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尋找的是足以讓台灣由PC產業轉型至其他可產生新就業機會與財富的領域,也能提升台灣企業在亞洲區域排名的不同商業模式。
上周專欄「蘋果的優勢」中,提到台灣並不需要新產業來取代電子業,很多人問我,那到底要怎麼做?蘋果重創個人電腦確實令人沮喪,我也認為,蘋果最終可能掌控平板電腦產業,就像其稱霸MP3市場一般;而且,到最後,平板電腦也可能成為PC產品中的主流,對PC王國的台灣而言,似乎大勢已去。
其實也沒那麼悲觀。事實上,未來的產業發展還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們該尋找的,不是某一項特定產品或產業,而是要找出足以讓台灣由PC產業轉型至其他可產生新就業機會與財富的領域,同時也能提升台灣企業在亞洲區域排名的不同商業模式。以下是我的想法。
首先,「台灣製」品質已在國際間建立聲望,這多半歸功於產品製造整合。不過在整體價值鏈中要創造獲利,不一定只能靠垂直整合,有時候,向上游廠商購買原料,或銷售原物料給下游廠商,會比自行製造賺得更多。然而,若能掌控愈大比重的價值鏈,就愈能確保產品品質。例如台玻正跨足鹼灰領域;鹼灰純度愈高,製造出來的玻璃品質就愈好,毛利就愈高。此外,一家台灣私募基金投資中國酪農場,以確保農場每頭牛都有可追蹤的系譜,也保障所製造的牛奶沒有不該有的添加物。
其次,台灣企業對海外購併不夠積極,這點最令我納悶。台灣公司滿手的現金,正好可以低成本購併;儘管多數的購併案以失敗收場,但全世界都是這樣,沒什麼好難為情的。再者,海外購併難度也較高,尤其當我們想起明基購併西門子手機事業部的慘痛經驗,更加令人噤若寒蟬。不過明基的購併案是敗在經驗不足,而非購併觀念本身有問題。鴻海的購併經驗可十分豐富呢!
再來,內容為王,這指的不僅是音樂、書籍和圖片。即使Andriod作業系統不太容易上手,但宏達電手機具有優越的使用者介面,讓Andriod更加親民,這也是其成功的部分原因。此外,iPad並不是PC的終極解答,未來肯定還會有更多新的「iPad」們,提供更多的新產品和新功能,將打開汽車、產業、教育等新領域的大門。
第四,雲端普及後,將是iPad的主要挑戰。iPad作業系統的一流設計,及線上購買音樂、應用程式和書籍,將很快成為過時的概念;因為一旦WiFi、WiMAX或4G環境成熟,一切所需都可取自雲端,也更為簡便便宜。重點是,台灣企業需要一個雲端策略。
最後,中國這個大市場距台灣夠近,中國也不樂見美國握有科技產業的主控權;若能取得中國政府的支持,將可確保台灣企業的解決方案,將優先於Google、蘋果或微軟的解決方案進入中國市場。
台灣科技業的前景仍舊光明,但我們必須先打破過去的經營模式,進行產業升級,不要再執迷於扮演代工廠的角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