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政府則擔心密碼貨幣成為「下一個瑞士銀行帳戶」,最為社會廣知的比特幣成為焦點,台灣金管會已指出,比特幣是高度投機數位虛擬商品,消費者買賣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必須了解這是高度投機商品,已要求金融機構不可收受買賣。
如果有股票在一年內出現100%以上的漲幅,可帶動流行造成趨勢,可見得其威力,這種股票被稱為「飆股」;去年有一種商品同族群漲幅皆是倍數起跳,號稱將改變人類生活,當然是「飆股中的飆股」!
這個商品,就叫做「比特幣」,這個族群被歸類為數位貨幣的一種,被稱為「密碼貨幣」或「加密貨幣」。
密碼貨幣在不同國家有不同交易所,因此報價略有差異,但可以確定的是比特幣兌美元報價在2017年最低不到800美元,最高在12月接近20,000美元(如附圖一),其他還有好幾種的密碼貨幣,漲幅更勝比特幣,這到底是甚麼東西?
所謂的密碼貨幣就是一串數字的組合,可以儲存於包括手機在內的數位貨幣錢包。根據維基百科說明,密碼貨幣是數位貨幣的一種,也稱加密貨幣(英文:Cryptocurrency,密碼學貨幣),是一種使用密碼學原理來確保交易安全及控制交易單位創造的交易媒介。
其中又以比特幣最為人所知,2008年時,有一位神秘人物叫中本聰(化名),他提出「區塊鏈」概念,這種技術類似大型網路記帳薄,任何人任何時間都可以採用相同的技術標準加入自己的內容,中本聰並在2009年創立了區塊鏈支付系統和虛擬計價工具—比特幣。
任何人皆可以電腦參與比特幣活動,也就是去以複雜計算驗證交易,參加的人稱為礦工,活動稱為挖礦,成功幫忙運算驗證的人就能得到比特幣做獎勵,大家將交易記到到總帳本,解題難度會隨著比特幣的數量增加而提升,但獎勵大約每4年會減半,數量上限為2100萬個,預計2140年全部發放完成。
這種觀念實際上的應用打破既有的金融交易方式,一般人都透過金融機構交易,區塊鏈技術的觀念則是,這一筆交易傳送到網路上參與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參與者也確認,這一筆交易便會被永久的被保存,這樣就無法造假。
所以,密碼貨幣沒有中央的發行機構,不必經過第三方金融機構,沒有監管,優點是有特殊的隱私,因此比特幣需求量逐漸熱絡,但到底能不能當真正的貨幣來用,大家還是半信半疑。
2010年5月22日,有一位軟體工程師以1萬個比特幣買了價值41美元的披薩,讓比特幣的交易價值獲得驗證,如今,即使比特幣報價在一個月以來幾近腰斬,一比特幣還可以兌換9836.5美元(2018年1月31,Coindesk報價),也就是說當年的1萬個比特幣,現在價值約新台幣28.8億元,真是好貴的披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