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被動式ETF浪潮席捲市場時, 有基金經理人開玩笑,被動式、指數型ETF讓他們陷入「失業」風險。
不過,去年,金管會宣布開放主動式ETF申請後,基金經理人失業風險有機會降低了,許多業者已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第一份申請書已送進金管會。
這兩年,美國主動式ETF當夯,不論發行檔數、規模增加速度都超車被動式ETF,貝萊德研究也指出,去年全球主動式ETF規模破一兆美金,兩年後將翻一倍。如今台灣加入主動式ETF行列,觀察重點之一必然是,它會不會掀起如被動式ETF的旋風。
前幾年的ETF狂潮,以高配息、指數型基金為訴求,展現動輒千億資金的募集能量,這股投資新勢力,讓被納入指數成分的公司,股價有感上漲;許多本土投信公司的管理規模猛爆式增長,笑得合不攏嘴。
被動式ETF以追蹤指數為主,主打績效貼近大盤指數。主動式則不同,標榜打敗大盤,重視基金經理人選股與操盤能力,我們這次訪問的專家們認為,主動是ETF可能讓更多小型股被看見,其操作進出也將更頻繁,未來會帶來甚麼市場變化,則是我們未來關注的重點。
投資大眾有理財新工具可供選擇,擺脫市場先生的干擾,總是好事一件,就像漫步華爾街的作者柏頓.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的向來主張,投資但求穩健,我們認識、體驗過指數型基金狂潮與效應之後,不妨接著來認識主動式ETF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