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被bypass的台灣

被bypass的台灣

2014-08-07 12:56

世界級大廠陸續傳出越過台灣業者,直接找上中國供應鏈合作,連中國供應鏈廠也大舉來台設點挖角,台灣業者該思考新出路了。

七月微軟宣布要裁員一.八萬人;兩個多月前,英特爾首次單獨揭露其行動與網路事業群財務數字,去年虧損高達三十一.五億美元。台灣的電腦業者若還緊跟這兩大「法老王」老路線,前途不知會如何?

大潮流是行動/網路/雲端等服務應用毫無疑問,不要說產業革命,現在連學運與社會運動都全面運用其服務,串聯資源,又能自設電台與新聞社,建立自己的宣傳機構,面向全世界發聲,發揮驚天動地無比威力,讓台灣六十歲上下當權派的政治、社會、產業各界領導人看得目瞪口呆。

年輕人做了一次實戰操演,資訊業的「轉骨」轉型,也許可以多思考朝「智慧生活」方向的應用服務發展。

像台灣醫療照護只用GDP的六.六%(美國一七.六%)投入,卻能博得國民近八成滿意度——有這樣的競爭力,在電子病歷、雲端藥歷、手術室系統、加護病房系統、檢驗與監測用醫療器材等領域,島內是否可整合原來光學設計、光機電整合、精密射出、數位整合等產業鏈強項,再槓桿運用全球少有的全民健保病歷/用藥歷史大數據電子雲。台灣電腦業跨界整合健康照護業做「智慧醫療」服務,如兩岸能再協調共訂產業標準,台灣在華人社區smart hospital services的發展,肯定可扮演基石性角色。

除了「智慧醫療」,配合台灣的生活產業優勢,像「智慧公車」(掌握下班車到站時刻)、「智慧商家」、「智慧餐廳」服務等,也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中國的資訊業供應鏈藉由山塞手機、白牌平板電腦大興,聲勢今非昔比。連英特爾近日都找上福州的瑞蕊微(中國第二大白牌平板電腦處理器供應商),雙方將合作銷售英特爾在明年上半年問世的重量級產品——用於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四核心SoFIA系統單晶片。

而這只是世界級(不論關鍵元件或系統)大廠,越過台灣電腦業者,直接找上中國供應鏈的一例而已,像一三年與蘋果直接往來的供應商名單中,中國企業有十二家,高於一一年的七家;他們製造的零組件單位價值為二十一.三美元,高於一一年的十四.五美元,大約占iPhone物料成本的一一%,高於一一年的七%——事實是,台灣正在被大舉bypass(略過)中。

不僅世界品牌大廠bypass台灣,中國供應鏈廠也大舉來台,在台灣電腦業者旁設點挖角關鍵人才。

如果還在想如何轉型,會不會有點晚了?

〈本專欄由司徒達賢、樓永堅、吳靜吉、李仁芳共同主持〉

 

至於Moderna在疫情大流行前,是針對心血管、代謝、腎臟病、再生醫學、癌症開發mRNA疫苗靶點,成立十年累積虧損約十五億美元,但其COVID-19疫苗在疫情後九個月拿到美國第二個EUA。營收從二○二○年的八億美元,增長到二○二一年的一八四億美元,獲利從負七.四七億美元增長到一二二億美元。Moderna預計二○二二年營收可達二二○億美元。近期Moderna產品線的次世代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都進入二、三期臨床試驗,且藥物管線也已有癌症、腫瘤免疫、罕見疾病、自體免疫疾病開發mRNA疫苗。未來二○二五年發展計畫,則欲開發十五種死亡率高的流行疾病。

 

由此觀之,三家受惠新冠疫情最深的公司未來都將目光放向其他傳染病或癌症,以降低當前過於依賴COVID-19的風險。

 

本文由工作夥伴黃健寧(一九九二年~,台大藥學系)、葉政毅(一九八九年~,台科大電子通訊研究所)、陳咨瑋(一九八八年~,台灣師大運動科學系)、簡立丞(一九九四年~,英國伯恩茅斯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共同撰述,與讀者共勉。

 

二○二一年非主要依賴COVID-19營收增長大於一○%的製藥巨擘,包括:AstraZeneca(YoY:四○.六%)、AbbVie(二二.七%),Merck(十七.三%),Eli Lilly(十五.四%),Johnson & Johnson(十三.六%)。

 

非依賴COVID-19排名第一的AstraZeneca二○二一年營收為三七四億美元,增長主要來自併購Alexion的罕見疾病藥物,貢獻約三十一億美元。而腫瘤產品組合貢獻一一六億美元,增長為二六%,尤其重磅產品非小細胞肺癌標靶藥Tagrisso,突破五十億美元銷售,二○二三年預估營收為五十八億美元。另外抗體偶連藥物(ADC)的Enhertu二○一九年才獲批准,去年HER2+乳癌的二線療法擊敗Roche的Kadcyla,目前也正進行一線藥物的頭對頭對比臨床試驗。未來AstraZeneca癌症產品組合值得期待。

 

AbbVie去年營收為五六二億美元,主要受惠於過去曾連續十年蟬聯世界營收第一的類風溼性關節炎藥Humira,營收達兩百億美元。然而該藥即將在二○二三年面臨專利到期,因此現階段致力為Humira的繼任藥物Rinvoq、Skyrizi建立市場。

 

其他公司如Merck透過全球銷售排行第四的免疫腫瘤藥Keytruda(YoY:二一%,營收占三五%)的適應症擴展來推進增長;Eli Lilly增長主要來自其糖尿病藥物Trulicity(YoY:二八%,營收占二三%)和Jardiance(YoY:二九%,營收占五%)、免疫製劑Taltz(YoY:二三%,營收占八%)、乳癌用藥Verzenio(YoY:四八%,營收占五%);Johnson & Johnson則以多發性骨髓瘤藥Darzalex(YoY:四四%,營收占十二%)、免疫調節劑Stelara(YoY:十九%,營收占十八%)來實現增長。綜觀以上,非屬COVID-19增長型公司的重點藥物大多屬於癌症用藥、自體免疫藥與糖尿病藥。

 

展望未來,隨著疫情平穩,疫苗驅動公司的增長將趨緩,mRNA的技術將從告一段落的COVID-19研發轉回疫情前的癌症療法開發;而非疫苗驅動型的公司則將更大依賴疫情前重磅藥物的銷售,尤其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藥物等開發,將重新回到全球大型製藥巨頭的主戰場,值得專注台灣生技產業發展投資的投資者,追蹤注意!

 

特再嚴正聲明:投資詐騙LINE不斷在市場出現,敬告投資者,請勿受騙!

延伸閱讀
神木與森林
神木與森林

2018-10-24

新媒體與新政治
新媒體與新政治

2018-09-26

祭典與觀光
祭典與觀光

2018-08-29

台灣的觀光逆差
台灣的觀光逆差

2018-07-05

普拉斯的新局到臨
普拉斯的新局到臨

2018-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