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兆元,是台灣半導體產值的四倍,光電產值的四.五倍,這金礦,藏於白色巨塔的醫院裡,老舊的醫療設備,全面數位化,更替為最先進的科技產品,這是全球電子業者眼中,最誘人的「白色商機」。英特爾、惠普、鴻海、廣達,它們都看到了……
今年七月十日,台北縣土城市的鴻準精密,郭台成在此舉行頭七法會,身為大哥的郭台銘帶著墨鏡,全程不發一語,表情肅穆。心愛的小弟去世,讓大哥心痛不已,但也因小弟的罹病,讓郭台銘的「白色商機」,得以成形……。
痛失胞弟卻讓郭台銘看見新藍海
「白色商機」的開頭,要從郭台銘今年三月中接受《今周刊》專訪說起。這次專訪,長達四小時,郭台銘在辦公室的白板上,畫了五個大圈,其中關鍵零組件、硬體與供應鏈的三個圈,是鴻海帝國的關鍵版圖:「弟弟的生病,讓我看到醫療產業的機會。」他大手一揮,「我要以光、機、電整合技術,配合軟體開發,用PC(電腦)的手法大量製造,將本求利,降低醫療設備的生產成本。」
沒多久,郭台銘赴萬芳醫院健康檢查,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引起好奇。據了解,當時郭台成的血癌病情惡化,郭台銘經友人介紹,得知萬芳醫院設有統醫科技代理、能對抗腦瘤的CyberKnife(電腦手術刀)機器,這台機器用X光技術定位,能夠精準開刀。
但是,郭台成住的北京道培醫院,沒有醫生與機器,因此,郭台銘先是把郭台成移往擁有CyberKnife的天津醫院,再請到了萬芳醫院電腦刀腫瘤科專科醫師林家緯,遠赴對岸執刀。
但電腦刀專長在腦瘤,與郭台成的病情不同,最後手術沒有成功,不過郭台銘卻因此看到商機。這部機器製造成本高達三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一億一千萬元),裡面的「雷射刀」是關鍵設備。
但電腦刀專長在腦瘤,與郭台成的病情不同,最後手術沒有成功,不過郭台銘卻因此看到商機。這部機器製造成本高達三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一億一千萬元),裡面的「雷射刀」是關鍵設備。
為了突破技術障礙,郭台銘親自率領技術長與兩位高階主管,前往美國光學雷射大廠拜訪,深入了解醫療電子產業。
同時,郭台銘聽聞,日本數位相機廠有意跨足醫療產業後,他馬上就找鴻海光機電事業群總經理黃震智(前普立爾董事長)前往拜訪。據聞,鴻海設在湖北武漢、主要用於開發光機電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目前已開發四款內視鏡,並送樣給日本客戶。這是郭台銘跨足醫療電子產業的重要一步。
「這個市場難進入,但一旦成功切入,就能擁有高利潤。」郭台銘對《今周刊》強調。
左手搞製造,郭台銘的右手,則是跨入醫療慈善。郭台銘強調,明年退休後,計畫將握有股票成立信託,朝向「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的公司治理模式,類似王永慶的長庚醫院,之於台塑集團的性質。
信託後,他用永齡基金會的名義,投入血液、骨髓移植與癌症研究。同時,郭台銘也委託他的私人健康顧問、前台北醫學院副院長吳啟誠,與台灣各大醫院的院長、副院長接觸,評估在對岸設立四座醫院的可能性。
白色商機,在郭台銘眼中,格外誘人。
根據市調機構Espicom與工研院IEK的統計,去年全球醫療產品市場規模約一千五百六十二億美元,呈穩定成長;預估到二○一○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可望突破二千億美元。
其中,醫療電子也將隨整體醫療器材市場成長,占其中的四成,約八百二十五億美元,折合新台幣高達二兆七千億元;而且,每年還能以五.二%的複合成長率攀升。這麼龐大的數字,難怪郭台銘會如此中意。
工研院IEK產業分析師張慈映表示,所謂醫療電子產品其實並無明確的定義,歐美官方機構亦無明文規定;但大致來說,市場上將醫療器材中,使用「電能」做為動力來源的儀器設備,統稱為「醫療電子設備」(Medical Electrical Equipment)。
目前,醫療器材品項有三萬種,其中除卻一般性消毒紗布、棉花、注射針筒、導管等;其他與電性設備相關的儀器設備,皆屬於醫療電子設備,這類產品,大約占醫療器材的七成。
調查機構Forrester指出,去年全球醫療體系用於年長者、長期病患及急症的醫療電子儀器,總支出約六.九億美元,而用於長期病患的支援,只有二.二億美元。不過醫療電子產品用於長期病患的支出,將會於五年內超越年長者,躍居首位;十年後,這項支出將會達到二六七億美元,成長高達一二一倍,是醫療電子產品的動力火車頭。
台灣市場也不遑多讓。根據飛利浦的估算,台灣整體醫療電子的產值,達六百萬美元;其中,與影像相關的醫療電子產品,產值也有一百五十萬美元。「這塊市場,波動不大,但成長卻非常穩定。」台灣飛利浦醫療系統事業部總經理葉宗仁強調。
英特爾(Intel)數位醫療保健事業群亞洲區總監楊裕華(Steven Yao)也認為,醫療電子設備潛力一直被市場低估,「科技業絕不要忽視這塊市場。」
老的更多 小的更寶貝醫療需求因人口結構擴張
醫療電子產業被重視,主因有二:人口老化及X世代降臨。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九四六年嬰兒潮出生的人,去年剛好滿六十歲,這意味著社會高齡化將加速。而出生於一九七○年代後的X世代重視健康保健需求,少子化、小家庭的概念,成為最大訴求。
「全球醫院都面臨轉型的時刻。」敏盛醫控執行長楊弘仁強調。曾在美國醫院服務的他觀察,台灣高科技產業競爭力強,雖然是資本密集的行業,但人為操作的部分不是很多,大部分人力都用在行銷、業務與研發;可是在醫院裡面,全部靠手傳遞,醫生看病要面對面,護士照顧病人也是在旁邊陪伴,這些都是人力成本,生產效率非常低。
「但是,我百思不解,醫療產業的從事人員,都是精英,為什麼生產力還這麼低。」台大醫科畢業的他,過去還到美國念企業管理模式;用此分析,他發現全球醫療產業集好手、榜首於一堂,但是人均生產力,一個月只有新台幣二十萬元,一年也才二百五十萬元,高科技產業卻是醫療產業的五到十倍,甚至有些科技公司更是上看千萬元。
他認為現在高科技業者,會想切入醫療產業,除了本身產業已經飽和,能夠獲得的利潤有限外,當這些科技業老闆生病、走進醫院時,一定會突然驚覺,「自己的產業都是紅海,到醫院才發現,這裡都是藍海。」他開玩笑地說,過去,醫療體系封閉,以專業為導向,看不到消費者導向或是市場導向,「如果能夠導入經過市場洗禮的產品或概念,這就是新藍海。」
長庚醫學院院長魏福全強調,醫院投資在科技產品的比率也有必要加強。目前一般企業大約將營業額的五%花在科技相關支出,但美國醫院為一.二五%,台灣醫院更只有○.五%。近日,經濟部推出「U-Care」專案計畫,以科技建立遠端照顧醫療模式,以敏盛醫院為例,目前年營業額為五十億元,希望後年提高到一.五%。
同時,郭台銘聽聞,日本數位相機廠有意跨足醫療產業後,他馬上就找鴻海光機電事業群總經理黃震智(前普立爾董事長)前往拜訪。據聞,鴻海設在湖北武漢、主要用於開發光機電產品的重要生產基地,目前已開發四款內視鏡,並送樣給日本客戶。這是郭台銘跨足醫療電子產業的重要一步。
「這個市場難進入,但一旦成功切入,就能擁有高利潤。」郭台銘對《今周刊》強調。
左手搞製造,郭台銘的右手,則是跨入醫療慈善。郭台銘強調,明年退休後,計畫將握有股票成立信託,朝向「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的公司治理模式,類似王永慶的長庚醫院,之於台塑集團的性質。
信託後,他用永齡基金會的名義,投入血液、骨髓移植與癌症研究。同時,郭台銘也委託他的私人健康顧問、前台北醫學院副院長吳啟誠,與台灣各大醫院的院長、副院長接觸,評估在對岸設立四座醫院的可能性。
白色商機,在郭台銘眼中,格外誘人。
根據市調機構Espicom與工研院IEK的統計,去年全球醫療產品市場規模約一千五百六十二億美元,呈穩定成長;預估到二○一○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可望突破二千億美元。
其中,醫療電子也將隨整體醫療器材市場成長,占其中的四成,約八百二十五億美元,折合新台幣高達二兆七千億元;而且,每年還能以五.二%的複合成長率攀升。這麼龐大的數字,難怪郭台銘會如此中意。
工研院IEK產業分析師張慈映表示,所謂醫療電子產品其實並無明確的定義,歐美官方機構亦無明文規定;但大致來說,市場上將醫療器材中,使用「電能」做為動力來源的儀器設備,統稱為「醫療電子設備」(Medical Electrical Equipment)。
目前,醫療器材品項有三萬種,其中除卻一般性消毒紗布、棉花、注射針筒、導管等;其他與電性設備相關的儀器設備,皆屬於醫療電子設備,這類產品,大約占醫療器材的七成。
調查機構Forrester指出,去年全球醫療體系用於年長者、長期病患及急症的醫療電子儀器,總支出約六.九億美元,而用於長期病患的支援,只有二.二億美元。不過醫療電子產品用於長期病患的支出,將會於五年內超越年長者,躍居首位;十年後,這項支出將會達到二六七億美元,成長高達一二一倍,是醫療電子產品的動力火車頭。
台灣市場也不遑多讓。根據飛利浦的估算,台灣整體醫療電子的產值,達六百萬美元;其中,與影像相關的醫療電子產品,產值也有一百五十萬美元。「這塊市場,波動不大,但成長卻非常穩定。」台灣飛利浦醫療系統事業部總經理葉宗仁強調。
英特爾(Intel)數位醫療保健事業群亞洲區總監楊裕華(Steven Yao)也認為,醫療電子設備潛力一直被市場低估,「科技業絕不要忽視這塊市場。」
老的更多 小的更寶貝醫療需求因人口結構擴張
醫療電子產業被重視,主因有二:人口老化及X世代降臨。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九四六年嬰兒潮出生的人,去年剛好滿六十歲,這意味著社會高齡化將加速。而出生於一九七○年代後的X世代重視健康保健需求,少子化、小家庭的概念,成為最大訴求。
「全球醫院都面臨轉型的時刻。」敏盛醫控執行長楊弘仁強調。曾在美國醫院服務的他觀察,台灣高科技產業競爭力強,雖然是資本密集的行業,但人為操作的部分不是很多,大部分人力都用在行銷、業務與研發;可是在醫院裡面,全部靠手傳遞,醫生看病要面對面,護士照顧病人也是在旁邊陪伴,這些都是人力成本,生產效率非常低。
「但是,我百思不解,醫療產業的從事人員,都是精英,為什麼生產力還這麼低。」台大醫科畢業的他,過去還到美國念企業管理模式;用此分析,他發現全球醫療產業集好手、榜首於一堂,但是人均生產力,一個月只有新台幣二十萬元,一年也才二百五十萬元,高科技產業卻是醫療產業的五到十倍,甚至有些科技公司更是上看千萬元。
他認為現在高科技業者,會想切入醫療產業,除了本身產業已經飽和,能夠獲得的利潤有限外,當這些科技業老闆生病、走進醫院時,一定會突然驚覺,「自己的產業都是紅海,到醫院才發現,這裡都是藍海。」他開玩笑地說,過去,醫療體系封閉,以專業為導向,看不到消費者導向或是市場導向,「如果能夠導入經過市場洗禮的產品或概念,這就是新藍海。」
長庚醫學院院長魏福全強調,醫院投資在科技產品的比率也有必要加強。目前一般企業大約將營業額的五%花在科技相關支出,但美國醫院為一.二五%,台灣醫院更只有○.五%。近日,經濟部推出「U-Care」專案計畫,以科技建立遠端照顧醫療模式,以敏盛醫院為例,目前年營業額為五十億元,希望後年提高到一.五%。
醫院e化成為國家政策增加科技業切入機會
目前,在醫院裡面,使用最多的科技設備就是電腦,但這只是局部自動化。「U-Care」專案計畫啟動,醫院不是等待病人上門,而是運用高科技讓醫療衝出白色巨塔,進到社區裡面。
一位醫生、二位護士組成一組,在監控中心裡面,監看病人的生理訊號,一天可以監控三千病患,「這將『解放』醫院的生產力。」楊弘仁強調。
外商是科技業進入醫療產業的先鋒。「我們對於醫療產業,非常重視。」台灣惠普企業行銷暨應用方案處總經理賴昭輝強調。去年,台灣惠普與台北市十二家市立醫院合作,協助他們打造醫療資訊系統,期望營運能最佳化。
外商是科技業進入醫療產業的先鋒。「我們對於醫療產業,非常重視。」台灣惠普企業行銷暨應用方案處總經理賴昭輝強調。去年,台灣惠普與台北市十二家市立醫院合作,協助他們打造醫療資訊系統,期望營運能最佳化。
○五年,英特爾成立數位醫療事業部(Digital Health Group),用PC降低成本的手法,進入醫療產業,「醫療是半導體下一波主要動力。」英特爾董事長貝瑞特(Craig Barrett)強調。
但醫療產業封閉性高,以PC代工起家的台灣廠商不易切入,還是為戴爾(Dell)、惠普等代工為主。
但醫療產業封閉性高,以PC代工起家的台灣廠商不易切入,還是為戴爾(Dell)、惠普等代工為主。
這些醫療設備設計商不一定自己組裝與生產醫療設備,有的會交給醫療電子領域的契約製造商(Contract Manufacturer,也就是EMS廠),由他們為其組裝。根據工研院IEK針對醫療電子設備委外業務的營收調查顯示,○三年的產值為六十三億美元,○五年已超過七十億美元,預估今年更有上看百億美元的規模。
摩拳擦掌殺向新藍海代工、網通、晶圓各有商機
電腦引領全球科技業二十五年,在矽谷創造英特爾、惠普與蘋果,在西雅圖誕生微軟,這些科技巨人主宰全球經濟脈動。而台灣,也因加入這條供應鏈在世界舉足輕重。
但PC成長減緩,巨人們開始轉向,他們瞄準的目標,都是醫療產業;台灣的科技業,也正隨著他們轉向。
在今年的廣達股東會上,總經理王震華首次對外表示,廣達將要進軍醫療電子設備與器材的市場。
摩拳擦掌殺向新藍海代工、網通、晶圓各有商機
電腦引領全球科技業二十五年,在矽谷創造英特爾、惠普與蘋果,在西雅圖誕生微軟,這些科技巨人主宰全球經濟脈動。而台灣,也因加入這條供應鏈在世界舉足輕重。
但PC成長減緩,巨人們開始轉向,他們瞄準的目標,都是醫療產業;台灣的科技業,也正隨著他們轉向。
在今年的廣達股東會上,總經理王震華首次對外表示,廣達將要進軍醫療電子設備與器材的市場。
根據了解,廣達本有意與鴻海合作,在廣達的上海松江廠,共同開發醫療電子設備;但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幾經思考後,決定從工研院醫材中心挖角,將辦公室設在舊廣達大樓對面,自己開發相關商品。
仁寶副總經理呂清雄雖認為,醫療電子設備是三年後才會開花結果的產業,近期仁寶還沒有切入的打算;但他也強調,目前偉創力(Flextronics)與捷普(Jabil)等EMS(電子代工服務)公司,都有生產相關的產品,「我們即使要切入,會以ODM模式為主。」
網通設備代工大廠明泰董事長李中旺也看好這塊市場,與當年的研究所同班同學、陽明大學醫工系教授楊順聰合作,共同開發遠端醫療照護系統。明泰負責的主要為傳輸盒,雖投入人力六、七位,一年花費幾百萬元,「我們比較低調,先鴨子划水,不會寄望馬上獲得回報。」明泰研發副處長林勁甫強調。
同樣,板卡大廠微星,也開發出一款可攜式心電圖紀錄分析器。這款強調長時間測量的電子設備,是微星研發四年的結晶,作為初探醫療電子設備的起步,「開發這款產品,軟體是關鍵,」微星創新前瞻研究中心經理陳珍慶強調,「這與設計主機板,完全不一樣,難度很高。」
醫療電子設備,對半導體產業也是新藍海。根據市調機構Databeans的報告,半導體應用於醫療電子設備市場,約占總體醫療設備市場三四%,產值估計為一七四○億美元。未來五年,估計將以一八%的年增率成長。
一九九九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州立大學教授劉文泰,率領著研究團隊開發出可讓盲人重見光明的IC晶片與電極系統;為了讓這項技術普及,去年一月,他回台與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餐敘。會中宣明智一口答應,每次製程都將提供四十個免費晶片;之後,台積電研究發展處處長薛福隆也表態支持,也每次製程提供四十個免費晶片。
而醫療電子設備多會用到無線傳輸,讓無線晶片設計廠商虎視眈眈,紅外線、ZigBee、藍牙、Wifi、WiMAX、甚至行動電話都是重要技術,這其中又以ZigBee為主。
仁寶副總經理呂清雄雖認為,醫療電子設備是三年後才會開花結果的產業,近期仁寶還沒有切入的打算;但他也強調,目前偉創力(Flextronics)與捷普(Jabil)等EMS(電子代工服務)公司,都有生產相關的產品,「我們即使要切入,會以ODM模式為主。」
網通設備代工大廠明泰董事長李中旺也看好這塊市場,與當年的研究所同班同學、陽明大學醫工系教授楊順聰合作,共同開發遠端醫療照護系統。明泰負責的主要為傳輸盒,雖投入人力六、七位,一年花費幾百萬元,「我們比較低調,先鴨子划水,不會寄望馬上獲得回報。」明泰研發副處長林勁甫強調。
同樣,板卡大廠微星,也開發出一款可攜式心電圖紀錄分析器。這款強調長時間測量的電子設備,是微星研發四年的結晶,作為初探醫療電子設備的起步,「開發這款產品,軟體是關鍵,」微星創新前瞻研究中心經理陳珍慶強調,「這與設計主機板,完全不一樣,難度很高。」
醫療電子設備,對半導體產業也是新藍海。根據市調機構Databeans的報告,半導體應用於醫療電子設備市場,約占總體醫療設備市場三四%,產值估計為一七四○億美元。未來五年,估計將以一八%的年增率成長。
一九九九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州立大學教授劉文泰,率領著研究團隊開發出可讓盲人重見光明的IC晶片與電極系統;為了讓這項技術普及,去年一月,他回台與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餐敘。會中宣明智一口答應,每次製程都將提供四十個免費晶片;之後,台積電研究發展處處長薛福隆也表態支持,也每次製程提供四十個免費晶片。
而醫療電子設備多會用到無線傳輸,讓無線晶片設計廠商虎視眈眈,紅外線、ZigBee、藍牙、Wifi、WiMAX、甚至行動電話都是重要技術,這其中又以ZigBee為主。
從微控制器(MCU)起家的盛群,除與五鼎生技合作外,也自行與Zigbee RF(射頻)晶片業者搭配,推出相關應用,試圖打進醫療電子設備。「大家看來都是很零星地在投入。」盛群業務行銷中心市場行銷處處長蔡榮宗表示。
缺乏共同語言電子業須更了解醫療
雖然,醫療電子設備如此火熱,但是,對於醫院來說,與電子業的溝通語言,實在差異甚大。對於電子業來說,目前,醫療電子設備的量不夠大,只能用「K」(千)來計算,「這種量,他們都看不上眼。」三豐醫療器材副總張榮明表示。
科技廠商只想賣斷產品,無法提供長期保證,衛生署也不願意認證,這讓醫院在採購時,必須三思,甚至卻步。「醫療與科技產業結合,雖然是對的方向,但還有一段路要走。」宏 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認為。
缺乏共同語言電子業須更了解醫療
雖然,醫療電子設備如此火熱,但是,對於醫院來說,與電子業的溝通語言,實在差異甚大。對於電子業來說,目前,醫療電子設備的量不夠大,只能用「K」(千)來計算,「這種量,他們都看不上眼。」三豐醫療器材副總張榮明表示。
科技廠商只想賣斷產品,無法提供長期保證,衛生署也不願意認證,這讓醫院在採購時,必須三思,甚至卻步。「醫療與科技產業結合,雖然是對的方向,但還有一段路要走。」宏 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