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有關股王聯發科技的新聞特別多,《今周刊》特別專訪聯發科技董事長蔡明介,請他談談對今年以來 IC 設計業的各種殺價及挖角等趨勢的看法,同時,對於未來產業競爭的態勢,以及員工分紅配股的制度,他也都發表了看法。以下是此次專訪紀要:
蔡明介答(以下簡稱答):IC 設計業會出現殺價, 最主要是個人電腦( PC )成長已出現瓶頸,沒有新的應用出現,過去幾年產能又增加很快,許多公司為了保持成長,不僅擴充新產品線,更以殺價來搶奪市場。
以前的高成長,讓大家以為只要把曲線外插,就可以畫出未來的成長線,但沒想到這條線最後竟會彎下來,今年本來大家預期半導體業至少成長五%到一○%,但現在有部分分析師說只有零到五%的成長空間,這當然造成很大的壓力。
產業若不成長──無法避免要殺價及重整
除了殺價,分割及合併的事情這兩年確實也不少,因為一旦產業不成長,過多的產能就必須做重整,不僅很多公司把內部單位切割出來,還有一些美國 IC 設計公司也把公司重整成台灣的公司,至於合併的案子像上元與耘碩、大智與凱訊等,也都是為了提升競爭力而做的。
相對來看,近來美國 IC 設計業合併或分割的反而比較少,最主要是在過去股市高峰時,已經有不少公司被購併,分割的案子也做了不少,現在美國除非是技術很前端的公司,否則創投根本不敢投資,因為很多東西台灣都能做了。
除了殺價及合併案比較多以外,我倒不覺得今年 IC 設計業的挖角或訴訟有特別多,那是媒體過度渲染造成的印象。
問:可是我們聽到很多有關挖角或訴訟的報導,為什麼說今年沒有特別多?
答:我覺得是媒體過度渲染的結果,事實上,過去幾個月,媒體把重心放在我們與威盛的競爭上,又說我們用重金去挖角,還說我們破壞產業生態,但這些報導很多與事實不符,對聯發科技相當不公平。
媒體過度渲染──對聯發的報導並不公平
其實,人員流動在資訊產業中相當普遍,但媒體刻意要說成是「挖角」,就讓大家感覺真的有很多挖角,而且還把目標指向聯發科技,可是,像鴻海常常都在大批挖角,但媒體從未由負面或批判的角度報導,就專挑聯發科技下手,還惡意說我們破壞產業生態,是不是鴻海比較強硬,沒人敢得罪,而聯發科技比較好欺負,就專門報導聯發?這樣對待一家公司,讓我們覺得很不公平。
問:與威盛及客戶的訴訟,媒體報導也很多,你們稱威盛為「猴子」,或是去告明基這些客戶,很多人都覺得這種行為過火了一點。
答:我們當時是以「大金剛法則」來比喻產業生態,並以營業額大小排列出三個等級( Leader、Second Tier、Third Tier ), 當時列在第三級的公司不只威盛,還有其他很多公司,可是媒體報導就把它簡化成只是聯發科與威盛兩者間的競爭,並說我們稱威盛為猴子,把競爭對手「動物化」,這種角度已偏離事實,完全不是我們的本意,由此也可看出二手傳播曲解事件的力量。
至於告客戶的事,是因為我們發現了幾件很不尋常的事實,包括那些光碟機上的IC 沒有打上品牌( logo ),而且在台灣買不到, 只有在大陸、香港及新加坡才買得到,我們找專家鑑定後,也發現有高度雷同,因此為了蒐證的必要,才不得不透過司法程序來查證。媒體完全不討論事件的正當性,卻一面倒向競爭關係的觀點,這是我們覺得很不解的地方。
上市前後態度都一樣──為何媒體評論差那麼多?
問:如果報導有誤,為什麼公司不出來澄清?
答:聯發科上市後,引起市場注意,許多媒體都想來採訪,可是我沒有太多時間,無法滿足所有媒體。但這樣卻被認為是高傲,而一路打壓,上市前我也不太接受採訪,人家都說我很低調,但其實我們態度一直都沒變,怎麼外界的評論差這麼多?
現在訴訟進入司法程序,我覺得已不需要講太多,我只有一個想法,就是競爭沒有什麼「良性」或「非良性」,只有合不合法,聯發科要捍衛合法的專利權及著作權。
問:今年以來很多公司把一些產品部門切割為獨立公司,你覺得這種情況和一九九五年聯電把產品部門獨立出來的情況,有沒有什麼不同?
答:聯電當年為了轉型為晶圓專工,把設計部門獨立出來,讓聯電的定位更清楚,這在當年是很前瞻的做法,五、六年來,聯電晶圓專工的成功,也帶動許多設計公司的成長,當然也包括聯電切割出來的公司。
國外衍生公司遵循清楚的遊戲規則
現在很多設計公司也有獨立的案子,但環境的競爭變得更激烈,很多公司在做獨立或重整時,大多是為了提升競爭力,合併案則是為了減少競爭,提升經濟規模,這些合併或獨立的案子,痛苦指數已經明顯增加,最主要還是因為大環境使然。
問:有些人認為,這種將原來部門獨立成為公司的事件,有時候會造成一些原股東權益的受損,尤其有些都是上市公司,分割出去後,母公司只擁有一部分股權,但大股東個人卻持股很多。
答:一般來說,這種分割出來的公司,母公司會擁有一部分股權,另外員工、合作夥伴及經銷商也持有一部分,照理說,只要把整個計畫說清楚,決策透明一點,應該不會有問題。
國外對這種衍生公司有很清楚的遊戲規則,例如像 Qualcomm、科勝訊(Connexant )的分割案,或是像朗訊( Lucent )把傑爾( Agere )分割出去,都會遵循一定程序。像傑爾就是一個好例子,因為從朗訊切割出來時,傑爾就已規畫股票上市,因此他們把兩成的股權拿出來承銷上市,另外的八成就分給原來母公司的股東,這種做法還不錯,值得我們學習。
資金雄厚的公司──才能繼續投資研發及人才
問:產業重組的現象已很明顯,很多公司對不景氣的感受很深刻,聯發科技怎麼因應這種變局?
答:聯發科技累積的現金不少,因此除了現有光儲存產品外,還可以大力投資無線通訊,把更多的人才及資源納入公司內。
相對來看,有些公司在景氣不佳時,只能把公司切割出去,像美國很多公司必須把一些部門獨立或上市,在這種過渡的過程中,工程師比較容易散掉。公司遇到大動盪,往往人才及資源都會受到衝擊,這種影響對競爭力會很不利。
聯發科在通訊產業中連猴子都不是
公司有沒有足夠的現金,已是不景氣中很重要的武器,這種現象在英特爾及德州儀器看得很清楚,德儀第二季比第一季成長,在無線通訊的研發上繼續投入,公司的展望就好很多;英特爾雖然第二季業績差了一點,但財力雄厚,研發沒有減緩,也可以把好的人才納進來,景氣上來後就會有機會。
問:你們在無線通訊的產品開發上,目前進度如何?外界都很關心,因為這是投資人判斷聯發能否進一步成長的關鍵。
答:我已經說過,我們在無線通訊的投資上,目前還沒有太多成果可以談,再以龍捲風暴的分類法,我們在通訊產業中「連猴子都還不是」,沒什麼好講的,等有一些進展後再說。
問:美國很多 IC 設計公司用購併的方式擴充影響力,現在聯發科技很有錢,會不會進行購併?
答:過去幾年股價高時,購併要付出較高的代價,現在雖然股價低了,但是購併後仍然要維持開銷,養一個美國工程師的費用,就可以雇三名台灣工程師。
購併不是最好的方式──IC設計業將是低度成長
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美國擁有先進產品的公司,往往一百個人中,比較優秀的只有二、三十位,其他的在台灣的工程師都能做;如果找來的是太先進的技術,那又表示市場可能很小,如果是跟隨者( me too )的產品,那就更不用提了。因此,我認為購併不見得是最好的方式。
問:如果 IC 設計業的競爭持續那麼激烈,你認為未來廠商最重要的因應策略是什麼?
答:我們常用 IC 設計來形容這個行業,但其實現在的 IC 設計業,設計比重已經很低, 做軟體的人往往都超過硬體的人,所以如果用系統整合晶片( SoC )來形容會比較貼切。
未來三至五年內,IC 設計業會產生革命性的變化,除了提供產品外,軟體解決方案及服務會更重要。尤其是「落花時節」來臨,二○○○年全球半導體產值是二千億美元,但這兩年大幅衰退,現在大部分人預估二○○五年會有二一五○億美元的規模,意即五年內的複合成長率是每年一%,這種低度成長的環境,更需要有解決方案及服務,才能比別人突出。
下半年能見度不高──只能謹慎而為
問:你對第三季及第四季景氣的看法如何?
答:照理來說,下半年景氣通常會比上半年好,但六月底時,我就說過今年旺季可能不旺。目前我們七、八月業績是有觸底反彈的跡象,但是未來能見度仍然不高,我們只能謹慎而為。
問:最近大家對台灣員工分紅配股的制度有很多批評,聯發科技的員工又是配到金額最多的公司,這一點,你怎麼看待?
答:最近美國在討論將股票選擇權列為費用,並且得到投資大師巴菲特的支持,因此他旗下的華盛頓郵報及可口可樂,都採取支持的做法。
但是台灣的員工分紅配股與美國的股票選擇權在很多方面都不同,我很肯定員工配股對台灣科技業的貢獻,因為早年若沒有這種制度,不可能吸引那麼多人才進入本土資訊及半導體產業。
如果我們觀察二次大戰後,亞洲國家中能夠從非工業國一躍而為工業國,並且將生產製造提升到以研發為主軸的產業形態,事實上只有南韓及台灣兩個國家,而台灣的成功,五年免稅及員工分紅制度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要講創新,員工分紅其實也是一種社會創新,與晶圓代工的創新沒有兩樣。
員工分紅是機關槍──我們不可能第一個繳械
但是我們也了解,現在大家對這件事有很多的討論,如果政府要修改制度,我們也願意配合,但是我要強調,員工分紅已經是人事管理上一個很強大的工具,就好像大家手裡的機關槍,如果哪一天有人先自動繳械,當然很快就會被別人射殺,聯發科不可能當第一個繳械的人。
問:可是很多人還是不以為然,員工分紅的金額怎麼可以超越公司的盈餘?
答:這件事不能這樣看,因為股價是變動的,當初聯發科股價高時,大家就計算每個人配股金額有二、三千萬元,但我們認為以絕對金額來看並不合理,因為股價本來就有高有低,而且聯發科以三、四百人的規模,做到一、二千人公司所做的營業額,如果以這種角度看,那做得愈好的公司,反而要被懲罰,這樣合理嗎?
我認為應該看的是股東權益被稀釋多少。聯發科今年股東被稀釋的比率是三.九%,事實上比許多國內外 IC 設計公司都低,很多公司股東的稀釋比率都在四%以上。
不過,我們公司內部也有很多降低員工配股負面效益的做法,例如降低股票股利的比重,或是將配股分兩、三年給員工,未來也會考慮再降低分紅配股的比率,希望讓員工及股東都能感到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