三條鋼索,最後變成一座吊橋時,市場已愈來愈大,同時Garmin又走向另一條鋼索。「我們是第一位探勘者,累積了比競爭者更多的經驗與能量,在市場面臨各種情況的對應力,就是我們的優勢。」王正偉這樣描述。

 

一步一腳印依循創業時立下的藍圖,高民環既在航空、航海、汽車、戶外、健身等五個市場領域橫向擴展產品線,又深化垂直整合的產品技術創新及優勢。

 

內部缺少的關鍵技術,就用外部併購補足。舉例來說,稱霸戶外運動穿戴裝置領域的Garmin,一八年就新併購了荷蘭室內智能訓練器材商Tacx,悄悄朝室內訓練領域技術練兵,這同樣是懂得在晴天為下雨天做準備的實例。

 

持續投資未來,讓Garmin從初期每年四到五個新產品,目前進階到每年維持近百個產品計畫,不過研發占比也因此節節上升。一八年,Garmin研發費用占公司總營收十七%,至少是台灣企業平均的五倍,這是Garmin技術持續維持優勢的關鍵。

 

湯明哲不諱言,持續布局研發和品牌的重要性,正是Garmin台灣企業的最大啟示。「台灣企業經營成本至上,不肯做研發、品牌,當然沒辦法競爭。」

 

穿戴市場大爆炸 Garmin搶攻健身運動商機

 

深耕特定受眾贏口碑  社群經營行銷、運用數據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走上「B2C」後的Garmin,在經營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策略並不生澀,也採「小碎步」前進。國際品牌透過大砸廣告預算、建立品牌知名度,Garmin則是從深入產品所對應的消費社群,提供產品體驗各個擊破、深耕市場。

 

比如為了耕耘馬拉松市場,Garmin設立Runner Club耕耘與跑者的關係,透過社群的體驗口碑,建立產品影響力。亞洲區行銷協理林孟垣回憶,跑界年度盛會之一的「戈壁挑戰賽」,Garmin不僅贊助產品,更貼心開來兩卡車的「大西瓜」,在跑到汗水淋漓時,咬下一口沁涼西瓜,Garmin的品牌形象也跟著植入跑者內心。類似在高爾夫、三鐵、潛水等特定市場,皆採經營社群,以體驗式行銷來建立消費者口碑。

 

林孟垣透露,Garmin的穿戴式產品迄今累積「近三千萬的活躍用戶」,這些用戶的各類攝氧量、心肺、重訓、騎乘等與健康、運動設計有關的大數據,都成為Garmin了解客戶,甚至是據此設計新功能的無價之寶。「許多穿戴品牌會把這份資料賣掉,但我們不為所動,只做為客戶研究之用。」林孟垣說。

 

近幾年,Garmin再度回頭耕耘車用市場,不同的是,這次鎖定的是汽車前裝市場。儘管高民環曾說,「不喜歡做B2B市場,因為主導權控制在客戶手上。」但Garmin每年數以百計的產品計畫裡,依然務實地包含車用前裝市場,且不少已經開花結果。

 

高民環透露,公司從汽車後裝市場跨入前裝已開發七、八年,「外面人看不到」。儘管汽車的B2B開發不比航空有口碑,需要時間發酵,但舉凡BMW、中國吉利汽車等案子,預計最快明年就能看到成果。台灣團隊的研發角色也日漸吃重,隨著豐田、本田、吉利汽車等客戶共同研發產品的帶動下,預期汽車版圖與亞洲市場的占比,在可預期的未來,都會有明顯提升。沈致瑋則透露,亞洲車用市場的營收占比,今年起有機會從整個車用市場的兩成,提高到三成,暗示未來的成長性。  

 

而在穿戴裝置領域,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呂珮如觀察,蘋果近年積極朝專業醫學領域布局,谷歌也併購Fossil相關智慧穿戴部門,預計今年可能推出新產品,走三鐵、高爾夫等戶外運動利基分眾市場的Garmin,去年預估出貨量市占五%、居智慧穿戴全球品牌第五(前四名為蘋果、小米、Fitbit、華為),「各品牌如何持續開發吸引消費者,必須擁有產品與智慧應用,擴大市占率,值得關注。」

 

看好車用前裝潛力佳  預期營收提高、強化未來競爭

 

如此看來,遊刃有餘在「B2B」、「B2C」的五大事業群,讓Garmin建立足以分散風險及兼顧成長的布局。且從剛發布的一八年財報來看,Garmin營收已經逼近歷史新高,以五大事業群裡,海空市場持續平穩,而戶外、運動市場穩中透堅,車用前裝富含成長爆發力的結構下,股價、市值超越歷史紀錄,應是指日可待。

 

穿戴市場大爆炸 Garmin跨足汽車裝置


▲Garmin車用產品轉入汽車前裝市場,
包含BMW、中國吉利等國際車廠都已建立合作關係。(圖片來源/Getty)

 

此外,對亞洲市場發展的看好,Garmin開始擴大在亞洲市場的布局,剛踏上越南勘查的王正偉不諱言,中國、東南亞都會是台灣公司必須審慎以對的發展機會。

 

採訪最後,我們問高民環下一步想把公司帶到哪裡?「分析師總是很愛問我,『What's the next big thing?』我認為,沒什麼大的Big thing,成功是很多Small thing加起來。」

 

他的這個答案其實很「不性感」,卻如實反映了他的工程師性格。

 

「三十年前,公司成立時,我無法想像三十年後的Garmin;但今天,我站在這裡,看到這麼多、五千多人的團隊,我相信,Garmin一定可以走得更長、更遠。」如同高民環在三十周年尾牙致詞時講的這番話,他在晴天時不忘布局雨天、投資研發和未來技術,藉此不斷替公司打底新的競爭力,不但替自己和公司迎來了持續開花、結果的好日子,也是台灣許多站在十字路口的企業,向外拚突圍時學習的好對象。

穿戴市場大爆炸 Garmin搶攻健身運動商機

到了現任市長柯文哲任內,洪致文不顧當時台灣興起「白色力量」,毫無避諱地批柯市府的西區門戶計畫是「設計師的浪漫」與「偽文青的想像」,使洪與其他文史團體遭柯文哲戲謔為「文化恐怖份子」。

 

洪致文近年所發動的最強大「恐怖攻擊」,是針對亦敵亦友的台鐵局。他在著作《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中感嘆:「這一役非常辛苦,是鐵道文化資產保存上最艱辛的一次。」他口中的戰役,就是他爭取後留下的這片土地:「台北機廠(北廠)」。

 

爭取台北機廠「存活」  炮轟政府「賣祖產補虧損」

 

一九三五年啟用、占地近十七公頃的台北機廠,位於松山文創園區與京華城之間的精華地段,是台灣規模最完整的鐵路車輛修理工廠,見證台灣鐵道發展史,但台鐵二○一二年將維修廠遷至桃園楊梅富岡基地後,北廠這塊「金雞母」,被台北市政府與台鐵局規畫開發為商辦、住宅。

 

眼看北廠即將被政府「瓜分」,著有逾二十本鐵道研究書籍的洪致文,自然難以接受,靠著長期研究的知識,不斷奔走於文資、都審等會議中;他甚至還曾炮轟,政府賣文化資產補貼台鐵虧損的政策是「賣祖產的不肖子孫行為」,字字句句都毫不留情。洪致文的「恐怖行徑」引起公民團體關注,再加上管碧玲與時任立委的文化部長鄭麗君大力聲援,逼得文化部在一五年三月十五日召開國定古蹟審查,十四名審議委員一致同意,將北廠全區列為國定古蹟保留。

 

一路走來,身處體制外的「師範大學地理系洪教授」一向炮火猛烈,被官方視為頭痛人物。但也因為他長期對文資的堅持與執著,一七年文化部進駐台北機廠時,立刻找上洪致文討論,如何運用這項文化資產,並達成設立鐵道博物館的共識;今年八月十三日,行政院核定設立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時,洪致文理所當然成為鄭麗君第一個想到的主任人選。

 

接獲徵詢當下,洪致文不禁自問:「我向來在民間發聲,進入籌備處得管理這麼大的計畫,做得來嗎?」但這個問題沒有困擾他太久,他認為,自己長期參與北廠保存、研究,了解博物館未來發展方向,應不會慌了手腳,因此九月十七日在臉書上宣布,他將「承擔這個許許多多人曾經努力與倡議數十年,建構台灣鐵道博物館的重任。」

 

雖然洪致文接掌的是數十年來全心投入的領域,但從體制外的「恐怖份子」轉進體制內,甚至還得和自己過去撰文痛批的政府官員攜手合作,執行保存車輛、規畫鐵道展覽等業務,角色如何轉換調適,成了他不得不面對的課題。與洪致文「交手」超過二十載的台鐵機務處處長宋鴻康就認為,洪致文忽然從「在野黨」變成「執政黨」,未來勢必會比較辛苦。

 

「我好像不是體制內,也非體制外的人,我現在進行的任務,就是這幾十年來做的事啊!」布達儀式隔日,洪致文在同一地點接受《今周刊》專訪,脫掉西裝、身著工作服的他,完全擺脫了前一天的緊張尷尬,對於身分轉換,顯得老神在在。

 

但笑望碩大廠區的洪致文,回憶過去幾年的衝撞,從起初不知能否救回這座古蹟,到能在二○二六年將北廠轉型成為國家鐵道博物館,仍覺得一切有些不真實:「我從沒想過有這天,我們以為有個地方擺放火車一、二十年就不錯了,怎麼敢想到有機會成立鐵道博物館。」

 

但回到現實,洪致文聊起如何打造他理想中的「活的博物館」時,幾乎不需要草稿,畢竟這些想法,早已深深埋藏在他腦海中數十年。

 

記者安排他在組立工廠拍照時,日本的臥鋪列車車廂、被稱為「藍寶寶」的柴油客車,靜靜地坐落於廠中,廠內的油漬、器具依舊,彷彿時空凍結,不少人希望就此保留原貌,他搖搖頭地說:「這不是我想要的氛圍,我希望它們不是標本。」

 

打造「活的博物館」  「被觀看者」也是「目視者」

 

洪致文環視廠房解釋,火車不僅是「被觀看者」,也是連結線型空間的「目視者」,既是活歷史,就需動態展示、會說故事。「你看這幾台藍寶寶,流線型外觀可展現三○年代的設計思潮,二戰後又被配合克難運動變成『克難號』;一九五六年後又轉型為『飛快車』,車上的『飛快車小姐』成為女性在鐵道職場的代表。」

 

  • 克難運動:1950年,台灣面臨風雨飄搖,政府發起「克難運動」,讓社會充滿克難、簡樸風氣,一切從簡、度過難關。

 

洪致文比手畫腳,強調一輛車可講設計、歷史、女性勞動史,展區只需每幾個月更換主題,就可說不同的故事、吸引民眾、穩定收入。「這是台北機廠誘人之處,不像國外只是擺一堆火車的常設展,不是『木乃伊火車』。」他閃爍著期待的眼神,此刻的他不是「籌備處主任」,反像是純粹熱愛鐵道、到處追火車的男孩。

 

儘管擁有豐富的鐵道知識與滿腔理想,但一起推動鐵道古蹟保存的文化部主任祕書陳登欽,談到「執著」的洪致文,嚴肅地說,洪致文如何在博物館內把歷史講得有趣,讓一般民眾接受是項大挑戰,「他需把高度知識落到凡間。」

 

但○二年就認識洪致文、現為《鐵道情報》總編輯的打狗鐵道故事館館長古庭維認為,洪致文了解全台的文化資產,也長期與台鐵合作,即使籌設博物館得和各方人士打交道,還需緊盯計畫進度,「但他長期嚴謹考據鐵道文史,加上抗壓性高,即使挑戰很大,也能沉穩面對。」

 

就像他在布達儀式宣示:「我相信,只要我們走在正確的軌道上,國家鐵道博物館這班列車的汽笛,一定很快會響起。」早在這條路線上從未離開的洪致文,才正帶領籌備處「空窿、空窿」地駛進名為「國家鐵道博物館」的那一站。

 

鐵道文化籌備局

▲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洪致文(中)做出鐵道人員「指差確認」手勢,宣告籌備處正式啟動。

延伸閱讀
曾被大咖狂毆、市值大跌9成 Garmin靠這項武器逆襲
曾被大咖狂毆、市值大跌9成 Garmin靠這項武器逆襲

2019-04-12

曾被《哈佛商業評論》形容「沒價值」 Garmin如何傳奇再起?
曾被《哈佛商業評論》形容「沒價值」 Garmin如何傳奇再起?

2019-04-12

Garmin為何這麼厲害!3900億的逆襲
Garmin為何這麼厲害!3900億的逆襲

2019-02-26

不被成功綁架 高民環的「雨天經營學」
不被成功綁架 高民環的「雨天經營學」

2019-02-26

老謝:我們都是Garmin!
老謝:我們都是Garmin!

201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