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00878、0056、00919、00929、00940...台灣最受歡迎的ETF,前5名一字排開通通都是高股息ETF,老牌指數型ETF 0050堪堪只排第6名,高股息ETF真的比0050好嗎?現在市面上還有高填息ETF 00918,號稱不但領股息還能賺價差,真有這麼香?
投資0050超過20年,資產成長至少5倍!頂尖財金學者周冠男告訴你:高股息ETF究竟值不值得投資?
殘酷真相一、高股息只是好聽故事!難道股票帳戶裡的錢不是錢?
散戶投資人喜歡高股息或高收益金融商品是全球性現象,不是台灣投資人獨有的迷思,投資標的配發現金收益時,投資人會非常「有感」,畢竟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相較於股票、債券、選擇權和期貨等每天本金大幅震盪、搞不清楚到底有沒有「賺到錢」的金融商品,投資高股息或高收益金融商品能收到現金的感覺真是太美妙了。
這正是心理偏誤的具體呈現,為什麼一定要拿到現金才是有賺錢,難道股票和債券帳戶裡還沒變現的錢不是錢嗎?
高股息只是好聽的故事,對長期資產增長具有決定性的負面影響,投資金融商品需要看總報酬率,也就是資產價格上漲(下跌)的資本利得(損失)率及資產配發的現金收益。
例如,投資股票如果過去一年股價上漲(下跌)且配發現金股息,投資人獲得的總報酬率就是股票價格上漲(下跌)比例再加上股息收益率。
投資債券獲得的總報酬率也是債券價格變化比例,再加上利息收益率。投資不動產的總報酬率是房子或土地價格變化比例,再加上租金收益率。
殘酷真相二、配息只是將錢從左手轉右手!
喜歡收現金的迷思很容易打破,物理學有質量守恆定律,物質不會平白消失,也不會無故多出來,引申到財務領域我稱之「金錢不滅」定律。
配息的錢最終仍來自資產的價值,也就是左手轉右手,資產總價值不會因為配息無故增加。
假設你以100元購買某金融資產(股票、債券、ETF或基金等),一年後資產價值上漲到110 元,若此金融資產決定不配發任何現金,你的總資產價值就是110 元。
如果這個金融資產決定配發10元現金(股息或利息),在完美市場假設下(也就是沒有稅金、行政費及手續費),你的總資產會是100元的金融資產價值加上10元現金,仍然是110元,資產配息就是把自己的錢從左手轉到右手。
為什麼資產價值會下跌?如果不會因為配息下跌而維持在110 元,任何人配息前一刻用110元買進,配息後拿到10元現金再馬上用「不會下跌」的110元賣出,不就立刻白白賺到10元了嗎?如果賺錢這麼容易,還需要工作嗎?
這就是「金錢不滅」定律,也就是財務學術文獻中早被確認的「股利無關論」,在完美的市場假設下,公司是否發股利不會影響公司價值。
理論是正確的,但喜歡「確定的已實現現金」勝過「不確定的未實現資本利得」的心理偏誤,亦即一鳥在手(現金收益)勝過二鳥在林(未實現資本利得)的心態,造成國內外各種高配息金融商品雖然績效不彰,但仍持續受到散戶追捧的現象。
殘酷真相三、期待填息是痴心妄想!戳破配息填息的存股迷思
我在各種場合講解這些觀念時,常常有人說如果股票會「填息」,配發現金還是真的有賺到。
「填息」是除息後資產價格雖然下跌,但除息一段時間後便漲回除息前的價格,這樣就等於賺到現金配息了。
這又是超好聽、但一點根據都沒有的故事,然而台灣媒體非常喜歡探討填息,常常若有其事的在除息旺季時,用大版面分析股票配息之後,填息幅度及需要的時間,這比較像娛樂新聞,和財務分析毫無關係。
請仔細思考一下,不會有除息之後必然填息這種事。回到金錢不滅定律,如果除息後必然迅速填息,只要在除息前買進,收到現金股息後等股票「填息」再賣出,不就又是必然賺到現金配息且資本永遠不會損失的好聽故事而已嗎?
那為什麼多數人都還在努力上班,而不是在股市裡輕鬆淘金(股息)?所以股票除息後的漲跌與除息毫無關係,幾天會填息完畢更是沒有半點理論基礎。
發放現金股息不會創造價值,除息後的股價漲跌只會跟公司基本面價值改變有關。
殘酷真相四、配息到底哪裡好?填息恰巧是將股票賣在低點
再進一步說,如果真的填息,收到配息時恰好是你被迫在低點時出脫股票。
假設你以100元購買某檔股票,一年後股票價值上漲到110元,公司決定配發10元現金,股票價值會剩下100 元,你的總資產會是股票100元加現金10元,總共110元。
要是神奇的填息事件發生了,填息的10%漲幅讓股票價值回到110 元,配息10元現金就是「多賺的」,你現在總共有120 元的股票加現金。
但如果不配息,股票價值會是110元,10% 漲幅會讓你總共有121元的股票,這樣配息到底哪裡好?
收到現金配息後如果真的填息,其實都比不配息時少賺了。為何如此?
因為配息就是定期把錢退出市場,在市場長期上漲機率大於下跌機率的狀況下,平白失去貨幣時間價值的報酬。
殘酷真相五、配息課稅造成財富縮水 為何還要買高股息?
前文說明是建立在沒有稅負和交易手續費的完美市場假設,就可以得出配息與否不會對總資產價值有影響的結論。
台灣目前未對證券交易所得課稅,買賣股票、基金或ETF等有價證券賺到的資本利得都不用繳稅,但股息和利息視為一般所得,依個人邊際稅率課稅。
自行買賣有價證券的資本利得免稅,現金股息和利息需要繳稅,因此買賣有價證券具有很大的稅負優勢,在股息和利息有這麼明確的稅負劣勢之下,我不明白為何散戶要一味追求高配息商品。
前文解釋過了,資產配息就是把你的錢從左手轉到右手,資產總價值不會因此增加,而且將錢換手還要被政府課徵所得稅及健保補充保費。所以選擇高配息商品的目的何在?
選擇低配息甚至不配息的金融商品在台灣有絕對的稅負優勢,市場上有這類商品嗎?如果是指數型基金,同一檔通常會有配息或不配息兩種選擇,我建議選不配息的,沒收到配息就不用繳稅。
金錢不滅,基金的配息並沒有消失,而是留在基金裡幫你繼續賺錢,只要在需要用錢時在電腦或手機APP按幾個鍵就可以贖回基金,贖回時因為之前累計的配息已經轉為本金與資本利得,所以不用繳稅。
0050也會配息怎麼辦?不配息的「指數型ETF連結基金」有節稅優勢
ETF 在國外已經有不配息類型,但台灣還沒有,你應該避開標榜高股息的ETF,選擇配息率相對較低的指數型ETF,只是仍然會配息,對高所得者不利。
如果想要享受指數型ETF分散投資的好處並減低稅負,可以買進「指數型ETF連結基金」,這種基金只能買其契約指定(連結)的指數型ETF,不能買其他資產標的。你可能覺得很奇怪,直接買ETF不就好了,為何要透過基金多此一舉?
答案是因為這樣可以節稅,台灣的ETF都有配息,可透過買連結到ETF的不配息基金獲得節稅效果。
以0050 連結基金為例,連結基金規定現金部位必須在10%以下,90%以上的資金只能投資在0050,而且依金管會規定,同一家投信公司發行的連結基金投資自家ETF不能再收經理費,只能再收0.02%銀行保管費。
不配息的指數型ETF連結基金節稅效果有多大?以平均稅率12%、健保補充保費2.11%與台灣股市平均股息率約4%來計算,如果不拿股息,扣掉保管費後,一年可以節稅0.5444%(= 4% ×(12% +2.11%) - 0.02%)。
每年節稅的金額看似不大,但如果資產規模夠大,每100萬元就可以省下5,444元,而且考慮長期複利效果後,對資產累積便有重大影響。
以台股歷史報酬率9%計算,投資指數連結基金三十年,若不領股息資產會成長13.27倍,但領股息課稅後投回市場,假設交易手續費0.1425%,資產只會成長10.98倍,顯示即使看似微小的節稅效果與交易手續費,對長期投資成果仍有重大影響。
延伸閱讀:買0050不如買台積電?財金教授周冠男揭「指數投資6個重要觀念」:為何就算0050長成台積電的形狀,還是能分散風險
作者簡介_周冠男
【學歷】
美國愛荷華大學財務金融學博士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企管碩士(主修會計與財務)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士
【現職】
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
行政院國科會財金及會計學門召集人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長期買進:財金教授周冠男的42堂自制力投資課》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