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元化已經不是yes or no的問題,⽽是how & when。本專欄在台灣應該是最早向讀者提及「去美元化」這⼀題⽬,因為我認為這並不是單⼀題⽬,⽽是在中美競爭所引發的經濟板塊位移的必然性課題。
美國以及中俄聯盟兩⽅競爭格局已經形成,歐盟是兩⽅都要拉攏對象,沙烏地阿拉伯還在兩邊遊走。多極貿易體系、去美元化、富裕國家老年化趨勢、政府債務節節升⾼,都是地緣政治誘發經濟板塊位移的上層課題,⽽且是互為因果。
台灣處於地震帶,⽤板塊移動觀念來比喻,應該很容易理解。兩⼤陣營的競爭不會是三五個⽉,或是三五年就分出⾼下,每個題⽬位移應該會在每五到⼗年才看出⽅向性趨勢。
⾦磚國家去美元化成為美國要⾯對的潛在威脅
中國⽬前有⼀派論述是,打算⽤⼀代⼈,也就是⾄少30年來爭取與美國分庭抗禮的位置,不只是在軍事領域,⽽是在政治、經濟⼒量上的地位,軍事⼒量應該只是⼿段,科技實⼒、經濟貿易主導實⼒才是能夠持續的政治實⼒。
如果以這⼀⾓度來看,兩岸的戰爭風險反⽽降低了,因為中國並不想在戰爭⼿段上下賭注,這可能要摧毀他們過去兩代⼈累積起來的成果。
對於將和平放在最⾼位置的⼈們來說,這不⾒得是件壞事。
最近川普⾼分⾙向⾦磚國家開砲,威脅如果繼續去美元化,將會對⾦磚國家祭出100%關稅。川普在這⼀題⽬上開砲,⾃然也是因為去美元化已經成為美國必須要⾯對的潛在威脅。
川普的砲⼝是針對10⽉底在喀⼭的⾦磚國家會議,⽬前⾦磚國家有9個會員國,⼟耳其、亞塞拜然及⾺來⻄亞正申請加入,這⼀陣營已經邀請沙烏地阿拉伯加入,但沙國尚未回應。另⼀個⾓度,美國也需要防範歐盟國家擴⼤採⽤非美元交易國際商品貿易。
⾦磚聯盟中⽬前中俄利益接近,俄羅斯在克⾥米亞戰爭、俄烏戰爭後,受到⻄⽅經濟制裁,深感美元體系的壓⼒,中國則是在2008年⾦融風暴後積極尋找擺脫美元國際體系之路,⼀直在推動⼈⺠幣結算體系,但是單靠⾃⾝⼒量很有限,結合了俄羅斯、印度等國,經濟實⼒仍難以與歐美老牌富裕國家抗衡,因此,⽯油產量佔全球11%的沙國是頭號攏絡⽬標。
資⾦持續流入 黃⾦、國防兩大板塊看多
根據IMF統計,⽬前⾦磚體系國家經濟佔全球GDP的37%,如果算上準備加入的國家,以及已經採納本國貨幣交易商品的國家,稱為「⾦磚+」國家群,GDP佔比將近45%,全球外匯存底佔比40%以上,貿易額佔比約21%。
⾦磚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額佔比,從2008年的22%增加到當下的31%,單就能源相關的貿易額成長更快,到2023年,「⾦磚+」的佔比從總額的20% 增⾄37%,潛⼒實施去美元化的領域。
歐盟本是美國天然的經濟、軍事盟友,然⽽,在現實⾯前也不再是鐵板⼀塊,⼀⽅⾯川普到處嗆聲,主要還是源⾃於美國的孤立主義抬頭,以保障美國利益為上,多項政策是將利益流回美國本⼟,這會引得美國盟友不信任感加深。
另⼀⽅⾯,如果⾦磚體系的經濟聯盟繼續擴⼤,歐盟國家取得兩邊牟利位置,對於美國不⾒得會⾔聽計從,美國要取得歐盟⽀持的成本也⽇益加⼤。
另外,很核⼼的問題是,⾦磚國家的外匯存底、發鈔準備⾦,依舊依賴美國,⼀時半刻無法擺脫美元體系。例如,外匯存底中黃⾦佔比是10%,比例遠低於富裕國家平均佔比,因此,「增持黃⾦」還是這些國家的長期需求。
還有,中國為⾸架設的數位貨幣體系,以及增加非美元的外匯儲備量,也是長期計畫,推進雖慢,並未停⽌,投資者需要持續觀察資⾦流向。
這些可能的⽅向,都不會是短時間形成,也不會在短期內達到⽬標,但列⾞已經開出。
不論兩⼤陣營如何發展,本專欄維持增持黃⾦、國防相關板塊的投資建議,因為這是競爭板塊中吸引資⾦長期投入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