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日本的sony、松下、豐田、日產等大企業從今年四月起也都紛紛採取所謂的「成果主義」新制度,也就是根據職務以及業績給薪,儼然成為熱潮,不過也有些已經先驅採用成果主義的企業如富士通等反而相繼撤回,究竟東方社會的日本是否適合引進這種成果主義,至今還是問題多多,形成另一個無條理世界,像是有的公司裡上司喜歡的某型美女社員即使不做事,也永遠評分最高,連公司層峰也自嘲說:「的確有不公平之感呢!」
已經採用成果主義的企業實態堪憐,因為許多公司除了一般的薪資之外,還有不公開的臨時獎金,能拿到的人都是評價特高的部分的人而已,金額為三十至兩百萬日圓左右,但是實際上這筆獎金都不是按成果給的,像是經理中意的一位很像藤原紀香的女同事,便每次可以拿到一百萬日圓,雖然大家都知道,但是敢怒不敢言,所以士氣相當低落。
有的企業雖然設定了個人目標,將成果數值化,用計算公式算出點數來,可是一旦計算出來,認為跟去年相比不妥當,便又上下其手,結果還是靠上面的人的平衡感覺來修正,數值結果毫無意義。
在成果主義引進之前,公司裡都有自動幫別的同事或是看大局需要而出動的文化,但現在大家自顧不暇,沒有人要當傻瓜了。
最荒謬的是,對於員工而言,考績是最重要的,但是成果主義的評分太瑣碎,所以經理交給課長、主任等來評分,下層也費很多時間打考績,弄到沒時間才往上送,結果有的經理只是照章簽字,所以發生有的同事去拍經理馬屁拍了一年,也沒有發生效果,而事實上小主管又都太忙了,所以無法認真、精確評分。
一般實施過的企業都認為那些考績評分表有太多不公平、可笑的項目,為了要填這些項目,不知浪費多少的員工的努力成本,士氣都更低落。此外企業很明顯只是在減薪,結果年資與薪水無關,而與職階、業績有關,許多年輕人發現有的工作在性質上根本無法表現,做很多年也還永遠停留在最低的職階上,所以如果結婚的話,完全無法養家,因此而流失人才的企業也不少,所以先驅實施的企業都開始想走回頭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