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市場中,持續買進並持有(Buy & Hold)是長期投資穩健策略。理財作家小資YP認為,由於全球經濟市場會越來越好,若有一筆資金能單筆投入,贏過定期定額策略的機率高達70%。如果擔心退休時期遇到景氣不好,導致資產縮水,運用「生命週期投資法」適度槓桿操作,在年輕時快速累積單位,就能規避晚年時可能遇到的「報酬順序風險」。
單筆投入 vs. 定期定額
分批越久勝率越低
許多投資人常在累積一筆資金想投資時,陷入「單筆投入」還是「定期定額」猶豫不決情況,小資YP表示,從歷史數據來看,單筆投入的勝率普遍高於定期定額。
小資YP以三種投資人常選擇標的,透過每月投入100元方式,以1年投資時間為基準,對比標的過去20年的該年歷史股價,分別進行單筆投入與分批買進的回測,比較勝出的定義為同樣金額的情況下,能買到更多股數。結果顯示,若選擇0050(元大台灣50),單筆投入勝過分批買進的機率是75%;選擇台積電(2330),單筆投入勝出的機率為77%;若選擇最分散的標的VT(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單筆投入的勝率也有70%。
「因為全球經濟市場越變越好,在市場長期向上狀態下,分批投入間隔越久,能買到的股數會越少。」小資YP進一步補充,如果上述三個標的選擇分批買進的年份拉長到5年以上,單筆投入的勝率皆會超過90%。「投資買進應該著眼於未來價格,而不是因為錨定效應,因為過去的價格而約束了自己。」
生命週期投資法
用槓桿降低報酬順序風險
部分投資人認為,生命週期投資法是真正有助於做到長期投資的策略。小資YP說明,傳統的生命週期投資法,是依照人生階段動態調整資產配置,以110減去年齡作為當下股票配置比例,例如30歲時股票持有80%、債券20%,也就是常見的「生日規則」,不過這種方法相對保守,容易錯過年輕時讓資產成長的機會。
生命週期投資法,則將人生分為三個階段:
工作前10年:高成長期
此階段投資人未來時間較長,且人力資本豐厚,因此具備高度抗風險能力。可透過適度槓桿將股票部位曝險提高至200%。讓資產累積速度最大化。
青壯年時期(工作10年後至50歲):穩定增長期
此階段投資人可能達到收入最高峰、最穩定的時期。此時因為累積的資產部位漸漸擴大,需開始注意保全資產,建議開始從2倍槓桿降低至1倍,轉向穩健增長策略。
退休前後:保值與穩定收益期
退休前夕,因開始規劃收入大幅降低後的資金運用,此時槓桿應降為0,確保不會因市場大幅波動而影響退休生活。此階段可採取傳統6:4或7:3的股債配置
小資YP進一步補充,一般人累積財富曲線是緩步由低到高,因此每個人生階段中,最希望整體市場呈現先跌後漲,因可在年輕時以相對便宜價格累積更多單位數,並且在晚年享受上漲的獲利成果。不過資產部位最大值的退休時期是抗風險能力最低的時期,若人生剛好遇見先漲後跌的市場,就會產生「報酬順序風險」。「生命週期投資法的核心,就是要在年輕時提前買入足夠單位數,早日用複利開始累積,以規避報酬順序風險。」
適用槓桿3條件
留意高配息標的風險
雖然槓桿能提升資產成長速度,但小資YP也提醒,槓桿是一把雙面刃,放大報酬同時也會放大風險,若投資人想使用槓桿進行投資,應先審慎評估自己是否具備3個條件:首先必須擁有持續穩定收入來源,若沒有金流造成信用破產,資產也無法累積;第二個是負債比率要合理,如果衡量自身債務狀況,每月償還金額已經讓生活吃緊,一有緊急狀況就會斷金流的話,也不應該輕易開槓桿投資;最後一項是心理素質要穩定,能承受市場短期波動,不會因一時回檔而恐慌賣出。
部分投資人擔心槓桿產生的每月額外還款金額會影響生活,選擇將槓桿出的資金投入高配息標的,用每月配息金流填補部分支出。對此小資YP認為,生命週期投資法是「向未來的自己借錢」,反過來說也應該用未來的收入還給自己,而非依賴配息。因為高配息標的遇到市場不確定風險時仍有可能配不出息,如果這樣會造成資金短缺,更應重新評估是否適合開槓桿做借貸投資。他建議,可先準備好緊急預備金及保險後,再開始思考投資策略。
小資YP透過數據回測,每月必須償還3%利息前提下,將信貸100萬單筆投入,與定期定額比較能提高多少勝率?歡迎收聽本集《毛利小姐變有錢》聽更多 https://lihi.cc/m1U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