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內埔工業區內,一支由食品業者在共同理念下籌組的隊伍,彼此合作、相輔相成,利用生物科技的能量,成功解決食品加工副產物問題,讓屏東熱情陽光底下長出的天然優質作物能全部利用,副產物循環再生,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可應用的各式特色產品,創造平日(屏日)健康生活的友善願景,真正讓循環經濟理念落實在消費者的日常。
「飲食」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需求,但你有想過農畜牧業將原料加工,變成餐桌上美食的過程,產生了多少食品副產物嗎?在擁有豐富農牧產品的屏東縣內埔鄉,有許多食品加工廠正在運轉著美味的商機,但在豐饒的景象背後,數以萬噸的食品加工副產物,同樣源自優質合格的農特產,因規格、加工需求等因素無法使用,造成天然資源的浪費,也成為工廠的棘手難題。
隨著循環經濟成為全球注目的新趨勢,天然副產物再利用也成為食品加工業者新選擇。在17年前成立的京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當時便有綠色環保的觀念,以各類加工廢棄物為研究基材,運用生物科技技術使之再生,並創造市場價值。
畜牧業出身的京冠董事長楊青山,專精調製動物的營養飼料,公司營運之初,便開始利用食品業加工副產物作為動物飼料的添加劑。直到在綠豆殼中,發現提升動物肝功能、減緩肝臟受損之機能應用,而開始擴大副產物再開發方向的規模,「每一樣東西都有其價值與使命,直接丟棄實在太可惜,所以我們將京冠定調為『藍色革命的推動者』,以循環經濟為概念,設定無廢與再生的理念。」
生態系秉持環境永續精神,致力於轉化食品副產物,並應用開發出許多特色商品,未來將會在通路上販售。
攜手合作 將食品副產物化為有價值產物
京冠生技轉化食品業加工後之天然副產物的能力及循環永續的信念,吸引了前內埔工業區廠商聯誼會理事長王吉璋的注目,於是興起召集京冠與其他食品廠共同合作的念頭,組合「阿猴城農業循環生技聯盟」,利用京冠生物科技應用的核心技術,將茶葉渣做成醬油,豆渣製成貓砂及酵母菌等產品,讓食品加工副產物成為具有經濟價值的產品。
但僅僅鑽研產品開發,無後端行銷能力,也一點一滴消耗聯盟的能量。「當時我們純粹在做產品開發,聯盟彼此間的投入力量都不夠強,甚至也不知道該如何著手開始。」楊青山認為,沒有步步推進的思考能力,是他們難以往前拓展的主要原因。
因此聯盟業者借助政府資源,加入生態材料跨域鏈結生態系,由專家投入整合,將原本不知頭緒的業者,從產品研發、生產規模化、B2B2C市場規劃到品牌行銷,一步步串聯、結合後,進而將生態系越織越密,更具產業發展思維。
生態系基石者京冠生物十分注重循環經濟,將許多食品加工副產物研發再生,賦予食材多重生命。
食品加工副產物最大化使用 實現土地永續夢
身為生態系的基石者,京冠生技勇往直前開發更多種食品的回收與再造,「我們與食品加工廠合作,以快速發酵熟成技術,將一年近萬噸的製作關東煮蘿蔔邊料轉化為創新的優質原料,在科學與工業化的基礎下,提取有效成分並做好食品安全管理,更應用此加值原料開發出多項特色產品,如潤肺茶包、方便滷包、速用湯包與古早味零嘴等,深獲相關業者夥伴期待,未來很快就會在通路上架販售。
生態材料跨域鏈結生態系雖然成立不到1年,然而他們的循環經濟理念卻已經被世界看見。鄰近的泰國、馬來西亞,甚至遠至加拿大、法國都紛紛前來請益,更邀請成員前往該國協助建立相關的體系。
楊青山笑言,他們將毫不藏私地傾囊相授,「在能量更強之後,再生出另外一個蜘蛛網,讓產業跨域創新與生生不息,這本來就是我們原本的冀盼,現在因生態系計畫協助而被提早實現了。」讓出於土地的食材回歸良性循環再利用,這不僅是珍惜愛物,更是讓環境永續發展的最好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