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北強震意外震出台日之間互補的產業鏈關係,隨著日本調整海外產業布局,期許台灣能夠找到更有利位置。
一場日本強烈地震,牽動台灣與日本特殊的情感關係,也震出台灣與日本產業鏈的結構問題。日本災後復甦之路雖然漫長,但調整產業布局勢在必行,台灣產業究竟是競是合?值得關注。
從Google搜尋透視觀察震後兩周的關鍵字搜尋量,台灣民眾對「日本」的關注度,最高點還有二○%,反觀其他國家已經降到一○%。而全球對日本的搜尋量主要集中在「輻射」,以美國夏威夷、中國東北地區等接近日本的地區最明顯,搜尋量明顯高於其他地區。
日本民眾對「台灣」的關注度在震後持續上升,其中「台灣支援」、「台灣義援金」搜尋量暴增,應與台灣對日本地震積極捐款有關;另外「台灣 」、「台灣人」的搜尋量也成長很多,顯示部分日本人有短暫來台避難的跡象;相反地,日本對「韓國」、「中國」、「米國」的搜尋量卻在下滑。
台灣與日本不僅在情感上有特殊的連結,產業結構上更是密不可分。日本長居台灣最大進口國,占台灣的進口總值約二○%,其中以機械、電子、化學品占前三大類,又占進口總值的五四%,影響台灣科技產業甚巨。過去由日本提供關鍵技術或材料、台灣接單研發、中國生產的模式,本是很好的互補關係,但地震後,台灣產業必須重新思考對日本上游供應鏈過度依賴的問題。
在全球的產業舞台上,日本與南韓的競爭較日本與台灣更為明顯。就索尼(Sony) 與三星(Samsung)這兩大代表性日韓品牌的搜尋量為例,○九年底一度相當膠著,但一○年第二季起,三星的搜尋量已明顯超越索尼,地震過後此一差距可能更加明顯。
事實上,日本近二十年來缺乏國際級的領袖人物及新興產業,原本就面臨沉重的轉型壓力,還要面對南韓、中國、印度等新興勢力的崛起。歷經這次東北強震,日本產業勢必更須調整布局。基於台灣的產業形態和雙方過去長期的合作基礎,日本企業選擇與台灣廠商合作的機會相當高,儘管短期內台灣產業可能面臨斷鏈,但長期而言如果能爭取台日之間更多的合作機會,對台灣產業不啻是一種契機。
從近日的夏普(Sharp)與奇美結盟、爾必達(Elpida)與台灣DRAM產業的合作、瑞薩電子(Renesas)將部分晶片產能轉由台積電生產等,可以看出日本與台灣在科技產業的合作持續加溫,如果台日雙方能從情感的連結深化到產業的緊密鏈結,歷經新一波板塊運動後,仍有機會創造雙贏局面。
(本專欄隔周刊出)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