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而專利的數量與質量,更是探究創新能力的指標。」
與全球發展趨勢仍未一致 台灣創新有進步空間
Bob Stembridge說,根據湯森路透的資料庫分析顯示,2013至2014年,全球有超過210萬個發明創下歷史新高,但全球創新成長速度卻減緩了3%,數據顯示台灣也呈現相同趨勢,尤其在2014年更衰退了0.6%。分析指出,全球成長主要在消費性產品和生命科學領域技術,但台灣的技術仍持續在高科技領域創新。
全球高科技領域發展在近年逐漸趨緩的原因,主要在於近幾年的激烈競爭讓該領域技術逐漸成熟,尤其是半導體產業,更是陷入創新瓶頸;但Bob Stembridge分析,由於台灣長期著墨於高科技產業,因此仍集中於此積極創新,「這不是壞事,因為它與現在全球在專注的工業4.0有相當的關係,因此我認為台灣的發展仍相當樂觀。」「工業4.0」指的是「虛實整合」的工業應用模式,可說是發展自動化製程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傳統以來,台灣在高科技產業仍以代工為主,強調的主要是硬體與製程的技術發展,工業4.0重點關鍵在系統整合,與台灣業界所長仍有些距離。
從基礎研究到商業化 專利布局是重點
說到科技產業,以代工起家的台灣仍以自動化與工具機為其強項,這也可從專利布局中發現,尤其是半導體產業的製程與消費性電子產業的技術整合,也是Bob Stembridge認為未來台灣發展工業4.0利基所在。以專利布局進行分析,台灣在工具機產業與個人數位技術上具有競爭力,而在積體電路與機器人的整合面向上也有相當布局,這些面向雖然與國際上針對工業4.0的布局有些不同,但持續強化此類領域的整體規劃,也是未來台灣產業創新的重要契機。
由於通常創新會先反映在學術研究上,然後才會「商業化」轉為專利,期間約有18個月落差; Bob Stembridge分析,他從相關資料發現,近年全世界在「物聯網」與「智慧製造」的技術面向上,論文與專利數都有相當成長,但台灣目前對這兩類技術研發仍多在基礎研究,商業化乃至於專利仍有待加強,他以物聯網領域為例分析,雖然該領域已經有相當數量的學術論文,但未完全反應在專利數量上 ,「創新的商業化相對落差,在此就可明顯地觀察出來。」
找到正確位置 創新才有切入點
創新布局,其實也可以看出單一機構乃至於國家的整體競爭力。湯森路透適才公布的「全球百大創新機構」評比,主要是針對智權組合與布局的質量分析作為評斷依據,這也是評估機構是否「夠創新」的重要依據。
要觀察一個企業機構在產業領域是否創新,除了其創新能量需要觀察評估,機構在整體產業鏈的所佔的「位置」也需要詳細評估其競爭力。要成為百大創新機構的「條件」,湯森路透根據機構的專利總數量、專利申請成功率、專利組合的國際化程度,以及文獻引用次數而判定的專利影響力所評選;這項結果也可從中看出,現在的「創新產業」和「創新區域」,已隨著企業機構不斷擴充其專利組合開始轉變,從傳統的「最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進化成「最廣泛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broadest)。由於研發資金必須花在刀口上,如何最有效的運用資源成為企業關注的重點,從產業鏈的「關鍵」技術上著手的確是必須考慮的態度,它可以用來評估本身在產業鏈中所處「位置」,更能從中找出自己籌碼,從而分析本身是否可以發展其他策略或進行異業結盟的能力,甚或找出本身的優劣勢與可發展的切入點,對於機構的競爭力絕對有其幫助。
連續五年列入全球百大創新機構(http://ip-science.thomsonreuters.tw/press/20151112/),基本上都可說是「創新強者」,大多數都是長期針對研發有相當投入的企業機構。像是近年智權戰爭風暴中的主角、但仍屹立不搖的Apple與Samsung,或是以「One Sony」為中心、在生態系完整布局的Sony,而其他包括化學產業的陶氏化學、杜邦,或是通訊產業的Ericsson、汽車產業的Toyota、Honda等,也都是「科技整合」的最佳代表;而像是今年新進榜的企業機構,像是今年新進榜的Amazon,或是台灣代表聯發科,則是在本身產業中長期浸淫的專家。而今年的創新百大機構所佔領域,也呼應了湯森路透公佈的「十大創新產業」,尤其分佔前三名的化學、半導體及電子零組件、汽車產業,也在創新百強中佔有重要地位,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化學取代了半導體領域站上第一名,也顯示包括藥物開發、食品化學等「民生科技」已逐漸成為創新主流,蔚為風氣。
從國際創新產業出發,評估台灣的創新競爭力,Bob Stembridge樂觀地說,台灣長期以來在高科技產業的投入,讓目前產業已有相當硬體實力,「如果從使用者的角度再出發,逐步強化軟實力將對台灣的創新發展,有相當的助益。」
Bob Stembridge說,根據湯森路透的資料庫分析顯示,2013至2014年,全球有超過210萬個發明創下歷史新高,但全球創新成長速度卻減緩了3%,數據顯示台灣也呈現相同趨勢,尤其在2014年更衰退了0.6%。分析指出,全球成長主要在消費性產品和生命科學領域技術,但台灣的技術仍持續在高科技領域創新。
全球高科技領域發展在近年逐漸趨緩的原因,主要在於近幾年的激烈競爭讓該領域技術逐漸成熟,尤其是半導體產業,更是陷入創新瓶頸;但Bob Stembridge分析,由於台灣長期著墨於高科技產業,因此仍集中於此積極創新,「這不是壞事,因為它與現在全球在專注的工業4.0有相當的關係,因此我認為台灣的發展仍相當樂觀。」「工業4.0」指的是「虛實整合」的工業應用模式,可說是發展自動化製程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傳統以來,台灣在高科技產業仍以代工為主,強調的主要是硬體與製程的技術發展,工業4.0重點關鍵在系統整合,與台灣業界所長仍有些距離。
從基礎研究到商業化 專利布局是重點
說到科技產業,以代工起家的台灣仍以自動化與工具機為其強項,這也可從專利布局中發現,尤其是半導體產業的製程與消費性電子產業的技術整合,也是Bob Stembridge認為未來台灣發展工業4.0利基所在。以專利布局進行分析,台灣在工具機產業與個人數位技術上具有競爭力,而在積體電路與機器人的整合面向上也有相當布局,這些面向雖然與國際上針對工業4.0的布局有些不同,但持續強化此類領域的整體規劃,也是未來台灣產業創新的重要契機。
由於通常創新會先反映在學術研究上,然後才會「商業化」轉為專利,期間約有18個月落差; Bob Stembridge分析,他從相關資料發現,近年全世界在「物聯網」與「智慧製造」的技術面向上,論文與專利數都有相當成長,但台灣目前對這兩類技術研發仍多在基礎研究,商業化乃至於專利仍有待加強,他以物聯網領域為例分析,雖然該領域已經有相當數量的學術論文,但未完全反應在專利數量上 ,「創新的商業化相對落差,在此就可明顯地觀察出來。」
找到正確位置 創新才有切入點
創新布局,其實也可以看出單一機構乃至於國家的整體競爭力。湯森路透適才公布的「全球百大創新機構」評比,主要是針對智權組合與布局的質量分析作為評斷依據,這也是評估機構是否「夠創新」的重要依據。
要觀察一個企業機構在產業領域是否創新,除了其創新能量需要觀察評估,機構在整體產業鏈的所佔的「位置」也需要詳細評估其競爭力。要成為百大創新機構的「條件」,湯森路透根據機構的專利總數量、專利申請成功率、專利組合的國際化程度,以及文獻引用次數而判定的專利影響力所評選;這項結果也可從中看出,現在的「創新產業」和「創新區域」,已隨著企業機構不斷擴充其專利組合開始轉變,從傳統的「最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進化成「最廣泛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broadest)。由於研發資金必須花在刀口上,如何最有效的運用資源成為企業關注的重點,從產業鏈的「關鍵」技術上著手的確是必須考慮的態度,它可以用來評估本身在產業鏈中所處「位置」,更能從中找出自己籌碼,從而分析本身是否可以發展其他策略或進行異業結盟的能力,甚或找出本身的優劣勢與可發展的切入點,對於機構的競爭力絕對有其幫助。
連續五年列入全球百大創新機構(http://ip-science.thomsonreuters.tw/press/20151112/),基本上都可說是「創新強者」,大多數都是長期針對研發有相當投入的企業機構。像是近年智權戰爭風暴中的主角、但仍屹立不搖的Apple與Samsung,或是以「One Sony」為中心、在生態系完整布局的Sony,而其他包括化學產業的陶氏化學、杜邦,或是通訊產業的Ericsson、汽車產業的Toyota、Honda等,也都是「科技整合」的最佳代表;而像是今年新進榜的企業機構,像是今年新進榜的Amazon,或是台灣代表聯發科,則是在本身產業中長期浸淫的專家。而今年的創新百大機構所佔領域,也呼應了湯森路透公佈的「十大創新產業」,尤其分佔前三名的化學、半導體及電子零組件、汽車產業,也在創新百強中佔有重要地位,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化學取代了半導體領域站上第一名,也顯示包括藥物開發、食品化學等「民生科技」已逐漸成為創新主流,蔚為風氣。
從國際創新產業出發,評估台灣的創新競爭力,Bob Stembridge樂觀地說,台灣長期以來在高科技產業的投入,讓目前產業已有相當硬體實力,「如果從使用者的角度再出發,逐步強化軟實力將對台灣的創新發展,有相當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