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智田為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博士,目前為廣輝資深副總,曾任廣達資深副總及工研院電子所所長。
e-mail address:david.hsing@qdi.com.tw
畢業季的求職熱潮剛過,相信有不少社會新鮮人曾經對於該進入哪個產業打拚而苦惱,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兩兆(半導體與TFT-LCD)雙星(數位內容與生技)產業,正是這一代年輕人的機會,因為不管政府要發展兩兆或雙星產業,都需要富創意的年輕人加入,才能造就台灣繼PC 之後的另一次產業成長。
以面板產業為例,做面板也需要創意,而且在設計要求方面更是嚴苛,因為設計的驗證時間須歷時二至三周,在客戶要求差異化下,每家客戶的面板產品機械設計也不同,工程師每天埋首忙碌的設計工作,而且所用到的材料都非常昂貴,例如一片光罩的價格就可以買一台賓士S600,所以工程師所承受的壓力也很大。
談及創意人才與兩兆雙星產業之間的關係前,我先談談讓我印象深刻的旅遊經驗,去年,我暫時離開工作崗位,放了自己一次長假,順便到峇里島參加女兒好友的婚禮,趁著空檔,我在當地學潛水,見識到當地完全沒有遭受人為破壞的海底景觀,原來當地政府致力發展觀光業,為了讓人民不因捕魚養家而破壞海洋生態,政府給予人民適當補助,輔導人民發展觀光旅遊事業,多年來,海底美景吸引全球觀光客前來,觀光產業就像一台印鈔機,當地政府每天有收不完的落地簽證費用(一名觀光客二十五美元),這讓我了解,一個對的產業政策,影響力有多大。
台灣的科技產業發展基礎是由PC 與IC 等業者投入大筆資金所建立,我也肯定政府過去為推動高科技產業所做的一切,得以讓每個領域的從業人員在不同舞台上各展所長,但是我一想到業者每每為了備料、庫存、毛利率愈來愈低的事傷腦筋時,我覺得實在太辛苦了。
雖然兩兆或是雙星產業都需要創意,只是發揮在不同地方而已,但是在政府推動的二兆雙星產業裡,二兆已經有了足夠的動能,也達到一定的規模,而雙星方面,生技發展尚有許多變數,數位內容卻是台灣很有機會,卻被忽視的產業,台灣人既然能夠在PC 產業闖出一番成績,證明台灣人的腦袋還是很不錯的!我們在數位內容的發展空間應該不小。
我一輩子都在科技產業裡工作,但是我在IC 領域研究數十年,從事的都是上游硬體相關的研究工作,從來沒有接觸過應用軟體領域,兩年前,我看到我兒子在玩三D(三度空間)賽車遊戲,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三D動畫,三D遊戲居然可以把開車的動感做得這麼快速逼真,不管是撞車或翻車的感覺,就像電影中的一樣,這種玩Game 的經驗真的很棒,我才發現,我們研發的產品經過這麼多運算與升級之後,原來被應用在這些領域,而這些就是數位內容。
後來,我對數位內容有進一步認識是在二○○一年底,我代表廣達參加東京的資訊展,主辦單位規畫的Taiwan Day 裡,邀請多家台灣資訊廠商到場演講,太極影音科技董事長黃寶雲也是受邀的演講者,但是其他演講者談的都是硬體,黃寶雲講的卻是軟體,而且一直舉好萊塢電影特效做例子,但是我這個學理工的人卻對她講的內容很有興趣。
隔年,黃寶雲受邀到工研院演講,我們才又碰面,她也邀請我到太極參觀,去年,我離開廣達,她就找我去太極幫忙,我有機會遇到一群研發三D動畫的年輕人,這群年輕人很可愛,和這些兒子輩的年輕人聊天很有趣,我一點都不覺得有代溝,太極的研發團隊裡,很多是台清交的資訊系畢業生,這點和我們那一代的背景一樣,不同的是,這一代的年輕人卻選擇進入多媒體應用領域去發揮創意。
雖然我們的制式教育容易教出一板一眼的學生,但中國人生來就有點叛逆性格,所以也有點創意天分,例如跳槽就是一種創意,跳槽代表一個人不安於現狀,並且勇於改變現狀,此外,台灣產業的經營彈性也源自創意,所以即使教育系統僵化,卻不會改掉一個人的個性,年輕人的可塑性很強,如果我們給予年輕人一個更好的環境,他們的創意就會被釋放出來,爆發力不容忽視。
曾有國內有產業大老說,國內人才創意不足,我並不贊同這項說法,有的創意是可以申請專利權,有的創意卻是在日常生活點滴中發生的,當年,我們在工研院電子所負責籌建八吋晶圓廠,負責規畫的研發工程師都是年輕人,外界都笑我們沒有經驗怎麼可能蓋出八吋廠,但是這群年輕人因為有清楚的目標,加上不服輸,願意學,終於找到迅速學習know-how 的方法,我們透過設備供應商競標的機制,讓這群工程師在招標過程中與供應商互動,不斷地問問題,無形中教會這群年輕人,從設備採購中學到許多有關的技術,才讓整個計畫如期完成。
類似這樣的小故事是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能夠後來居上,執全球半導體業之牛耳的原因,台灣科技業贏在運作管理的彈性與素質齊一的工程師,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以碩博士畢業的工程師去做國外專科畢業的工程師做的事,這群碩博士生自己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他們會去思考做事的方法,再加上創意,所發揮出來的效益與產值絕對有差。現在數位內容產業也可以順著這個基調去發展,好萊塢有很多三D動畫與電影特效都是出自台灣人之手。
有人質疑,國內的數位內容產業發展至今都還沒有一個明確的model(運作模式),數位內容的產品是軟體、不是硬體,它是看不見、有點抽象的產業,我們不能拿它和兩兆產業相提並論,當年聯電成立,集資過程中遇到多少困難,聯電來工研院求才,很多人都不敢去,結果很多人後來都很後悔,聯電成立之際,就有model 嗎?所謂的model 是成功之後才能看到的,成功之前,當然沒有model,大家都只看到方向,發展數位內容,惟有慢慢去做,愈來愈多創意人才加入,model 才會逐漸成型,才會愈來愈清楚。
宏碁董事長施振榮曾說過,經營一家企業若是靠政府保證完蛋。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太極靠著自己的力量在三D動畫領域默默耕耘十四年,一家中小型企業在政府提供的資源有限下要生存這麼久,實在不簡單,在數位內容產業裡,類似太極的企業不少,政府若能夠在民間業者已經建立的基礎上擬定產業發展策略,打造一個好環境,鼓勵年輕人投入,台灣的數位內容產業就能早日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