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音樂愛好者,今年四月應該給自己一個課題,好好到市面上搜尋艾靈頓公爵(Duck Ellington)的唱碟來欣賞聆聽。甚至可以這樣說,四月就是艾靈頓公爵月!
「叢林音樂」是白人給予艾靈頓公爵式的音樂最早的稱謂與印象,意思是說他的音樂非常「非洲」──他的第一支樂團就叫「叢林音樂」。在二○年代,尤其是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一年, 艾靈頓公爵領導的樂團在紐約棉花俱樂部( CuttonClub )的表演,最具「叢林」氣氛。 此時的音樂,結合二○年代歐美上流社會的奢靡與狂野氣息,是經濟大崩潰前最後的華麗。名導演法蘭西斯.福特‧科波拉的電影「棉花俱樂部」,雖然劇情側重幫派分子的描寫,在音樂上卻相當重現了當時艾靈頓公爵所引領的樂風。
「大樂團」( Big Band )樂風是艾靈頓公爵音樂生涯的金字塔,也是圍繞他音樂事業的主軸。艾靈頓公爵作為指揮與作曲家的才華,以及他對商業嗅覺的敏銳,都可以從為數多量的 Big Band 音樂中瞧出端倪。他擅長編曲為樂器作恰如其分的安排,他也善於提攜有才分的樂手,將之延攬到他的樂團裡;再者,他洞悉當時大眾對於舞曲以及抒情曲調(尤其是浪漫傷感的調調)的需求。因此當他的樂團結合上述的因素,一場接著一場的演奏表演,掌聲與財富自是跟隨而來。
「小型樂團」的錄音與作為鋼琴手的表演,是近幾年來,樂迷挖掘艾靈頓公爵才華的另一側重點。許多艾靈頓公爵以小編制(如五重奏)所作的錄音,都是自己掏腰包進錄音室灌錄的,這些看似玩票性質的錄音,其實是艾靈頓公爵跳脫商業考量,面對音樂藝術的精緻之作,理想色彩濃厚。至於彈鋼琴的艾靈頓公爵,更是被掩沒在樂團指揮與作曲家的身分之下。他的「琴」音,從爵士藍調到古典音樂印象派,都曾透過指尖,幽幽流瀉。
目前在台灣,唱片行所擺置的艾靈頓公爵作品並不多,也許三十張不到,但上述樂風均有代表性的唱碟,抽空到 CD 店逛逛,翻找幾張艾靈頓公爵來聽聽吧!算是紀念艾靈頓公爵一百周年誕辰的儀式。也許有人會反問,為何要紀念他呢?對身處台灣的我們而言,艾靈頓公爵在時空上距離那麼遙遠,為何要跟這個人、這個人的音樂發生「關係」呢?
這個問題在艾靈頓公爵自己所寫的一篇文章中,也許有答案!他寫到:「音樂是我的女王,但這女王卻不會主宰我。」──接觸艾靈頓,是在品嘗音樂,他絕不會勉強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