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讓大男生每次遇到難題,都先問自己「該怎麼辦」,試著想出解決辦法,而不是第一時間就拿起手機、把爛攤子丟給媽媽
大男生大學學的是日文,即使曾經做過翻譯社、或是貿易公司的工作,但是日文不夠精熟,最後總是無以為繼,他做過最長的工作沒超過3個月,6、7年下來,竟然換了30幾個工作,不管是業務、或是便利店,都做不來、做不久,因為每到一個新工作,他總是開門見山表明不加班、不想太累,而且自己天兵還不打緊,甚至出動媽媽告訴主管、「我兒子是不加班的」。
媽寶警察在派出所什麼也不能做,被派工做識別證都做不好,還請出爸媽一起幫忙做?這樣的新聞一點都不誇張,大男生也是如此這般,曾經把做不來、做不完的資料檔案,統統帶回家請媽媽一起挑燈夜戰,用筆電一一打字建檔。但大男生誇張到只要工作量稍多、稍有壓力,甚至只是賴床晚起、趕不及上班,馬上就會請媽媽幫忙起假,從頭痛、肚子痛、感冒、發燒通通派上用場,連續送出醫生證明轟炸到公司受不了他連續請假,請他自動離職為止。為什麼這麼大費周章、不直接自己辭職就好?因為不想落人口實、成為別人口中的啃老族,別人動手總比自己開口好。
大男生不缺戀愛機會,也曾經有女孩愛上他的白淨斯文,但是進一步接觸後,發現他凡事「我要問我媽」、「我媽不喜歡這樣」,女孩發現他根本「媽寶」,嚇得紛紛打退堂鼓,大男生繼續過著和媽媽相依為命的日子,是習慣、也是互相取暖,不擔心大男生永遠長不大?媽媽說「為了他,我歡喜做、甘願受」。
由於大男生什麼工作都做不久,媽媽只好帶他來找洋蔥醫師,經過自律神經檢查以及人格評估,發現大男生確實有內向、較沒自信的傾向。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讓大男生每次遇到難題,都先問自己「該怎麼辦」,試著想出解決辦法,而不是第一時間就拿起手機、把爛攤子丟給媽媽。而媽媽也被建議,應該扮演傾聽、支持的角色,兒子有問題,應該先讓他自己說完,反問他「那你想怎麼處理」,而不是第一時間就跳上火線、越俎代庖。
經過3個多月的調整,大男生終於逐漸改善,便利店的工作,終於創下生涯職場紀錄,做到「長達」4個月之久,甚至提出想試試改做業務的工作、比較有挑戰性的想法,總算慢慢擺脫媽寶一族。
為什麼長不大的男生叫「媽寶」?那長不大的女生為何沒有被稱做「爸寶」的說法,而是以「公主病」等其他的稱呼形容?蚊子講師提出「性別緩衝區」的說法,基於異性相吸的道理,爸爸疼女兒、媽媽疼兒子,也就不是什麼太奇怪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