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成長快速的電競被視為運動產業的金礦,究竟這個連NBA都搶著投資的領域,台灣的機會在哪裡?
過去一個世紀,運動產業快速成長,「當運動員沒出息」這個刻板觀念早已被徹底顛覆;如今,二十一世紀,「打電動沒出息」這個印象,也正快速扭轉,電競已是成長最快速的新興運動!
荷蘭市場調查研究機構Newzoo報告指出,去年全球電競經濟產值達四.九三億美元,今年將成長四一.三%,達六.九六億美元,且這股勢力還會持續燎原,預估二○二○年,將逼近十五億美元,短短三年可望上翻一倍。
這塊快速崛起的市場,連打造運動產業商業模式的翹楚──NBA也盯上。NBA和遊戲開發商Take-Two合作,打造旗下專屬電競聯盟eLeague,預計在一八年上線。遊戲比照NBA真實規則,而每支虛擬隊伍的經銷權將回歸實體母球隊。NBA認為,這款全新的電競聯盟能夠開展出更多商機。
亞洲奧運會 欲將電競納為正式項目
此外,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日前也宣布,二二年預計在中國舉行的第十九屆亞洲運動會,將首次把電競納為正式比賽項目。
今年台灣英雄聯盟(LOL)職業電競隊伍「閃電狼」,在波蘭卡托維治舉行的第十一屆英特爾極限大師賽「英雄聯盟」總決賽中奪下世界冠軍,顯然,台灣在電競產業鏈的一環,依舊有其實力。然而若借鏡世界各國電競產業,有哪些是台灣早該急起直追的領域?
回顧台灣電競產業發展,一三年可謂一大分水嶺,原因在於,台灣隊伍「台北暗殺星(TPA)」一二年以黑馬之姿,在國際最熱門的電競遊戲「英雄聯盟」第二季世界錦標賽中,擊敗呼聲最高的韓國Azubu Frost隊,一舉奪得冠軍,並拿下一百萬美元的高額獎金。不只在國際打響名號,這場賽事還吸引約八二○萬人次收看,創下當時電競史上最高紀錄。
當TPA拿下冠軍的消息傳回台灣後,更在台引發電競旋風,新聞、談話性節目及立委爭相討論;時任電競聯盟董事長的華義董座黃博弘當時便數度親上火線,在電視節目中與其他來賓激辯,爭取將電競列為正式體育項目,而中國、韓國、義大利等國家,早在○三至○九年間,均已陸續完成。
以韓國為例,韓國電子競技協會KeSPA由韓國文化部體育觀光局批准,不只隸屬韓國奧委會,積極推廣韓國電競事務,包括建立電競規章、將電競選手以運動員規格培育,並打造出光環不亞於藝人、球星的電競明星。
一一年,韓國通過《電子競技振興法》,讓韓國電競選手可服特殊役(如台灣的替代役)、企業投資電競可抵稅等,在政府支持下,韓國三星電子、最大電信業者SK電訊等集團,樂於支持戰隊、給予龐大金援與贊助。時至今日,讓韓國得以打造出全世界最完整龐大的電競體系,以及世界頂尖的電競選手。
台灣雖錯過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時至今日,電競產業在新政府支持下露出曙光。從總統蔡英文到台北市長柯文哲、高雄市長陳菊等,無不力挺電競。
像是柯文哲特地拍攝電競廣告;陳菊在法國巴黎出差時,特地到比賽會場替台灣選手加油;蔡英文專程到台中會晤閃電狼戰隊等,加上修法通過,把電競列為正式運動項目,台灣的電競產業,又有了落地發展的土壤。
電競三隻腳 養粉絲、創收益
只是,即便政策終於開了方便之門,台灣至今仍無電競戰隊能擺脫虧損命運。過去也曾擔任電競選手,目前為就肆電競(4gamers)執行長的黃智仁直言,台灣電競戰隊每年虧損金額至少三千萬元,能拿到的贊助杯水車薪。
電競產業究竟如何盈利?遊戲開發、競賽、硬體設備是電競發展的三隻腳。目前開發出「絕對武力」、「星海爭霸」、「英雄聯盟」等熱門電競遊戲的開發商多是美國公司,這些公司藉由運營、舉辦賽事等,維繫玩家對遊戲的熱情,並培養大批的觀眾與粉絲來創造收益,已成為電競主要商業模式。
看好台灣擁有高密度的電競人口、硬體能力。「英雄聯盟」代理商Garena一四年就在台灣成立首座電競館,今年上半年,全球知名遊戲開發商暴雪娛樂(以下簡稱暴雪)也選擇在台北,設立暴雪全球第一個官方電競館。暴雪台港澳董事總經理孟慶良說,台灣是最好的電競實驗場域,因為台灣是亞洲電競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地方,再加上有良好的硬體設備,這是暴雪選擇台灣的原因。
暴雪創辦人Mike Morhaime也說,台灣擁有獨特的電競發展潛力、逐漸擴張的電競市場,所以暴雪相當看好台灣,也將在台灣舉辦超過百場賽事與活動。
美國廠商態度積極,台灣本土組織也不落人後!今年台灣電競聯盟就宣布斥資兩億元與高雄合作,聯手打造第一個本土電競館。電競聯盟董事長徐培菁就說,該電競館預計九月、十月開幕,屆時會是南部第一個多元複合式電競展演空間,未來也會拓展至台中、桃園、彰化等縣市。隨著愈來愈多資源投入台灣電競產業,之後的發展勢必精采。
周邊產品商機大 毛利高於三成
無可否認,在電競核心:遊戲開發上,台灣面臨一大缺口。過去幾年,台灣遊戲軟體開發商遇到瓶頸,對於開發新款遊戲意願低,轉向代理國外遊戲為主,讓台灣遊戲研發面臨一大斷層。但要研發出足以成為電競的遊戲,卻不如想像中容易。黃博弘就感嘆,台灣研發實力不足,遊戲業很難做得過海外大廠。
但硬體設備是截然不同光景,「全球八○%電競硬體設備都是在台灣製造的。」黃智仁興奮地說,國外品牌戴爾、Razer的電競設備關鍵零組件都出自台灣,循過去例子看,在運動產業裡最賺錢的,不是聯盟也不是媒體,而是像耐吉(Nike)、愛迪達(Adidas)等周邊廠商,按照同樣邏輯,擁有龐大硬體實力的台灣,具有優勢。
台灣本身就是硬體王國,更振奮人心的是,台灣廠商如華碩、微星等,都積極研發、打造電競品牌,宣示要在全球電競市場中競逐龍頭寶座。像是華碩為因應風起雲湧的電競硬體新戰局,日前啟動組織改造,成立電競電腦事業群(Gaming BU)搶進戰局,董事長施崇棠更公開向競爭對手微星致敬。
黃智仁說,一般筆電、桌機毛利率不到一五%,但某些特殊高階產品電競主機板、桌機、筆電的毛利率高於三成,是台灣筆電廠應集中火力的事業;另一方面,電競周邊產品也毛利驚人,例如一般滑鼠售價可能約三百至七百元,但低階電競滑鼠就能賣到一千元,高階電競滑鼠更上看三千元以上,甚至滑鼠墊都能上看千元,因此,主攻電競硬體事業,才是台廠一大出路。
當政府已開始凝聚產官學力量支持電競,無疑是給過去辛苦推動台灣電競發展的業界人士與戰隊選手一劑強心針。但台灣缺乏軟體作為推升產業發展的動力,硬實力和人才培育,或許仍是一大堅強後盾,能否藉此優勢讓台灣電競生態圈壯大,想必值得期待。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