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晶圓代工業的高獲利與高成長, DRAM 產業卻一直是個暴起暴落、風險愈來愈大的行業。尤其是觀察過去二十年來的 DRAM 產業史,很多公司經歷大賺大賠,但把多年的盈餘與虧損加總起來,卻幾乎沒有公司賺過錢,對於當初懷抱理想投入 DRAM 產業的許多台灣菁英來說,這實在是一個很難堪的打擊。
喬瑟夫的震撼橫掃華爾街資本市場,也再度燃起投資人對半導體股的熱度,不過,相對於整個產業所受到的青睞,以及外資對台積電及聯電等晶圓代工股的加碼及重視,台灣的 DRAM 股風采似乎相對失色。主要因素除了台積電及聯電已具有全球接單的產業指標意義, 所以格外受到外資重視之外,DRAM 產業日漸困難的處境,可能才是市場不再鍾情於 DRAM 股的主要原因。
DRAM 產業的困境,最主要就是愈來愈「傳統產業化」。 由於產業成長速度趨緩,新的應用市場尚未出現,但是技術進步又快,產量大幅增加,因此 DRAM 已不再是由成長面驅動的產業,利潤當然不高。而且,研發及廠房投資金額愈來愈大,進入障礙很高,但是要維持競爭力,又必須不斷投入,產業經營變得更加困難。
「產業稻米」愈來愈像稻米
被日本人視為「產業稻米」的 DRAM, 現在真的愈來愈像稻米,或是像汽車、石油等大宗物資一般,利潤不高,風光已經不再。 如果比較 DRAM 與 TFT LCD 產業的話,後者也是一個十幾年來沒有什麼獲利的行業,產業特性有些類似,但是TFT LCD 的應用還在大幅成長,新的應用也在增加, 例如筆記型電腦及 LCD 顯示器的需求還在成長, 這也是為何近來 DRAM 與 LCD 價格都在低檔徘徊,但是LCD 的需求卻還明顯成長,但是 DRAM 的需求卻無太大起色的原因。
仔細觀察國內 DRAM 廠商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雖然台灣有幾家 DRAM 廠商可以安然度過這一波的產業淘汰賽,但是以目前的成果來看,依然只能算是「勉強及格」。如果拿最實際的獲利來看,從最早成立的德碁,到力晶、世界先進,以及較晚成立的南亞科技等四家專業 DRAM 廠商,從公司一開始到現在,歷年來結算起來都是虧損的。換句話說,這些公司沒有替股東賺過錢。
由宏碁與德州儀器合資成立的德碁半導體,由於剛好遇到民國八十二年至八十四年的半導體黃金時期,因此前幾年都有大幅獲利,但是在德儀逐漸淡出 DRAM 產業後,以授權技術為主的德碁製造實力大幅落後,因此後面的幾年,每年都出現五十億元以上的大幅虧損,連續三年列在「虧損五十億元俱樂部」的榜首,施振榮只能忍痛退出 DRAM 產業,並且將公司賣給台積電。
南亞科技沒嘗過甜頭
成立時間較晚的世界先進及力晶,沒有德碁遇到景氣攀升的運氣,從成立以來也大多是虧損,其中世界先進又因為有先前在工研院次微米計畫的發展歷史,因此還能夠在景氣好時有些獲利,但若結算至今,兩家公司也都是虧損大於獲利。尤其是一向以發展自主技術為主的世界先進,去年初退出 DRAM 產業,對國內發展DRAM 產業的業界人士,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至於南亞科技至今都還在努力打基礎的階段,而且是少數從來沒有享受「翻身大賺」的公司,累計虧損的金額七十二億元,也是眾多公司中虧損最大的一家。至於最晚成立的茂德科技,由於授權來源 Infineon 技術較為先進,加上茂矽的經驗及人才等資源挹注,是少數可以獲利的 DRAM 廠商。
另外, 產品面較廣的華邦電子,如果單獨把 DRAM 事業切出來計算的話, DRAM事業的加總獲利應該也是差強人意。至於發展 DRAM 時間較長的茂矽,過去十幾年加總下來獲利相當可觀,不過,茂矽的產品及業務發展較為特殊,早期是茂矽與華智兩家公司合併,後來成為以利基型 DRAM 為主的 IC 設計公司,後來又轉型為擁有設計及製造的 IDM (整合元件製造)廠, 業務模式與架構較為複雜,因此較難論斷。
雖然企業的經營不能只看獲利,但是獲利與否其實是產業競爭力及附加價值的終極表現,不能賺錢的事業,除了道德上可以容許的慈善事業外,對企業經營者來說都是「罪大惡極」,台灣 DRAM 產業已經浮沉了許多年,退出的公司也不少,但是最終的前途在哪裡,尤其是愈來愈傳統產業化的挑戰,到底要如何才能解套,恐怕很多人都答不出來。
跳脫技術授權限制才有明天
不過,從許多大型公司的發展經驗來看,茂矽持續有賺錢的都是利基型的產品,這一點,似乎也點出了台灣發展 DRAM 產業的機會,標準型的 DRAM 產品不是台灣的優勢,能夠持續設計及開發出具有特殊利基的產品,可能才是台灣 DRAM 產業該走的路,例如晶豪、鈺創等設計公司,技術實力不錯、身手靈活又能彈性應變的特色,說不定才是最適合台灣 DRAM 產業發展的方向。
事實上, 世界先進退出 DRAM 行業, 早在 IBM、 東芝及西門子連手開發 64 MDRAM 時, 主事者就已意識到未來標準型 DRAM 不是台灣人玩得起的遊戲,因為即使是 IBM 這種大角色,都要找日本及德國人一起開發新世代 DRAM , 後生晚輩如台灣,又何德何能在全球 DRAM 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這種疑慮,對目前所有台灣 DRAM 廠商來說,都是一個很難逃避的宿命與挑戰。
雖然 DRAM 產業的挑戰愈來愈大,但是也不是全然沒有希望,首先當然是必須要有新的大量應用市場出現,才有機會讓產業重新活過來,另外,產業整合及淘汰不斷發生,競爭者愈來愈少,強者恆強的效應會出現,能夠撐到最後當然會是最大的贏家,至於對國內廠商來說,必須要超脫目前技術授權的限制,將實力提升到與大廠進行技術合作,而非處處仰賴大廠,如此才有機會走出自己的路。
不過,有趣的是,台灣 DRAM 產業雖然十幾年來沒有賺過什麼錢,但是,股價漲跌卻是一樣「生猛有力」, 而且,DRAM 股價的變動幅度大,最低可以跌到十幾元,最高也可漲到上百元,比任何電子產業要大,對於習慣在股市操作獲利的人來說,DRAM 確實是投機者的最愛。 對於 DRAM 產業經營者來說,當然更需要掌握股價高低的時點,在股價好的時候趕緊進行籌資,否則對於一個前景不清楚,但又需要不斷投資的行業來說,如果無法在市場上募到足夠資金的話,恐怕只有退出一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