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能源因石油枯竭、全球暖化而日益迫切。因此,儘管現階段太陽能成本昂貴,德、日、美等國家仍不惜以獎勵補助方式推廣應用,過去五年,太陽能的需求每年都有兩位數的成長。
歐美市場崛起,台灣太陽能業者茂迪、益通及更多新進廠商如旺能、昱晶,也迅速在全球供應鏈搶占一席之地。據估計,替代能源在二○二○年前將可一舉超越石油,也就是說,太陽能產業的景氣才剛開始。
「油電混合(Hybrid)車一個月大概只須加一次油,如果再加裝太陽能天窗,未來汽車可能半年才須加一次油,到時候,民眾恐怕將不再需要加油站,因為,大家只要在汽車開進保養廠的時候順便加油就可以了!」益通光能總經理蔡進耀興奮地說。
不再需要加油站?聽起來似乎過於誇張,不過,太陽能的應用確實日益廣泛。目前,台灣民眾最常見的大多是馬路旁的太陽能路燈、交通號誌、旅遊用的太陽能背包,以及裝設太陽能板的商辦大樓,但在國外,太陽能則更普遍進入家庭生活之中。
過去五年來,太陽能的需求都以兩位數的幅度成長,關鍵在於太陽能具備解決高油價問題的功能,又可達到環保、節能的效果,相較於風力以及水力發電等其他替代能源,太陽能更有不受地形限制的優勢。因此,儘管太陽能的設備昂貴,日本與歐美先進國家政府採用租稅抵減及政策補貼的案例還是越來越多。
其中,德國政府用三倍於傳統電力的價格,購買太陽能系統所產生的電力,影響最深遠。西班牙、義大利及美國等先進國家都參考德國作法,制定法規獎勵民眾在自家樓頂裝設太陽能板。
以往太陽能景氣榮枯與油價波動關係非常緊密,不過,「現在太陽能景氣直接受油價高低影響的現象已經出現變化。」中美矽晶董事蔡文惠說。
美國實例 新商業模式創造三贏
舉例來說,以往僅有原料廠及設備商等上、下游供應鏈,得利於太陽能產業迅速崛起,現在,美國政府推出一項前所未有的商業模式,讓民眾幾乎不用花費一毛錢,就可以在自家樓頂裝設太陽能板,同時還能達到促進太陽能產業與就業機會的效果。
日前特地前往美國Sun Edison公司考察的蔡進耀說,美國聯邦政府目前對於裝設太陽能設備的補助約為三成,包括加州及夏威夷等地方政府還額外補助另外的費用,SunEdison則協助民眾以及公司行號安排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等金融機構貸款,還款來源則是這些設備未來發電之後賣回給電力公司的收入,至於SunEdison則從賣出的設備獲取利潤。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創造政府、民間以及業者三贏的新商業模式。這個模式,不僅僅打破了長久以來太陽能產業難以商業化的迷思,也讓「第二梯隊」的太陽能產業應運而生。
目前,除了美國民眾出租屋頂讓SunEdison的設備「曬」太陽以外,就連Wal-Mart(沃爾瑪)、Costco(好市多)、Target以及奇異(GE)等知名大型連鎖賣場與企業,也樂得與SunEdison合作,除了這些連鎖賣場裝設的太陽能屋頂對於形象有正面助益以外,更重要的是,這些新裝設的屋頂不但無須花費額外開支,還可以讓這些大企業省下一筆為數可觀的電費。
因此,去年美國的太陽能市場雖然不到全球的一成,不過,在政府及民間積極推展的情形下,「未來二到三年,美國勢必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市場。」蔡進耀與蔡文惠異口同聲地說。
值得注意的是,一九九五年時,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廠商是BP(英國石油),五年後,這頂桂冠被日本的夏普(Sharp)拿走,到了二○○五年,德國的Q-Cell已經躥升到全球第二位。
蔡進耀就指出,這個產業正在洗牌當中,二○一○年時,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廠商可能會變成美國的SunPower或SunEdison。
目前,日本家庭是全球使用太陽能比率最高的國家,德國以及美國則是後起之秀。至於台灣由於再生能源法案尚未通過,目前太陽能板多裝在公家機關、學校、博物館以及醫院等機構,類似台達電願意主動花錢在南科廠辦大樓屋頂加裝太陽能板(去年發電量達一萬二千度)的企業,則是少之又少。
台灣現況 國外需求引爆產業熱
至於一般住宅裝設太陽能設備的比率更低,主因在於一般住宅都過於擁擠,且台灣的透天厝屋頂是平的,不適合安裝,就算是安裝了太陽能板,剩下來的電力也不能賣回給台電。「如果光從經濟效益的觀點考量,民眾安裝太陽能板的意願恐怕很低。」茂迪總經理左元淮說。
儘管台灣內需市場未能對產業發展帶來助益,不過,由於太陽能產業技術與原料,和台灣科技業最擅長的半導體相當類似,在歐美市場快速崛起後,除了既有的業者茂迪、益通立即受惠之外,新進的廠商如旺能、昱晶也迅速複製茂迪的營運模式,在這個暴紅的產業卡位成功。
其中,昱晶成立迄今雖不到兩年,目前在興櫃的股價已經高掛二百元,緊跟在茂迪與益通之後。至於供應太陽能原料的綠能,目前在興櫃的股價更達二八○元,成為大同集團的金雞母。
眼看太陽能產業的商機迅速成長,投入這項產業的公司更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據估計,台灣投入太陽能電池產業的公司已經從外界熟知的茂迪與益通兩家,快速膨脹到現有的九家,顯然,這個產業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甚至只要有錢就可以購買機器設備,對方還負責把生產技術從頭到尾教到會。
至於既有的廠商擴增產能更是積極,其中,茂迪與益通今年產能估計都將成長一倍,預料茂迪的全球占有率將從第七名晉升到第五位,至於動作較快的昱晶更是大膽與美國原料供應商MEMC一舉簽下十年上千億元的採購合約。
大手筆的投入看起來似乎是商人愛拚才會贏的一貫手法,據估計,全球太陽能電池廠已經多達八十五家。問題是,由於下游擴張的速度實在太快,但上游矽土(全球約十家)以及長晶廠(全球約十八家)產能增加速度相對較慢的情形下,原料供不應求的問題越演越烈。其中,矽土每公斤從二○○三年的二十美元飆漲到目前的二百至三百美元,漲幅高達十倍。
受此衝擊,太陽能電池廠的毛利率逐步走低,也就是說,供應鏈已經演變成上肥下瘦的狀態。
景氣展望 替代能源十年超越石油
儘管如此,由於全世界對能源的需求與消耗量持續增加,石油占整體使用比重達四成以上,太陽能、風力等替代能源卻僅有二%(太陽能占一半以上),在環保以及石油等重點能源可能逐步枯竭的情形下,未來太陽能等替代能源的比重持續上揚的趨勢恐怕無法抵擋。
畢竟,全球氣候異常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美國紐奧良因卡翠娜颶風引發的水災,讓各國政府體認到暖化的問題不容忽視,因此,就連知名的石油公司殼牌(Shell)都認為,二○二○年以前,替代能源的比重將一舉超越石油,顯然,現在太陽能的蓬勃發展,只能算是剛開始而已。
雖然目前太陽能發電成本仍高於主要能源,不過,隨著技術持續改善,未來發電轉換效率將明顯提升,發電成本可望急遽下降,這樣的發展,對於太陽能產業前景將帶來可觀的助益。
難怪,美林證券亞太區科技分析師謝添佑樂觀指出,太陽能產業看來仍相當多頭,股價即使已經上漲一段時間,部分公司甚至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因為執行力不足而被淘汰。不過,整體來看太陽能產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這些領導大廠的獲利、股價及總市值應該都還有再創新高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