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茂雄領軍的東元電機,六月二十三日申報轉讓聯電股票三萬張,這是今年以來台灣上市公司罕見的大額轉讓案,再加上東元是聯電公司在民國六十九年成立以來的原始大股東,其他股東陸續轉讓持股,東元持有聯電卻很少大額轉讓,以致東元持有聯電在將近二十年的股子生股孫。
出售聯電股票成為今年東元轉型重要助力
民國六十九年聯電創立的時候,東元與經濟部、華泰、華新、聲寶等企業共同參與聯電創立,成為聯電的創始股東,東元持股約七.三%,交銀持股九.八%,華泰持股七.四五%,聯電的董監持股達五一.○七%,當時陳茂榜、杜俊元、張火山等都是聯電董事。二十年下來,聯電的大股東只剩下東元與交銀,大多創始股東已因持股拋售而解任,聯電的董監持股只剩一一.一七%,而東元持有聯電僅剩一.八七%,交銀持股也降至三.二一%。不過,儘管持股比率已降低不少,但是東元長抱聯電二十年卻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東元持有聯電二○萬張,市值達一七○億元,而東元的帳列成本卻僅有一.四億元,換句話說,聯電長期的增資配股使東元持有聯電成本降至○.七元,東元持有聯電二十年得到的獲利,比起東元過去二十年來靠本業經營重電馬達、家電產品所賺的還多,而東元死抱聯電也創造了空前可觀的收穫,這印證了股市的第一個定律——長期投資成長股,投資報酬率相當驚人。
另一個思考的角度是東元投資聯電二十年,現在為什麼開始考慮賣聯電股票?這又涉及上市公司經營轉投資事業整體的策略。東元一直以來都是幾個創業家族共同監管的體制,東元董事長黃茂雄在八十六年尋求董事長連任時,曾遭逢副董事長黃博治的強力挑戰,後來驚動李登輝總統出面調停,黃茂雄雖然驚險過關,卻無完全左右東元決策的能力,一直到八十九年董監改選後,東元總算出現大一統局面,黃茂雄終於可以一展長才思考東元的未來。
這個時候積極處理聯電股票,可能涉及東元未來更長遠的投資規畫。一方面是聯電在五合一之後,今年期末股本已高達一○九三.七八億元,是台灣僅有的兩家千億元級的大企業。儘管晶圓代工景氣依舊熱絡,但是成長力道可能減緩,聯電能否維持過去二十年的黃金成長期,值得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東元改採將每年聯電增資配股所配發的增資股先行出售,實現業外獲利,這是既穩健又積極管理轉投資事業的做法。
另一方面,有鑑於東元在重電與家電產業面臨的瓶頸,東元極力轉型到通訊產業,今年黃茂雄有完整的經營轉投資事業藍圖。東元出售聯電持股約可獲利二五億元,另外東元準備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募集五○億元資金。而今年取得的資金有以下幾個用途:一是東信今年將再增資四○億元,東元以目前持股七成,必須再投入二十八億元。其次是以仁寶與統一為主體的統寶光電,總投資額二○○億元,東元準備投資三○億元,統寶生產低溫多晶矽,未來前景看好。三是東元主導的超電容,目前團隊正在籌組,各方寄予厚望。四是即將開放的電信 3G 業務。黃茂雄主導下,東元積極進軍通訊、軟體、電子商務及光電零組件領域。
施振榮將獲利希望寄託在轉投資事業上
深究東元的轉投資事業內涵,東元的老牌核心子公司包括持有三九.九八%的安電機,二九.○二%的聯昌電子,三一.一四%的東培工業,三六.九八%的東訊,三八.三一%的東元資訊。經營多角化後的東元開始以通訊產業為重鎮,一是東訊在無線通訊上著力,東訊又有康全電訊與冠德光電,二是東信在無線通訊上著力,東信取得中區執照,黃茂雄希望東信朝與其他業者合併的方向走,今年東信將其他股東持股逐漸回收,如今持股達七成,東元已有完全主導權。在通訊領域除了東訊與東信外,東元留有台灣易利信一○%股權,和信電訊二.二七%及東元訊通七二.四一%股權。三是固網的投資,東元壓中台灣固網與東森固網。另外在電子商務及軟體方面,東元有九五.九三%的東捷,今年又以每股九○元購入三千張華彩軟體股權。另外由殷琪主導的台灣高鐵,東元也斥資二○億元,占有一○%股權。
東元是在民國四十五年創立的老牌公司,歷代經營者從偕林波士、林長城到黃茂雄,四十幾年的經營歷程,由於年年都維持二元以上獲利,成為台灣績效卓著的績優股,民國六十九年聯電創立那一年東元股本是七.五億元,如今聯電股本已膨脹到一○九三億元,而東元也到達一七四.五億元,聯電的高成長是伴隨晶圓代工的國際競爭力,可是對於以家電、重電產品達七成的東元來說,如何轉型就變得格外重要。
回顧過去四十年來的家電產業,七○年代家電廠靠著日本技術輸出,仍得以維持小康格局,可是九○年代,家電產品毛利日趨微薄,轉型太慢,或轉型績效不佳的家電廠,例如歌林與聲寶,本業幾乎呈虧損狀態,大同則因有中華映管,才得以維持榮面,而東元則是目前家電與重電產品業者中股價最高的公司,最大的關鍵在轉投資的耕耘得到市場正面的評價。東元除了有聯電外,在通訊、電子商務、軟體等產業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當前股價能「坐三望四」,遙遙領先聲寶、歌林、大同,轉投資事業播種有成,應是關鍵主因。
最近宏電股價因為毛利率不高,今年首季營收高達二八八.三九億元,但營業利益卻只有六.五億元,引來外資殺盤,今年來外資持有宏電一度高達四十三萬張,如今已急降到二八.八萬張,外資大殺宏電引來宏電董事長施振榮的不悅,並揚言:一定要讓外資後悔。當記者問及宏電的籌碼在哪裡?施董事長也僅能答稱今年宏電靠轉投資事業實現獲利可達一二○億元,宏電很清楚了解宏碁以個人電腦為主的本業已難保持高獲利,不過宏碁持有二九.五四%,總張數達三.一五億股的明碁、二六.九九%的國碁電子、四六.二八%的第三波、三二.○七%的宏科及四一.三五%的揚智股權,單是這四家上市上櫃公司的潛在價值就超過五百億元,更何況宏碁集團今年還有持股四七.○六%,目前在未上市股價超過二○○元的建碁及以明碁為主力的達碁準備在今年上市上櫃,而宏碁持股逾二五%的德碁七月一日與台積電合併後,宏碁將持有一億多股的台積電,對今年實現獲利有很大幫助,另外宏碁還持有八三四二○張台灣大哥大,這些題材是宏電今後最大的後盾,在本業獲利漸趨微薄之際,宏碁只得把希望寄託在轉投資事業的挹注上面。
焦廷標具有一流的謀略與眼光
可是如果只比轉投資事業而不比本業,那麼未來傳統產業股價被低估的很可能到處都是,以宏電全部轉投資事業都拿出來論斤秤兩來評價,宏電轉投資事業潛在的價值可能約千億元左右,如果對照宏電三一○億元股本,每股折算約三十幾元的價值,可是用這個角度來看華新,華新已揚言未來三年每年獲利都可達到百億元以上,EPS 可達三元,儘管華新不斷重申這個承諾,但市場卻反應冷淡,當宏碁從百元附近回檔,股價仍能力守六○元,可是華新卻不易越過三○元,如今股價更是只有二四元。
拿華新的轉投資內涵來看,華新的第一大王牌是華邦,華新持有華邦二二.二%,除權後總股數達七.五九億股,以六月二十六日收盤價九六元計,市值已達七二八億元,換句話說,華新只要拿出華邦即勝過宏碁持有明碁、揚智、宏科與第三波四家公司的總和。另一方面,華新持有四三.八九%華新科技的股權,以目前華科仍有一六○元以上身價,市值也達八五億元,再加上還有台灣大哥大超過五萬張,世界先進五八八二七張及四.四五億股的瀚宇彩晶,單是這幾家重量級轉投資子公司,潛在的市值已超過千億元,宏碁的股本與華新在伯仲之間,但華新股價卻只有宏電的三八.七%。
老一代企業家當中,焦廷標是最具有謀略與眼光的一位,華新從電線電纜起家,如今本業已逐漸移轉到中國大陸,台灣的華新則逐漸布局成為控股公司,老牌的華新以半導體(華邦)、LCD (瀚宇彩晶)及被動元件(華新科技)為策略性的核心事業, 次集團還有 IC 封裝的華彩先進與 PCB 的瀚宇博德,而世界先進、台灣大哥大則隨時可以挹注獲利。當年華新創建華邦之際,太電集團也以台灣茂矽為根據地,可是孫道存一路調節茂矽持股,如今太電持有茂矽僅剩二二二四張,茂矽不再是太電的關係企業,有趣的是,太電的財務副總胡洪九另立門戶,成為市值超過三千五百億元的茂矽、茂德集團掌門人。華新創建華邦,如今仍擁有華邦,可是太電支持茂矽,如今茂矽反卻他飛,美好果實太電只吃了一小塊,未來孫道存心血將寄望台灣大哥大與台灣固網。
目前太電名目上控有台灣大哥大八.九%股權,可是太電旗下卻有各種名目的投資公司高達十幾家,包括寶澄、太吉、華友、太亞、太新、太友、太鴻、太銥、太欣等投資公司,而太電設立的美國控股公司單是帳面金額就高達六二.七九億元,威京群島投資公司帳面金額也高達四七.九一億元,其他帳面金額龐大的還有太吉投資的一四.八九億元、太友投資二九.四六億元及太銥投資的一○.三二億元。太電的轉投資幾乎都是透過旗下眾多投資公司進行,這種錯綜複雜的交互投資,外人很難窺其堂奧,以第一季財報為例,太電本業獲利只有八五五五萬元,業外獲利則高達一一.六二億元,這些業外獲利除了來自台灣大哥大外,其他投資公司可能貢獻不小。不過如果以公司經營透明度而言,太電恐怕仍是最不透明的一家大企業。
傳統產業深耕轉投資事業已成市場新主流
今年傳統產業幾乎面臨被投資人棄若敝屣的窘境,不過仍有不少傳統產業股股價仍有佳作,這其中都是轉型有成的企業,而轉投資事業的布局絕對是首要關鍵,例如,台泥因為有和信電訊、和信超媒體,今年股價大漲到五五.五元。遠紡則因為有遠傳電信超過六成持股,再加上遠紡、亞泥、遠百等關係企業交互持股,使遠紡股價大漲到八五元,太電因有台灣大哥大漲到四三.三元,東元則因為有東信而漲到五二.五元,第一波轉型有成的傳統產業股,都是在行動電信開放過程中頭號受益者。
而今年具備一級炒作題材,股價尚未完全反映的,台塑集團應是代表。以南亞為例,南亞持有當紅的 DRAM 股南亞科技五四.五八%股權,單是帳面金額即高達一八三.四六億元,持股張數達一二.二八億股,以目前南亞科技未上市股達七元來算,潛在價值達九三三億元,南亞科技已成南亞超級金雞。此外今年 PC景氣大好,南亞持有九六.七七%的南亞電路板公司,單是帳面金額即高達五二.四六億元,南亞持有二.九億股,以南亞電路板獲利遠在華通之上來看,單是這個潛在利益即非同小可。而南亞持有二六.七五%的台塑石化股權,帳面金額達二二三.七一億元,台塑石化總投資額超過三千億元,是台塑集團跨世紀的鉅作,今年開始量產,將是台塑集團邁向全球石化業巨擘的重要代表作,其他如寮電廠、台灣必成都是台塑集團重要代表代,從這個角度來看,從南亞到台塑、台化與福懋,今年萬事皆備,只欠市場東風。今年南亞預估稅後純益二二九.五億元,EPS 為四.三九元,台塑稅後純益一七七億元,EPS 達四.五九元,台化的稅後純益達一三九.五七億元,EPS 達四.○五元,台塑集團旗下三大公司今年全部端出 EPS 四元以上的財測,儘管市場表現十分冷淡, 但以王永慶一貫篤實穩健及低姿態作風來看,台塑集團似乎默默在股價上表態了。
食品股的頭號天王統一企業,今年股價一度大漲到三四元,這次回檔力守二一元,在大型股中表現相對抗跌,其實高清愿卸任全國工總理事長後,統一企業或許將逐漸散發光芒,統一企業轉投資事業有六、七十家之多,其中持股五五.二四%的統一超商是統一企業的代表作,其次是帳面金額達八一.二五億元,持股四三.三四%的統一實業,三是帳面金額達三六.九二億元,持股達二五.五八%的統一證券。而在大陸的投資布局,統一旗下有帳面金額二三‧○九億元的統泰國際投資。今年大陸經濟將逐漸復甦,大陸投資對統一企業正面貢獻將逐漸浮現,這其中統一實業的大陸廠逐漸進入收成期,統一集團在大陸播種多年,今年可能真正進入萌芽期。
類似這種深耕中國市場多年,逐漸明朗化的公司,如寶成工業透過寶興投資轉投資的裕元工業,今年獲利將有大成長空間,櫻花在崑山市的櫻花企業(英屬維京群島)有限公司,帳列金額一一.七三億元,是櫻花企業敗部復活的憑藉,另,美利達、巨大、豐泰今年都有大陸廠豐厚的獲利貢獻,尤其是巨大今年第一季獲利高達三.七億元,業外收益二.一四億元,幾乎全部來自海外子公司的貢獻。陶瓷廠如信益、和成、羅馬今年都逐漸進入收成階段,目前股價仍低,應有發揮空間。
今年傳統產業股股價低迷,已引起阿扁新政府高度注意,在經濟部正研擬振興傳統產業大計之際,回頭去尋找在轉投資事業布局有成的傳統產業,不論是東元、太電、台泥、遠紡、台塑集團、統一企業,再到投資大陸布局有成的中國概念股,很有可能成為今年最早脫離苦海的傳統產業。例如,今年台玻股價一度跌至二○.一元,如今一度漲到三七.一元,台玻的上漲一是本業的玻纖布廠景氣從谷底復甦,其次則是台玻大陸廠轉虧為盈。過去台資企業在大陸投資,很多企業默默投注了十年,過去一直是賠多賺少,但今年來很多企業開始轉虧為盈,這種結果有如種籽播到土地近十年,過去無聲無息,如今開始萌芽,這是另類萌芽族群,長期來看,這可能是電子股以外,台灣股市的新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