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循環股在任何市場,都是很刺激的題材。不漲則已,一漲一定以倍數計算。過去台灣股市更是循環股最佳的遊戲場,因為沒有一個地方向台灣一樣,把整合的產業垂直分割,對於循環的細部變化,反映程度比國際水準還高。
這二十年才興起的資訊產業也是一樣。當年藍色巨人IBM主導世界的時候,從積體電路設計、軟體開發到最終的銷售、售後服務也是一腳踢。日本的NEC或歐洲的西門子,在跨入這個領域的時候,也都是走相同模式。直到台灣的小生意人出現,有作機版的,有作外殼的,還有人負責盜版微軟的軟體給客戶使用,重新定義資訊產業的運作模式。
因為結構的先天差異,別人的循環看的是春夏秋冬四時運作,台灣連鋒面來襲五、六天的天氣變化,都當成一個完整的循環。
溫室效應有暖冬,宏觀調控有緩降
壓抑著台灣股市不漲的原因之一,在於大多數的研調機構,都不看好今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當然也看衰企業的獲利展望。過去兩年大漲的循環股,特別是原料概念股,在這個憂慮下受傷最重。
台股投資人有兩個不同的思維要注意,一是大循環裡有小波動,乙烯系列供給過剩,不代表丙烯也要跟著完蛋,身處產業上下游的公司對相同的景氣有不同的解釋,這是台灣獨特結構的循環股投資;另一個是,暖冬的冷,跟冰河時期的冷有所不同。
這波原料的漲,除了對美元內在價值貶值的回應之外,同時也對九零年代以來,經濟長期成長,但原料價格卻反向下跌的趨勢修正。也就是說,五年前的行情是離譜的低,今年再怎麼回檔整理,也不可能回到那個價位。
如果以去年鋼鐵行情波動為例,拉回三到五成、止跌回穩,尋求上下游都可以接受的價位,建立新的均衡。同樣的價格模式在dram上也出現。
一片十二吋晶圓的產出,面積增加與製程縮減,約為八吋的三倍。可是價格波動迴異於過去幾次循環的變化,並沒有因為供給的倍增形成價格的崩潰,似乎也是新均衡的誕生。
投資人要投資
即便今年的經濟成長不如去年,還是有產業從谷底翻身的。另一邊,在被視為從山頂要往下的產業中,可能處於由循環股轉變為定存股的過程,股價倫理也要重新調整。循環股的選股,還是投資人今年的重要課題。
投資人要投資
即便今年的經濟成長不如去年,還是有產業從谷底翻身的。另一邊,在被視為從山頂要往下的產業中,可能處於由循環股轉變為定存股的過程,股價倫理也要重新調整。循環股的選股,還是投資人今年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