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C的消費性展覽逐漸興起,而會展也愈來愈重視虛實整合,創造獨特體驗。台灣會展如何掌握內容、和多元整合服務,強化競爭力?
當全球10,500位會議策展人士,收到一封名為「荷蘭先生(Mr. Holland)」,自稱是會議策劃人好夥伴的問候信時,大部份的人都以為,只是一封廣告信。沒想到那些好奇回覆的人,不久後竟收到荷蘭先生送來的「橘色太陽眼鏡」!
照片看來,荷蘭先生有著金色短捲髮,身穿繡著鬱金香圖案的亮橘色西裝,除了在Facebook、Twitter、Linkedln和Pinterest等社群媒體上,發佈圖文和影片介紹外,荷蘭先生也實際在德國法蘭克福「全球會議暨獎勵旅遊展(IMEX)」現身,邀請穿著黑灰色套裝,感覺忙碌又嚴肅的商務人士,到荷蘭這個小巧但豐富的國家,享受不一樣的會議環境。
原來荷蘭旅遊會議局NBTC發現,每年來荷蘭商務旅遊的人潮,可帶來超過5億歐元的收入(約新台幣40億),因此瞄準全球規劃會議的商務人士,創造品牌大使荷蘭先生,成為這群人在荷蘭舉辦會議的最佳個人顧問。
收到禮物的商務人士紛紛開心拍照上傳:「荷蘭先生就像我真正的朋友!」「謝謝你的眼鏡,我會去IMEX拜訪你!」精準的行銷策略,成功讓荷蘭先生的知名度和喜好度,在目標族群中超過52%,官方網站首月也湧入了225則,如何在荷蘭辦會議的相關詢問。
城市行銷正夯 MICE產業帶動經濟發展
會展產業主要可分為企業與國際會議(Meetings和Conferencing)、獎勵旅遊(Incentive)、和商展(Event/Exhibition)等,簡稱為MICE。
依據國際展覽業協會UFI估計,每場展覽活動為活動所在地帶來的間接效益,是主辦單位辦展收益的7 倍,龐大的經濟效益,讓會展產業有火車頭產業之稱。
即使全球經濟有復甦的跡象,但市場競爭卻依然激烈,許多國家或城市絞盡腦汁,希望透過城市行銷(Destination marketing)創意,吸引全球的獎勵旅遊、大型展覽、或國際會議到自己的國家舉行,進而帶動周邊的經濟效益。
而台灣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也宣布在2013到2016年,推動「台灣會展領航計畫」,期待透過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動會展產業發展,培育相關會展人才,進而強化台灣會展品牌的國際形象及競爭力,帶動台灣整體經濟成長。
為了更了解台灣會展產業的現況,《動腦》在2014年9月號雜誌,規劃「2014年台灣會展產業大調查」,針對展覽籌組、會議籌組、展覽代理及會展設計等公司發出問卷。
除了收集公司基本資料外,也邀請他們分享這一年來觀察到哪些會展趨勢?未來有哪些機會或挑戰?
趨勢1
B2C消費性展覽蓬勃發展
過去台灣的展覽以性質正式、商業B to B(企業對企業)的展覽為主,而現在展覽主題逐漸多元化,美食展、觀光展等B to C(企業對消費者)的消費展愈來愈多,甚至有針對家庭或兒童的展覽。
羅傑威爾總經理陳俊義觀察到,許多品牌和企業開始選擇以「展覽」的方式行銷,透過展覽接觸大量民眾,進而創造消費意願。例如,台東今年在各個火車站、機場等地,設置台東旅遊展,向過往乘客推廣台東文化、美食及熱氣球節等活動。
許多媒體也以售票的營運模式,搭配自家媒體宣傳資源,舉行各種主題的微型展覽。如果主題選得好,展覽內容充實,就能自動在網路社群上創造大量口碑,讓參觀人潮一波接著一波。
智策慧總經理吳秀倫也認為,文創和地方特色產業會展日益蓬勃,屬於同一專業族群、同好者所組成的小型且較臨時性的會展型態逐漸興起。
趨勢2
會議與展覽的跨界融合
集思會展事業群執行長葉泰民指出,展覽與會議的分界開始變模糊,不再是各辦各的。
例如,原本以會議為主角的國際型醫療研討會,也更重視,或擴大舉辦醫療器材展的規模,藉此讓主辦單位同時獲得研討會的報名費用,以及擺攤和參展的收入,增加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