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時會看到一些批評高股息ETF的文章,主要論述通常是整體報酬不如大盤指數型ETF,也不能保證穩定配息,股市下跌時也會跟著下跌,配息只是本金左手換右手的遊戲等等。
身為指數投資為主要核心概念的我,當然也同意這些不爭的事實。但高股息ETF就真的這麼不值得持有嗎?我想跳脫報酬率的比較,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
沒有ETF的年代 投資3大標的
在ETF尚未盛行的年代,其實也不過就大概十年前的事情,投資人的投資標的大概可以分三種類型:大型權值股、中小型飆股、傳統定存股。
1.以大型權值股為主的人
主要有幾個考量,投資產業龍頭較有競爭力、個股成交量大、企業較不會突然發生狀況而下市,即使股價下跌套牢,較敢選擇長抱等待股價漲回來。
2.喜歡投資中小型股的人
通常是抱有想要找到短期飆漲的個股,或是認為自有一些小道消息可以賺一波機會財,又或想找到別人還沒發現的未來明日之星,趁早買入以期在未來能獲得十倍以上的漲幅。
3.主要投資傳產定存股的人
主要考量都是怕股價大幅波動,自認為沒有能力判斷買賣時間點,所以其投資原則會以公司規模夠大、倒閉風險低、公司獲利穩定且能穩定配發現金股息的企業為主。
▲在沒有ETF的年代,投資人不外乎是選擇大型權值股、中小型成長股或是穩健的定存股為持股標的。圖片/今周刊攝影資料庫
偏愛大型權值股就選市值型
過去投資個股時,需要自己尋找標的,將資金分散到好幾檔個股進行投資。自從ETF開始流行後,投資人只需要買一檔ETF,就可以將資金分散到數十檔個股,省去買賣與管理的困難。
過去習慣買大型權值股的人,在ETF的選擇裡,最簡單的就是市值型的ETF,直接買下數十檔市值較大的權值股股票。除了市值外,還有其他的篩選條件,譬如企業獲利條件、公司治理能力、甚至是近期的股價動能表現等等。
習慣在中小型股裡找飆股的人,可能就不太會被ETF所吸引。因為ETF包含太多成分股,即使裡面有包含幾檔飆股,因為權重分配的關係,投資也很難在短期之內獲得高額的報酬。相信他們還是喜歡在股海裡尋找那個未被發掘的明珠。
習慣買所謂定存股的人,他們的投資心態就是不想在股市虧錢,只希望投資獲利穩定且能穩定配發現金股息的個股。有人鎖定只買金融股,有人會買電信類股,還有一些人會買天然氣、有線電視、官股銀行等,具有一定護城河的企業。
高股息型ETF就是適合這些人投資的ETF,這些習慣買定存股的人改買高股息ETF後,就不用自己選股,ETF還會自動汰弱換強,省去了管理困難,還能有效將資金分散到30至50檔個股。
▲說高股息ETF不如市值型,就像建議投資人不該買中華電,而是該買台積電。圖片/今周刊攝影資料庫
ETF之爭 就像兆豐金比台積電
如果把ETF的爭論換成個股,就好像在比較台積電或聯發科,與中華電或兆豐金的表現,建議投資人不該買中華電,而是該買台積電。一邊追求股價成長,另一邊追求穩定配息與股價低波動,不同投資目的、心態與風險承受度的人,自然會做出選擇。
我認為保守投資心態的傳統定存股型投資人,高股息ETF還是很適合他們,若指數型ETF不是你目前能接受的投資方式,高股息ETF也是可以的。只是這幾年推出了許多檔高股息ETF,並不是每一檔都適合長期投資。
還記得過去買定存股時的選股要求嗎?譬如企業可能已是產業龍頭、每年獲利穩定、有健康的自由現金流、每年能穩定配發現金股利、有一定程度的競爭護城河等。
在挑選高股息ETF時,指數篩選邏輯應該也要盡量符合以上的選股條件,才能避免成分股經常大幅變動,或是追求短期的高配息而忽略了企業的長期經營發展。
所以我時常在說,投資高股息ETF的人一定要好好了解一下選股邏輯,確認這檔高股息ETF的選股條件是否是你可以接受與認同的。千萬不要只是看到哪一檔的配息殖利率比較高,就想把資金換到那一檔去,很可能就被一些花俏的手法誤導了。
延伸閱讀:0050還是0056?選錯讓你變更窮!買高股息求安心...百萬散戶不只輸掉6倍報酬率,最大問題是「它」
作者簡介_雨果
「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粉絲團版主。畢業於澳洲昆士蘭理工大學資訊科技學士與MBA碩士,曾任電腦補習班老師,現為外商公司總經理。著作:《聰明的ETF投資法》《ETF存股》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