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姐妹一歲多,開始能夠吃零食(養樂多、布丁等),同時手指頭也「拿得動」錢幣時,平凡媽就實驗性的發起了零用錢,並且將零用錢和生活常規連結,設計了一套「零用錢制度」。不過,隨著她們不斷長大,這套零用錢制度也不斷調整,有時大改,有時小改,唯一的不變是,所有的改變,都不是平凡媽個人片面決定,而是和平凡姐妹們討論確認後執行。
這學期開學,習慣零用錢制度「愈變愈簡單」的平平姐姐,主動跟平凡媽提出「調整領零用錢規定」的想法。
寒假以前的規定是,姐姐每天有五件要完成的工作(妹妹是三件),全部做到,媽媽就會在聯絡簿上畫上笑臉,領20元(小三以前,領10元,一週結算領錢);如果有一件事情沒有做到,就畫上哭臉,領不到任何零用錢。如果有額外(五項要完成的工作外)的優異表現,媽媽就會在表情旁邊畫上小星星,累積滿10顆小星星,可以再多領20元。
上學期期末開始,由於姐姐五項日常工作中有一項是練鋼琴,但是週末母女三人的玩樂行程排太滿,所以常常被迫取消鋼琴課,慢慢的,姐姐每天練半個小時鋼琴的習慣被破壞,開始有一搭沒一搭的練習,零用錢也變得有一搭沒一搭的領錢,常常一整個星期,領不到20塊。
放寒假的姐姐,玩的更瘋,不只練鋼琴的工作沒有完成,「保持房間乾淨」的工作也荒廢到極致。所以,一整個寒假,她幾乎都沒有領到零用錢,直到過年,領了一大筆紅包,妹妹的全部存進銀行裡,但小豬已經餓扁的姐姐卻留下了一千元放進小豬裡,當成日常可以零花運用的零用錢。
這一千元,姐姐一直捨不得打開,但是再度勾起了她「自主花錢」的慾望,於是「已經習慣」賺零用錢的她,動起了別的腦筋,回頭跟媽媽商量,「可不可以改變規則,多出一個『平臉』?」
「什麼是平臉?」平凡媽問。
「就是每天做五件事,如果我做到了三件,就平臉,可以領一半的零用錢,如果做完五件事,就還是笑臉,可以領20元……」姐姐說。
「所以說,如果只做到兩件事,就是哭臉嘍!?」媽媽再問。
「對啊……」姐姐理所當然的點頭。
其實平凡媽也早有調整「全贏」或「全輸」零用錢制度的打算,因為觀察發現,領錢的門檻訂太高,會導致孩子一直領不到零用錢,雖然不致於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卻容易慢慢「無感」,先前好不容易「炒熱」的氣氛,就會整個「冷下來」,這不論對理財習慣的建立,或是連帶的生活常規的養成,都沒有加分,反而會造成「沒拼到底,又不斷從頭開始」的習慣失分。
所以平平姐姐「很輕易」的就說服了媽媽,改變了開學後的遊戲規則,五項工作仍維持上學期的規定(因為習慣還沒有完全養成或養成後又被破壞),但是畫表情和領錢的方式,卻依她的想法,做了小小的調整。
連帶的,還不會跟媽媽談判的妹妹也跟著姐姐的談判受益,現在她每天只要完成三件工作中的兩件,就可以領到5塊零用錢,如果很棒的完成了3件事(乖乖吃飯、洗臉刷牙、上學不遲到=早上起床出門不發起床氣),就可以領到全部的10塊零用錢。
不過還不太會存錢的妹妹,常常都是星期一領到錢,沒兩天,領到的錢就花光光了,所以她的小豬,肚子永遠都是扁扁的,而姐姐的小豬,卻在妹妹小豬的「餵養」下,總是,比妹妹的小豬肥上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