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軟體業發展至今,對未來應要有所展望。目前台灣已有五到六家的軟體公司上櫃,預計很快上櫃的軟體公司家數會超過十五家。由於上櫃後有資金挹注與才加入,這些公司將擴展為中大型規模的企業,另外再加上一百五十家到三百家的小型公司,這樣一個產業需要基本面支撐,也就是要有足夠的牛肉來餵食,軟體產業才能長期發展。
第一塊牛肉是,網路革命後企業應用的改變,帶給軟體業者的商機要比帶給網路業者的商機大。以前軟體業的商機在企業的會計系統、管理流程或 OA (Office Application )上。但在未來五年內會有很大的變動,對台灣的準上櫃、中大型公司而言,尤應鎖定四大目標族群。
一是因為網路或電子商務為軟體業所帶來的契機,就以企業用戶來說,在網路革命後,企業會希望內部作業更自動化,因此對網路運用有更強烈的需求。一開始會對軟、硬體的基礎建設提供者的需求較大,接著的需要則是把企業競爭力、營主體轉移到新的網路與資訊科技上,但在轉移過程中,就涉及企業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流程。
但目前兩年內新成立的網路經營者,大多對企業應用相當陌生。除了技術外,他們對企業所提供的助益不夠。何況,今天的網路科技或是工具並不具寡占與獨特性,反而是對企業應用的知識,才掌握在少數有經驗者的手上。所以,由此來看,真正能對企業有所幫助的,是那些過去十年、二十年來累積了企業應用經驗的軟體公司。
大體上,要提供企業網路化的精緻與量身訂作的服務,至少可讓軟體業者吃掉第一塊牛肉的三分之二,而網路業者則有機會吃掉另外三分之一。
第二塊牛肉是,應把軟體發展成像水電一樣的公共事業,也就是只須在使用時按使用時間或功能付費。就像家電產品一樣,只要一接上插座,電就來。在未來的建物,到處都有資訊插座,一旦把手機、 PDA (個人數位助理器)或 IA (Information Appliance,資訊家電)插上電腦,則所需的軟體就透過網路傳送過來,然後再依使用時間付費。
我認為五年之後,企業將不再需要各種軟體的所有權,而只需要使用權,企業可時使用所需的軟體,網路會讓這樣的概念成為真實。就以第三波代理趨勢科技的 E-Doctor 為例,其所運用的概念就是,企業不需要再買最新的防毒軟體,而只要和防毒公司簽約,而防毒公司就像保全公司一樣,先在客戶的主機伺服器(Server )、用戶端建置基本設施,然後再根據簽定的合約,定期到客戶主機伺服器和用戶端做安全檢查、消毒、殺毒及診斷,這些都可透過網路做遠地服務。其實這也就是 ASP (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應用服務提供者)的第一步。
而 ASP 的第二步就是「代管」。 由於企業與企業之間還是有共通性,如客戶資料分析、防毒設施、會計系統等,因都是靠軟體管理,所以可不可能透過網路做委外管理,然後企業只須付管理費,不需要養一批人做軟體管理。而代管公司則可藉此累積更多的經驗、建立更嚴謹的制度,並訓練出更專業的人員。
當企業應用由專業公司代為管理時,將使軟體公司發展出新的經營形式,目前趨勢已經做到,而未來三到五年內,ERP (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規畫)、CRM (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客戶關係管理)或其他系統整合的委外代管將會普及化。
講到 ASP,國內雖有很多系統整合業者都說要做 ASP,但業者多認為是因為中小企業買不起軟體,所以就租給他們,但這種為了配合中小型企業的財務條件而設計的租賃模式,嚴格論之,並不是 ASP。能依客戶委以遠地代管或管理某個部門的種種需求而提供服務的人,才是真正的 ASP。而能做到真正的 ASP,就只有那些對企業應用有深入的管理經驗的軟體公司了。
第三塊牛肉則是臨近台灣的大陸市場,雖然這在前幾期《尖端對話》裡已談過,但在此還是摘要式地提一下。以台灣的內需市場,絕不夠支撐二十家以上的大型軟體產業,所以勢必要走出台灣。
而以現在軟體業的實力和應用需求的差異化,台灣業者的機會大多在亞洲而不是歐美,除了友立的影像多媒體有機會登上歐美市場外,像鼎新、普陽的應用軟體就比較適合在亞洲或大中華區發展,其中尤以中國大陸市場最大。
雖然目前中國大陸市場有盜版和基礎建設落後的問題,但在進入 WTO (世界貿易組織)後,市場開放將為軟體產業帶來三到五倍的成長,而在電訊與三金等專案工程走向區域和省級的帶動下,不但前述的兩大問題可迎刃而解,還會進一步開放整體市場的商機。屆時台灣會有機會,但要以與國際大廠合作的木馬屠城方式,先建立商譽,繼而才能自行承攬與執行業務。
而我還是要再一次的強調,如果台灣業者想要打進中國大陸市場,就一定要延攬中國大陸的人才,一定要培養當地人為幹部,這是長期發展的基本條件。
第四塊牛肉是,企業的整合性應用。現今整個資訊科技技術的革命,並不只有在網路方面,事實上,包括軟體計算速度的增加、資料庫技術的強化、人工智慧的提高。如果整合起來運用,對企業應用有很大的意義,二十一世紀企業之所以電腦化,目的不只在自動化後所降低的成本,而是透過新的資訊科技可以創造以前做不到的效益、在人工環境下無法成就的價值服務和管理意義。
就拿 CRM 來說,以前每天都會有客戶上門購買商品,我們也許會,也許不會記錄客戶的購買行為,可是一旦能分析出關聯性,則在客戶下一次進行購買時就可進一步推薦或促銷適合的商品。這是 CRM 中一個簡單的應用,但如何分析才是關鍵。所以,今天談到的 CRM 是希望將來對客戶的服務、對客戶的維持是持續性、是三百六十五天二十四小時的 e-Service。
將來新的企業可以透過網路的活動,蒐集銷售名單,從中進行有效分析,以篩選出潛在客戶,繼而主動去接觸客戶,將其所需的用品銷售給他們。而在客戶使用商品後,也用一套好的系統定期去管理客戶的滿意度、訴願和服務,甚至增加交叉行銷的運用、提升再訪率,輕鬆地達成業績的目標,提高企業競爭力。
除了 CRM,最近還強調另一個觀念是 KM ( Knowledge Management,知識管理),也就是企業內部管理。很多企業的商業智慧( Bussiness Intelligence )是累積在專業人力上,而這些商業智慧無法有效散布在其他內部員工身上。雖然有傳統的做法是透過教育訓練來傳承,但影響和效果有限,而且還會因為人的緣故而使商業智慧無法累積,甚至消失,對企業來講是資產上莫大的損失。
現在,企業的商業智慧可以透過新科技保存,甚至還使接受傳承的員工增加一甲子的功力。而這只須在文件管理系統上增加檢索等人工智慧就可以完成一套知識管理系統,也許這不是突破性的技術,但就應用領域,對企業的經驗累積就很重要。
企業整合的第二個例子是 ERP,基本上,這是企業流程的主體,包括製造、銷售、財務在內的營運循環完全自動化,其重要目的在將流程有效的標準化、合理化。凡此種種都在告訴我們,資訊科技本身的更新不會帶來價值,最重要還是應用在企業的重要流程上,才有實質的意義。而這過程需要有長期專業經驗的人才來做,因為企業需要的不只是技術,而是對企業運作的了解。
除了這四塊牛肉之外,我想再談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目前台灣軟體業在大批資金與人才的加入下,看似有不錯的發展機會,但在這泡沫背後,應要思考一個問題是:我們真有能力撐起一個具有規模的產業嗎?這問題的關鍵在於,企業還是有經營上的專業。
現有許多初出道的經營者,以為只要有資金、年輕的技術就能經營好公司和產業,這實在令人質疑。我認為,台灣需要的是,有企業經營專業和經驗的人加入。就好比打球,如果是靠球迷來支持球員,是無法訓練出一支好的球隊,但若是有經驗的資深球員做教練,就能把球員訓練得更扎實。
今天,對台灣的軟體業、網路業而言,有些創業投資家只是球迷,甚至是賭徒。他們雖希望球隊好,但並沒有打球的經驗。而可惜的是,在台灣軟體與網路業裡,打過球的資深球員並不多。所以如何在這有限的環境,創造一個機制激發資深球員出來帶好球隊,值得我們思考。
未來我就會做這樣的事,同時我也呼籲資深球員不要急著獲利了結或買單,而要再花五到十年時間多協助或培養學弟,才會讓產業全面性成熟。而年輕的經營則不要小看商業模型( Bussiness Model )的經營,因為成功是長期淬煉而來,也建立在失敗的經驗上,更是經歷過多次觀念和技術的革新。所以建議大家多讀些歷史、企業史、產業史,才不會成為被淘汰的那七○%的人。
(杜紫宸為第三波資訊副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