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生技公司在進入中國市場可享有較大的自由度,將擁有更低的臨床實驗成本,這項優勢有助於爭取國際藥廠的外包訂單。
當今就算有其他的電腦製造商,能夠推出足以與iPad匹敵的產品,恐怕也無法扭轉台灣電子業邁向成熟的趨勢。因為平板電腦產業的規模比NB來得小,而筆電產業規模又比桌上型電腦來得小;規模愈小,產值就愈小,獲利也就愈低。
IT硬體產業規模縮小的命運似乎難以避免,但這並不代表個人電腦步向死亡,筆電製造商或許會重新設計產品,以延續其生命週期。不過由惠普有意退出PC產業來看,台灣製造商即將再失去一個重要的銷售管道。
雖然亞馬遜平板電腦長得如何,至今仍眾說紛紜,但大部分產業部落客的預期,它將是容易上手的平板電腦,原本設計的功能就是要比iPad來得少,這款產品可能只是亞馬遜豐富雲端內容的平台而已。部分分析師臆測,使用者只要支付固定費用,便可取得亞馬遜提供的串流內容(streaming content),包含音樂、書籍和其他內容,還有雲端電子商務及在雲端儲存自己內容的功能,如照片等。
硬體所提供的價值必將逐漸消失,而倖存的硬體製造商卻只能大打價格戰。這樣的商業模式甚至比蘋果帶來的衝擊還要大。
隨著WiFi和3G的蓬勃發展,甚至4G及其他通訊技術的逐漸成形,未來不再需要把所有的內容塞進硬體裝置裡,串流內容會是未來的技術主流。當你只要支付固定的月費,便可欣賞所有的音樂,那為什麼還要去買單一的音樂CD呢?
由於台灣極度仰賴PC產業,接下來,又有什麼產業會成為台灣經濟的新支柱呢?第一個想到的似乎是生技業,倒不是生技業充滿了想像力,而是有強大的理由支持著。
首先,美國的健保改革,歐洲也勢必跟進,這意味著,大型藥商開發一項新藥所投入平均四億美元的成本,不見得能夠回收。政府介入健康照護產業,代表對藥品定價具有更大的影響力,藥商的獲利也勢必縮水。藥商為了降低風險,會將部分新藥品開發業務外包給小型生技公司。而若如一般外界預期,台灣的生技公司在進入中國市場可享有較大的自由度,那麼將擁有更低的臨床實驗成本,這項優勢有助於爭取國際藥廠的外包訂單。
其次,許多美國頂尖的生技工程師和科學家都是台灣人。二十年前的人才回流,提供了IT硬體產業成長的能量,或許明日的生技業也會循此模式發展。
最後,老年化社會增加延長壽命和增進健康藥品的需求,特別是日本和西方國家;這也將創造實質的經濟價值,如同網路所創造的經濟價值一樣。老年人具有更多的經驗、更廣的人際網絡,以及更具效率和效益的工作能力;如果能延長他們的工作年齡,經濟可望成長更快速,進而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