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無人汽車和Tesla電動汽車提供可運用的技術給現有車廠,給台灣電子公司創造大量成長的機會,汽車製造公司也可望取得有利地位。
無人駕駛汽車技術是由人工智慧來解讀取自谷歌地圖、谷歌街景及GPS等資訊。人工智慧是大數據(Big Data)間的介面,是電腦運算和汽車領域的最先進運用技術。雖然谷歌無意太早讓此系統進行商業化,但該公司還是希望能開發出一套銷售該系統及相關資料的業務,以供汽車製造商使用。
據悉,無人車在二○一七年前不會問世,但最近卻成為谷歌內部的熱門話題。其中一派贊成一次到位,推出「谷歌汽車」(Google Car)。他們認為,無人駕駛汽車可望降低意外事故、提高能源效能,以及改善生產力。這意味著汽車設計可以更輕巧,能源使用效率可因而提高,也增強盲人、老人和殘疾人士的行動力。
另一派則認為應放慢引進無人車的腳步,好讓消費者、決策者、保險公司及業界所受到的衝擊降至最低。谷歌也許是受到這股放緩推展無人車的壓力,因此初期使用谷歌軟體所推出的無人車,最高時速可能低於二十五英里;重點可能放在前端的防撞系統,減輕事故的損傷程度。不過,五年後無人車的最終產品會是什麼樣子還有很多變數。儘管汽車產業的生產要耗費經年累月的時間,然而無人車的樣貌很快就會定案,因此對保險公司、交通部及其他主管機關,會有不小的時間壓力。
問題在於,複雜系統可能存在著致命的程式缺陷。無人車仰賴許多感應器來行駛,包括GPS、雷射測距儀(LIDAR)、相機、慣性量測儀(IMU)、輪速感應器等。這些感應裝置可能會受到駭客入侵,令無人車在路上拋錨或衝撞牆壁;甚至只要揚起一點灰塵,就有可能令感應器失靈。此外,反光路面也會讓LIDAR感到困惑,感應器吸收雷射光,但不會回報任何訊息,LIDAR收不到訊息,便認定前方暢行無阻;若接收到訊息,便認定前方有坑洞,會突然轉向,避開其所認定的坑洞。當然,最終這些阻礙都將被克服。
谷歌發展無人汽車和Tesla類似,都提供可運用的技術給現有車廠。開放碼對台灣電子公司創造了大量成長的機會,如IC設計公司;當然還有汽車製造公司,都可望在產業改革過程中,取得有利的地位。這是自福特汽車時代以來,未曾有過的機會。
台灣目睹韓國廠商打進全球汽車市場,如今風水輪流轉,我們的機會來了。台灣在傳統汽車產業的投資不高,因此在轉進無人汽車的障礙相對小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