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觀念獲利,還需要有創新的行銷;儘管創新行銷並非台灣的強項,不過也有可代表台灣未來成長的產業,線上遊戲即是一例。
越小越昂貴,或許成了支撐新經濟的主要觀念之一。若能在經濟要素成本暴跌之初掌握先機,便能成為全球工業的龍頭。就像蒸汽引擎在一夕之間降低了體力勞動成本,內燃機則讓運輸成本快速大跌;發明這些事物的人通常沒有因此而成為富豪,反而是那些利用較低生產要素成本的人飛黃騰達。
在電腦運算領域有所謂的摩爾定律,指IC容納電晶體的數目,差不多每隔十八至二十四個月便會增加一倍;不過,儲存的價格掉得更快,大約每年降一半。頻寬的跌價速度更驚人,差不多九個月就少了一半。
面對劇變的環境,全球企業也重新排列組合。在二○○一年,美國前五百大企業中,挖掘、製造實體商品的公司便達一百家,如今只剩三十二家。其餘公司大部分從事創新觀念與服務領域,包括軟體、通訊、物流、零售與金融服務業;其中包括製藥業,其主要價值在於智慧財產權。
DNA序列價格每一.九年下降五○%,個人基因圖譜將成為另一項資訊產業。越來越多的醫學診斷都由軟體所提供,軟體費用也越來越便宜。但反觀醫生費用則日益昂貴。
攜帶式微型投影機便是一例;智慧型手機內的單晶片,便可取代TFT-LCD螢幕,將影像、影片、線上遊戲或電腦螢幕投射在牆面上。即使電腦也漸漸成為創新觀念,而非實體商品。能源也開始由燃燒石化燃料,轉型成太陽能源。
觀念創新是相當充足的商品,傳遞成本為零。我們為了要給發明人經濟上的誘因,創造了專利權,此為收取壟斷地租(monopoly rent)費用的執照;專利權對實體商品較行得通,但對創新觀念的用處不大;更多的產品將由創新觀念取代製造。然而,與實體商品不同之處在於,智財的收費較為困難,要控制智財的傳遞更加困難。不過企業或許應該開始思考充足性,而不是稀少性。
產品價格速度降得快,試圖透過專利權來創造人為的稀少性,可能不是最好的商業模式;免費提供線上遊戲,反而讓台灣廠商得以快速地和美國業者有平起平坐的機會。
在此趨勢下,台灣公司不但是贏家,同時也成了輸家。部分台灣廠商製造許多電子產品,而這些產品是這類轉型的先鋒,如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及微投影機等。越來越多的基因資料,也降低台灣公司進入生技業的障礙。
台灣公司從創新觀念中獲利,也需要有創新的行銷;儘管創新行銷並非台灣的強項,不過也有可代表台灣未來成長的產業,線上遊戲即是一例。再者,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當年因政策而被迫離開台灣的公司,回台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