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路由,一家繼小米之後,第二家在中國獲得破千萬美元創投資金的新創軟硬體整合廠商。如今聯發科也決定投資極路由,成為策略夥伴。究竟這家成立不滿三年,而且還沒開始獲利的公司,有什麼樣驚人的魅力?
說到網路這個現代生活必需品,多數人會先想到手機、平板、NB,甚至是TV,鮮少人會注意到角落那台路由器。
不過這一個被需要、卻又缺乏存在感的產品,去年因為一家新創的小廠──極科極客科技(簡稱極路由),在中國掀起巨浪,不僅百度、小米等大廠跟風,也成為繼小米之後,中國第二家獲得破千萬美元創投資金的軟硬體整合廠。現在聯發科也決定投資極路由,作為物聯網布局的重要一步棋。
聽來有些不可思議,路由器這樣成熟的產業,怎會引起眾家科技大廠的興趣?特別是對聯發科這家晶片設計公司而言,跨界投資一家生產路由器硬體廠商的動機,更令人費解。
做硬體 證明軟體設計能耐
但就如同極科極客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王楚云所說:「我們做硬體其實是被迫的。」像小米一樣,在硬體的外衣底下,極路由骨子裡其實是家網路服務公司,涉入硬體製造只是為了佐證他們在軟體設計的能耐。
而對聯發科來說,智慧家居是未來布局的重要戰略方向之一,投資極路由意味兩者結合,有望在智慧硬體領域打造統一、開放的軟硬體系統。換句話說,聯發科看到的是一個通往智慧家庭的入口。而智慧家庭就是目前全球各大高科技巨擘磨刀霍霍準備逐鹿的物聯網主要戰場。
王楚云認為,做智能路由器,就好比是從功能型手機跨到智慧型手機,兩者DNA完全不同。相對於傳統廠商著重硬體升級,追求更低成本、不斷線、不死機的穩定性;極路由的核心價值則在服務創新。
「傳統路由器是死的,不知道產品最終賣到哪裡,但我們是要與用戶做朋友的。」王楚云道出極路由的經營想法。所以極路由培養出一群稱為「極蜜」的粉絲,透過和用戶的互動反饋,幾乎每周更新軟體,把用戶看似不起眼的需求做出來,包括網路、遊戲加速、遠端控制、智慧家居等,都是極路由大受歡迎的原因。
王楚云舉例,一般用戶上網其實只需要四M頻寬,而四M的用戶可能只有二○%的時間需要一○○MB高速下載。透過極路由和中國電信合作推出的「極智」路由,就可提供差異化收費,也就是用戶基本上只須購買四M頻寬,必要時再升速到一○○MB,達到雙贏。
不過他很清楚,極路由一家廠商無法滿足所有需求,所以他真正的目標是透過極路由的核心作業系統「HiWiFi」,打造開放網路生態系。
「就像華碩、小米都用Android一樣。」王楚云看好HiWiFi未來的地位就是智慧家庭的Android,而且如同Google有GooglePlay,極路由也有Hi Store,電信商、開發者都可以將App(應用軟體)上架。
業界形容,「極路由加上聯發科,就是過去PC市場的Wintel(Windows搭配Intel)。」兩者除了可以進一步做產品優化,也預期將看到可供智慧家庭相關無線裝置廠商使用的「公版」,達到壓低成本,加速普及的效果。
更開門見山地說,「想做物聯網、路由器的企業不用再自己開發,可直接拿我們的參考數據和操作系統,他們唯一要做的是在我這個平台上做出可以賺錢的服務。」王楚云直言,未來用戶不一定要透過極路由的硬體實現智慧家庭。
不過極路由和聯發科合作的背後,其實有一個小故事。最初,極路由在第一代產品「極壹」採用的其實是高通旗下Atheros的晶片,但據了解,極壹快速暴紅的星星之火,已讓在中國年出貨量數千萬台的傳統路由器大廠TP-LINK備感威脅,因此對高通施壓,影響了對極路由的供貨,也因此極路由才轉而改用聯發科晶片。
談起那一段經過,王楚云沒有太多怨言:「當時誰也看不懂我們。」即使到現在,他相信多數人對智慧路由器市場的概念仍是很模糊。確實,二○一二年極路由成立以來,一路跌跌撞撞,王楚云在去年還抵押房子、四處借錢,燒掉超過一千萬元人民幣,公司幾乎撐不下去,但他相信:「這(指智慧路由器)是可以改變世界的。」
終於,一三年三月極路由工程版曝光後,在路由器上加入智能應用的創新作法引起關注,極壹七月正式上市更造成轟動。去年十月,極路由得到創新工廠和紀元資本投資一千萬美元,今年七月再宣布得到聯發科和KBCP一千萬美元的投資。
創新工廠合夥人邱浩曾說過,「盒子(指機上盒)可以消失,因為它能內置到智慧電視中,智慧電視也只是一塊大屏,未來投影技術發展,或許連屏也會消失,唯有路由器,這個連接寬頻的唯一入口,可以作為家庭客廳終端設備連網的總樞紐而永遠存在。」
未獲利 仍瞄準市場打硬仗
雖然極路由還沒開始獲利,但過去幾個季度來,出貨都是以倍增的速度成長,至今出貨量已近百萬台。而且王楚云相信,不出兩、三年,智慧路由器的年出貨量就會超過千萬台。
然而極路由或許走得比別人早,但拓墣產業研究所資深經理謝雨珊指出,不論是網路業者、傳統路由器廠商,還是消費性電子廠,人人都想搶這塊大餅,要想勝出,就要看誰能推出殺手級應用、最快累積到比較大的用戶基礎。目前看來,極路由恐怕有場硬仗要打。
其實王楚云也清楚自己的規模還小,但他不著急,「因為大家都是從零開始,而且我們是傾全公司之力,去打別人一個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