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七日升任華南銀行副總經理的陳哲仁,二十六年次,台大經濟系畢業,和國民黨黨營事業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劉泰英、已過世的中央銀行外匯局長張寶熙、中央研究院院士陳昭男、高林實業董事長李錫祿是同班同學。
雖然只能再當兩年多的副總經理,不過,華銀的員工都認為,陳哲仁內升,對副總空降比率高的華銀士氣有很大的激勵。
一輩子都在第一線打仗
四十二歲就當銀行經理的陳哲仁,和大家印象中的保守、謹慎的公營銀行經理很不一樣,他能夠十分靈敏的抓住各時代產業脈動,精準的判斷資金狀況,大膽預測利率走勢,尤其在擔任業務部經理時,大買公債、股票,為銀行賺進大把鈔票,讓競爭對手一銀、彰銀的高級主管傻眼,更使得華銀的金融操作聞名銀行圈。
陳哲仁進華銀的時候是在審查部,編完放款實務手冊以後,就被分派到基隆老家擔任基隆分行經理。之後的十三年,都是在第一線分行打仗,歷任七家大分行經理,當時,銀行經理很好做,只要坐在辦公室裡,客戶自動上門,根本不用去外面跑業務,但是陳哲仁不一樣,為了和同業搶客戶,陳哲仁幾乎都是親自拜訪客戶,和客戶談條件,很靈活的調整授信條件,所以,他待過的分行,業績幾乎都是名列前茅。
不過,陳哲仁也承認,時代不一樣,如果把他擺在現在,成績不一定這麼突出,因為現在的銀行經理真的不好做,太多家了。
目前新銀行都集中在大都市布局,每家短兵相接、廝殺得十分激烈,陳哲仁的看法是,老銀行應該要從鄉下布局,因為鄉下的存款多,而且資金不一定寬鬆,到鄉下設據點可以吸收到存款,接下來,因為農村也在轉型,很多出走的下一代,現在事業有成,慢慢開始回鄉,第一步一定先改善舊家環境,所以,會有個人貸款需求,鄉下的分行可以從存款做到貸款,仍然有生意可以做。
大買三百億公債 潛在利益四十億
民國八十年,陳哲仁調回總行擔任業務部經理,負責全行的資金調度重任。在五年業務部經理任內,陳哲仁以兩年的時間,建立了三百億元公債部位,當時,華銀一直是公債市場的大金主,只要財政部發行公債,華銀一定捧場,手筆之大,令市場咋舌,大家公認華銀是公債市場的大多頭,每次公債標完之後,華銀必定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因為只要掌握到華銀的部位,就很清楚這次公債的籌碼分配狀況了。
陳哲仁說,當時他認為公債殖利率一定會下跌,現在看來,也證明當時的判斷正確,看跌利率的主要理由是,他認為波斯灣戰爭結束,全球景氣普遍不好,加上破壞之後需要建設,所以,資金一定是先鬆後緊,當時另外一派人士認為,戰爭後要建設,資金需求大,所以利率會上揚,但是,陳哲仁持相反意見,認為政府要刺激需求,一定採寬鬆貨幣政策,陳哲仁說,如果他現在還在業務部,一定還會繼續買公債。
多元基金賣到最高價
陳哲仁覺得建立三百多億元公債部位是他最滿意的成績,三商銀裡,華銀的庫存公債最多,也是未來競爭的利器,而且,公債利率從九%到七%都有,平均利率大約八%,未實現利益應該有四十億元,現在是隨便賣隨便賺。
八十三年財政部開放銀行投資上市股票,加上當時股市榮景,讓甚少涉獵股市的銀行,對股市投資躍躍欲試,擅長掌握投資脈動的陳哲仁當然也不例外,先大買了二十四億元基金,幾乎當時每一家投信發行的封閉型基金都捧場,結果,隔年年初,一口氣出清所有基金,讓市場質疑銀行、尤其是公營銀行是否能夠如此「短線」,引發媒體一陣討論,結果,華銀多元基金賣到十六塊,十塊買、十六塊賣,淨賺六成,竟然是最高價,後來再也沒有出現這個價位,其他賣得比較慢的銀行,後來都很後悔。
老一輩的人大多不願意買電子股,因為,電子股的產業景氣波動太快,又沒有資產,風險太大,不過,陳哲仁卻對電子股情有獨鍾,八十五年大買電子股,尤其是買進很多低價的聯電,替華銀累積不少短期投資實力,陳哲仁覺得,產業革命的趨勢就是如此,從前車、船的發明,是代替手腳的革命,現在電腦發明以後,代替人腦的革命又掀起一波產業革命。
只買主流、龍頭股
陳哲仁說,要買股票就要買龍頭股,而且,要抓住產業主流才有用,外資也是這樣選股的,其實大家的聰明才智、用功程度都一樣,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抓住機會,有時候和個性有關係,大部分的訊息都分布在我們周圍,就看你抓不抓得住而已。
陳哲仁覺得,做股票的人因為涉獵的範圍很廣,什麼都要懂,反而能夠擴大銀行員的視野,和客戶聊天的時候,話題自然會比較多,客戶覺得你懂的多,也比較願意和你往來。陳哲仁接觸股市在民國七十五年,當時加權指數六三六點,那時候塑化股和景氣關係密切,紡織也是一樣,另外,每次景氣好轉的時候,陳哲仁都一定會看好正隆,因為台灣靠外銷,做工業用紙的正隆會因為出口需要而跟著翻升。
當然這幾年流行的高科技股,陳哲仁也不會錯過,他認為只要是龍頭產業,一定會有跡象出現,很容易掌握,就看你願不願意把握了。像今年 IC 景氣好轉,他早就滿手 IC 股,不過,現在他認為 IC 短線可能漲幅不大,轉向大型產業股,像遠紡、台化、大同,都是最近走勢很強的股票。
現在銀行幾乎都積極籌設投信、投顧、創投,陳哲仁認為,銀行能夠看到客戶的往來情況,卻無法掌握客戶未來的狀況,投顧、投信剛好相反,看得到客戶的將來性,但是無法掌握客戶的往來狀況,兩者合為一,應該是銀行未來很重要的出路。
當阿公才是真正的「升級」
陳哲仁掌握產業脈動精確,不過,卻讓華銀董事長簡弘道,也是高陳哲仁幾屆的學長,稱他是「死多頭」,因為他只要一看好,就會一路看好,針對這點,陳哲仁也坦承他多頭市場的時候比較會做,空頭市場的時候就幾乎休息或是少做。
在公營銀行長達三十年的時間,陳哲仁對台灣的金融業看法保守,他覺得華銀長期投資裡面金融股太多了,以後要陸續申報賣掉,他比較看好的銀行股只有世華、中銀兩支,其他的他認為比較沒有競爭力,應該要賣掉,用做轉銷呆帳的來源。
陳哲仁今年雙喜臨門,升副總經理之前,他已經先升格當外公,兩個女兒分別在一、二月添了兩個外孫,讓他很高興,他說,當外公才是真正升級,而且是沒有期限的升級,因為副總經理是有期限的,年齡到了就要退休,外公是永遠都不用退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