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車產業的產值,一年估計有1.6兆美元;台灣或許製造整輛車沒競爭力,但零件卻是有源源不絕的動能。
三星的影響力不限於韓國,在某些產業已經是絕對的地位。它的動態記憶體與液晶面板,如果因故停工或減產,都是驚天動地的大新聞,台股至少一千點爆漲的噴出行情;蘋果一邊與它打官司,另一頭卻不斷咬牙增加採購量。這是一家真正的國際級巨頭企業。
從捕魚船到世界強不是一路平安,當年首爾還叫漢城的時候曾經去拜訪過,研究員共同的認知是:三星如果不做汽車,擺脫這個年虧數以十億韓元計的拖油瓶,集團股價有倍數的成長空間。
李健熙為何堅持要造車?其實不只他,當時台灣首富王永慶也造車,以慘虧收場的台朔汽車是王老先生最顯眼的失誤。當時不理解,李健熙、王永慶如此精明的生意人,哪根筋不對才這麼燒錢的?
有位高人算給我聽:當時三星集團實力低於現代,電子、營建、金融、重工這些大家都有,三星就是差現代一座汽車廠。以年產五十萬輛車、一輛兩萬美元計算,一年就是一百億美元的產值,把這缺口補上,三星就能取代現代成為韓國第一,進而參加世界盃的比賽。
這家一九九四年成立的汽車公司,熬不住現實,在九八年插標求售,二○○○年以五億多美元賣了七成股權給雷諾汽車,成為日產╱雷諾集團的一員,地位與裕隆差不多,都是在地組裝銷售單位。擺脫汽車這賠錢貨之後,三星靠著半導體與液晶面板這兩個電子元件成為霸主;同一時間台塑集團靠著擴大煉油加工,也成為霸主。
汽車真的是大產業,一年八千萬輛新車,以均價兩萬美元估算,產值就是一.六兆美元,是少數產值超過台灣生產毛額的產業。且汽車的壽命頗長,終其一生消耗的維修費用不亞於買一輛新車,算起來真正產值應該超過三兆美元。李健熙與王永慶都不是一時腦殘才要造車,只是實力不足沒實現願景。
台灣做整輛車沒競爭力,可是一輛汽車上萬零件的特性,卻很適合我們。以特斯拉為例,除了電池之外,沒有我們不會做的。假如有家中國或印度土豪企業,想要超英趕美跨入汽車這領域,最快也是最實在的策略,就是模仿特斯拉,直接到台灣湊齊零件供應鏈,三年就能量產上市。不管螺絲、馬達或傳動軸,都有現成廠商,甚至很大比率已經通過維修市場的認證,可以安全地應用在車上。
過去五十年汽車(涵蓋電動車這類新能源交通工具)產業,很大的發展是電子部件越來越多,機械件比例逐漸降低。像煞車防鎖死系統,已經是標準備配,就是在傳統的機械煞車系統,加上電子控制。這趨勢對台灣更有利,我們做不出FAG、SKF等級的軸承,但是卻有很大機會可以做出取代英飛凌的汽車電子元件。
蘋果手機的題材可以讓台股上萬點,但是汽車零件這種不起眼的東西,才有源源不斷替股東賺錢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