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過去的數據統計出來的數學模型,都是「後見之明」,有很多假設前提的數學模型,則是假的「先見之明」。
用「過去已知」或「未來假設」的「數學模型」,怎能對「未來未知」或「不容假設」的「真實人生」提出建議呢?以下茲舉三例來說明:
一、借錢 VS 閒錢
大家都知道該用閒錢投資,絕不該借錢,因為一旦虧損,不致影響常生活。但如果有投資達人建議你借錢來套利,你可能就會心動了。
以00940為例。很多人在申購前都期待未來每個月可以配0.1元,全年可配1.2元,再以發行價10元來算股息殖利率,就高達12%。如果這麼好康,有投資達人就建議大家可以拿房子去抵押借錢,一年利息不到3%,卻可以賺12%,不就白賺9%嗎?
大家覺得太有道理了,所以很多人真的這麼做,但「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首先,你難道以為股價只有10元,所以就不會跌嗎?結果上市立刻跌破10元。你和銀行借錢,除了付利息,還要還本金。
股價一旦下跌,等於你還要拿錢出來還本金,就不可能賺到9%了。如果你在還沒領股息之前,選擇不付利息,讓利息也成為欠銀行的本金,造成欠款越來越多,造成該付的利息也越來越多,當然就會離獲利9%的目標越來越遠。
再者,如果真的每個月有0.1元,一年真的總共有1.2元的股息,絕對還是遠大於該付的利息。但如果真正要發股息的時候不到0.1元呢?結果第一次配息就只有0.05元,到了11月,只剩0.04元了。
假設每個月能發0.05元,一年股息只剩0.6元,而股息殖利率就剩6%了,只能白賺3%,看來就沒什麼吸引力了。如果股息一直縮水,也不排除會輸給利息,那真的是應了那句話「偷雞不著蝕把米」。我相信很多借錢來買00940的人,現在已經開始擔心了。
提出建議的投資達人可能也會這樣做,但他應該有足夠的財力直接把本金還掉。你聽他們的話這樣做,但你有他們相同的財力嗎?
二、歐印 VS 定期定額
一檔一路上漲的股票或ETF,例如0050和台積電,一定曾出現過低點。投資達人會說「如果」你在那個低點將全部的財產投入,也就是「歐印」(all-in),現在一定有非常可觀的獲利。用「定期定額」當然不可能通通買在低點,所以他們當然會說該「歐印」。
他們不會舉一路下跌的股票或ETF為例,例如陸股的ETF和宏達電,也不會拿高點來說要歐印,因為這樣肯定會賠得很慘。
歐印的建議都來自「過去」的統計數字,但那違反人性,因為幾乎沒有人敢這麼做,一切都只是「紙上談兵」。「理論」上,定期定額當然沒有歐印賺的多,但「實務」上卻是大多數人都敢採用的投資方法。
敢歐印的人應該都是錢不多的人。如果你只有20萬元,現在只夠買一張0050,只好歐印啊!如果你有1000萬元,可以分10次,每次買5張0050,我想就沒人會歐印了。我合理懷疑,建議大家歐印的投資達人可能根本沒什麼錢。
三、老ETF VS 新ETF
每一檔要新上市的高股息ETF一定會強調它的成份股「過去」的績效勝過0056,也會用成分股的「過去」來試算「未來」能配的股息高於0056。如果過去的績效不能打敗0056,未來的股息殖利率也輸給0056,怎麼會吸引投資人有興趣來認購呢?當然這時候也要請投資達人多多推薦了。
基金銷售都有一句警語「過去的績效,不能做為未來獲利的保證。」大家在買基金時都知道,怎麼在買ETF時就忘了呢?
我認為老的高股息ETF的「配息」績效一定比較好,因為這兩年成立的ETF,指數都已經來到16000點,今年才上市的,更已經在20000點之上,它們買進成分股的價格當然遠遠高於0056、00878等等比較老的ETF,因此老ETF帳上可分配的「資本利得」當然遠遠大於新ETF。
或許它們的「股價」比較會漲,因為這些新的高股息ETF的選股標準多以「具備價差成長空間」的股票優先,甚至被人詬病不符合「高股息」的期待。
但你究竟是要「賺價差」,還是「領股息」呢?買新ETF,我比較持保留態度,因為很可能兩頭空,但老ETF至少股息比較不會縮水的太嚴重。
根據過去數據提出的數學模型的參考性其實並不高,而根據這個數學模型所提出的建議,當然要非常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