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與張忠謀雖然密不可分,但從公司治理角度而言,董事長交棒與否,不是他個人能決定,他不交棒的發言並不妥當。
台積電與張忠謀雖然密不可分,但從公司治理角度而言,董事長應由董事會推舉,尤其張忠謀股權不到一%,大股東又是政府的國發基金,如果董事會付託他,張忠謀責無旁貸,但他交棒與否,不是他個人能決定,他不交棒的發言並不妥當。
這讓筆者想起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在他高齡九十三歲出版關於新世紀管理趨勢的著作《下一個社會》裡,討論人類社會高齡化的章節中,杜拉克破題就說:「青年不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老人才是,永遠都是!」
從一九八七年成立台積電起算,張忠謀領導公司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他的成績堪稱台灣企業發展史上最成功的紀錄之一,他替台積電股東創造了新台幣二兆元的市值;替三萬六千名高學歷、優秀的台灣精英創造世界級的工作機會;他寫下公司治理的典範,身體力行證明專業經理人不必掏空公司,一路堅持專業與道德而成為企業領袖。他從無到有,創造出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更為二十年來全球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做出無比的貢獻。
張忠謀達到如此成就,交班,也就分外困難了。過去蔡力行沒有接班成功,這次宣布三位平均六十歲的共同營運長,就算坐上執行長職位,也只能繼續仰望張忠謀。張忠謀之後不會再有另外一位張忠謀,正如成吉思汗的後代再怎麼剽悍,近千年來仍然只能仰望成吉思汗那樣簡單。
張忠謀比股神巴菲特小一歲,兩人近年來都面臨沉重的接班挑戰,外界拿奇異、微軟、蘋果公司的交班來對照這兩位教父其實是不對的,他們面臨的課題,早已超越創造經營績效的層次,而是「自己如何消滅自己」、哲學層面的挑戰。
張忠謀與巴菲特有不少前輩如洛克斐勒、卡內基、摩根,或者王永慶都曾走過交班的路,他們都面臨「自己如何消滅自己」的問題,他們生前的布局也無法因應身後的變局,他們的股東、員工與親人其實都會各自盤算,不斷運轉的世界更總是超越他們的想像,人算不如天算,能夠留給後人一個完美的風範,就算是功德圓滿了。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