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2317)去年財報出爐,全年營收達5.29兆元,較前一年增加12.5%,再次刷新歷史紀錄,稅後每股盈餘(EPS)為8.03元,也較前一年8.01元增加,4月1日鴻海受到財報優於預期激勵,股價開高走高,終場直接鎖住漲停,成交量大增至16.8萬張。
一天財富進帳近10%,讓小股東一掃去年8月以來的怨氣,不過最開心的可能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他從去年11月開始進場買股,連續四個月買了34,520 張,共投入約24億元,在短暫套牢後,總算開始賺錢了。
另外郭董目前名下持股為133.2萬張,持股比率9.61%,鴻海一天股價上漲7.3元,換算帳面上才一天就增加97.2億元,如果都拿去高雄燕巢買芭樂,以日前鴻海每公斤採購價38元計算,可買25.6萬公噸,比全台灣芭樂一年產量約18萬公噸還多近五成。
難道去年以來股價萎靡不振的鴻海,營運即將否極泰來?答案恐怕還是言之過早!
鴻海漲停其實曝露投資人的一種心態,就是「只看EPS」。事實上,財報裡的損益表,從營收開始,一路看下來有營業成本、營業毛利、營業費用和利益、營業外支出和收入,以及所得稅費用,最後面才依照股本計算出EPS。換句話說,有太多因素可以影響EPS呈現出來的結果。
現金減資、股本變小 今年才是重頭戲
從去年財報來看,鴻海毛利率6.27%,比前一年6.44%還少,而且創下歷史新低,歸屬於母公司稅後淨利1290.65億元,也比前一年1387.34億元減少6.97%,這是2013年以來新低(即使考量2017年有處份夏普業外收入,但仍比2014-2016年還低)。而這跟iPhone銷售不佳、中美貿易戰當然有直接關係。
淨利減少但EPS卻增加,聰明的投資人就知道關鍵在哪裡,答案就是股本變小。為何變小了?不健忘的股東就會想起去年鴻海辦理了首次「現金減資」,幅度為20%,股本從1732.87億元降為1386.29億元,也就是少了約347萬張股票。
不過現金減資的威力在鴻海去年財報尚未完全發揮,因為財報上EPS的計算,是按照「加權平均流通在外股數」當分母(分子為稅後淨利)。所謂「加權平均流通在外股數」,就是一年之中,依照不同股數持續時間長短,來計算整年度的加權平均流通股數。
舉例來說,假設有一家藍海公司1月1日總股數為10,000股,4月1增加5000股,10月1日又增加5000股,至年末總股數為20,000股,加權平均流通在外股數計算公式為(10,000×3/12)+(15,000×6/12)+ (20,000×3/12)= 15,000股,這也是計算EPS分母所用的「股數」。
回頭來看看鴻海,減資後新股票上市買賣日為去年的10月26日,前三季都是舊股本在流通,因此現金減資後股本變小的威力,去年雖有感受到,但要全部顯現則是在今年,而這也是郭董精彩的財務魔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