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薇玲,美國舊金山大學電腦科學研究所畢業,現任台灣惠普總經理,曾任康柏台灣分公司董事長、迪吉多電腦台灣分公司總經理、SunSoft大中國區總經理
編按:《今周刊》慶祝十周年慶,特別邀請台灣惠普總經理何薇玲參與「挑戰CEO——新時代的企業改造與購併」座談會,本刊節錄精采的內容,以饗讀者。
很多人問我,企業要如何面對購併或是再造時所遭遇的困難,其實,以我自身經歷過六次購併的經驗來看,購併並非特殊案例,反而將是未來企業整併的潮流。
過去我在矽谷工作,面對職場生涯第一次的購併情況時,曾有人跟我說:「放心,只要被購併一次後,未來就不會再發生了。」沒想到情況完全不如預期,幾乎我所待過的每家公司都被購併過,漸漸地,我也習慣此種情況。
其實,無論是公司也好,個人生活也罷,幾乎隨時隨地都面臨了購併情況,簡單來說,就連結婚都是一種購併行為,重點是合併後該如何繼續下去。
過去企業界的購併行為,都是同業合併同業,就拿惠普(HP)與康柏(Compaq)來說,雙方都是電腦相關產業,只是惠普強調電腦周邊硬體與儀器,而康柏的強項則為電腦,在雙方互蒙其利的情況下進行合併,能為公司帶來更大的助益,就好比惠普藉此合併案,終於重回到全球電腦的龍頭一樣。
而現在許多購併案越來越多是異業結合,像惠普最近開始合併軟體公司,甚至是網路安全服務類型的企業,把惠普的企業版圖擴張得更大,因為現在是大者恆大、西瓜偎大邊的時代,若沒有做這些合併動作,將來企業競爭力就會下滑。
會採取異業購併的策略在於,惠普要做到一家能讓消費者一次就能買到所有產品的公司,也就是所謂的一次到位,從企業用的電腦、印表機、伺服器,到家用的手提電腦、PDA(個人數位助理器)等,不僅是硬體方面,客戶服務更是我們最著重的,也因此,我們的目標是做科技業的百貨公司。
很多人認為,做客戶服務的利潤較高,當然,藉由客戶服務所獲得的利潤絕對要比販賣硬體產品要高上許多,但相對地,伴隨著服務而來的卻是高風險,因為只要做錯一件事情,很可能你前面所有得到的利潤都要吐出來,甚至還不夠賠,這也是服務之所以擁有較高獲利的原因。
但說穿了,服務的利潤是伴隨著硬體銷售而來,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惠普一直以來都是朝此方向在邁進,相較之下,IBM之前把手提電腦部門賣給中國聯想後,客戶有時候會要求一次購買軟硬體與服務產品,卻發生沒有硬體可賣,整體經營策略也產生斷線的情況。
當然,不是每個購併都很順利,很多時候反而需要靠著兩家公司的努力,才能夠獲得新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態調整。
我常認為,網路、手機、電腦、光纖、電子郵件等人類十大創新發明,其實都代表了社會不斷在尋找「聚合」這條路,企業購併也是聚合的一種,當然人員去留是公司合併後所要面對的難題。
以我來說,購併時會先訂定一段時間來決定員工配置,緊接著開始清點業務、產品與各項資料。在員工配置階段,一定也會面臨留下哪一位員工較為適當的抉擇,很多人以為,合併後的去職同事都是含恨離開,但其實不是,相對地,留下來的員工反而更加辛苦。
許多在合併後自願離職的同事,其實心中早有規畫,無論是自行創業,或是轉換跑道,趁此機會毫無留戀地離開,對他們來說反而是種解脫。我曾與許多同事聊到關於合併後離職的看法,沒想到卻常得到「我終於自由了」的回應。
反而是留下來的員工,因為要重新面對不同的公司文化與環境,需要花上一段時間進行再教育,這段時間從數個月甚至到數年不等,但如果沒有經歷過此段時間,兩間公司是不會結合在一起的。
惠普與康柏合併後,我常站在辦公室門口觀察員工情況,就拿吃飯這件事來說,原本惠普的員工很少會跟康柏的員工一起用餐,這就代表雙方其實還是有一點距離,沒有完全融合在一起。
我認為兩家公司合併最成功的一剎那,就是原本雙方的員工不會因為本位主義而造成對方傷害,反而是雙方在良性競爭下,激盪出最好的火花,讓公司能夠更加成長,這才是購併最大的意義。
當然,經歷過公司合併的同事都很清楚,一定會有一段時間的不確定性,不管是對公司還是對個人發展,也常常會影響到正常上班時的專心程度,這對公司來說是很嚴重的事情,尤其購併在科技業已成為常態,若公司無法迅速讓員工安定下來,對之後公司整體業績的推動,與市場占有率都會產生很大影響。
企業購併最講求速度,尤其是被時間追著走的科技業,鴻海郭台銘曾說過,電腦業是個快、變、準的行業,所以要做到Time to market、Time to volume與Time to money三個「T」,其實,速度是科技業能否成功的最關鍵因素之一。
在購併上沒有快速做出準確判斷,讓整個合併時程延宕,對兩家公司都沒有好處,也無法抓住市場脈動,更無法建立互信。其實科技業很像台灣的香蕉市場,若無法迅速的推出商品上市,或是存貨過多就會產生許多成本,下游的通路等不到貨就會轉向其他公司購買,因此科技產業必須持續發展新的東西,並且快速上市、迅速賣出。
過去十年,科技業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在於降低成本,以提高營收,但現今此種情況已改變,未來十年企業必須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創造更多的附加價值與創新,才能提供企業的競爭力。
另外,企業經驗與知識傳承,也是必須面對的課題,而研發更是最關鍵的因素,以惠普來說,每年都會提撥整體營收的四%,大約新台幣一千億元經費從事研發工作,在台灣也設立了研發中心,將許多技術授權給需要的廠商,我們非常期待知識傳承不是一代傳一代,而是可以做到跨代傳承的境界。
科技業必須要特別注意,不可因一時成功而怠忽研發的重要性,以英國電信公司與德國德意志電信為例,兩家公司都是3G行動服務的提供者,但近來英國電信公司的股價卻是德意志的兩倍,原因就在於德意志專注於3G行動技術的發展,而忽略了網路電話(VOIP)興起,而痛失先機。
若企業只專注於現屬殺手級應用的技術,而忽略未來科技演進,很可能就會被自己的殺手級應用給殺死,因此我們也一直把這當作訓勉,不因印表機的成功而自滿,而是把客戶需求、服務當作首要之急,不斷創新,方能應付未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