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市場近年來規模顯著成長,截至6月底,計有238檔ETF、規模已達新臺幣5兆2918億元,為亞洲第三大。為了讓投資人有更多選擇,同時培育金融人才,金管會周二(7/30)公布,開放主動式ETF及被動式多資產ETF,預計最快在明(114)年就可望迎來首檔主動式ETF或被動式多資產ETF。
台灣ETF市場規模破5兆元,占整體證券投資信託基金規模8兆4071億元中62.95%的份額,由於規模已經衝上亞洲市場第三大,具備一定發展優勢及潛力。
金管會指出,為將臺灣打造為具特色的「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從客群(人)、金流(錢)、參與機構(資產管理業者)、商品(投資工具)四大構面著手規劃相關措施。其中,在商品構面以鬆綁法規、開放多元化金融商品為方向,擬定開放主動式ETF及被動式多資產ETF。
金管會表示,現階段在台灣有發行ETF商品的投信約15家,其中有2家為外商,在證交所與櫃買中心訪談業者後預估,若台灣從114年起開放主動式ETF或被動式多資產ETF,預期累積到115年就可望有2000億元的規模。
何謂主動式ETF?
究竟何謂「主動式ETF」?根據金管會的解釋,「主動式ETF」是由基金經理人依照投資目標與投資策略主動建構投資組合,並進行操作調整。
也就是說,與一般大眾熟悉的被動式ETF相比,被動式ETF的持股與配置是以某一檔「指數」為依歸,例如:0050追蹤的是「臺灣50指數」、0056追蹤的是「臺灣高股息指數」,每當指數增刪成分股時,被動式ETF的成分股才會有異動,經理人並不會以自己當時對市場的判斷來調整成分股。
用更簡單一點的方式來說,投資人可以想像,主動式ETF就有如一檔「共同基金」,只是這檔共同基金是掛在證券市場上做買賣。
儘管目前還沒有任何一檔主動式ETF掛牌,但金融業界人士預估,從成本費用的角度來看,投資人買入主動式ETF所需負擔的費用,將較傳統共同基金低,但將略高於被動式ETF。
此外,對於先前市場相當關心的成分股揭露頻率,金管會周二正式拍板,考量台灣為首次引進主動式股票ETF及主動式債券ETF,投資組合採全透明方式,也就是每日需向市場公告ETF實際投資組合,且不強制要求須有績效參考指標(Benchmark)。
被動式多資產ETF同步開放
另一方面,由於台灣投資人對股票或債券ETF已相當熟悉,金管會擬同步開放固定比例股債平衡型被動式ETF商品,後續視實際發展狀況,再循序漸進開放其他多資產ETF。
金管會表示,所謂的「固定比例股債平衡」並非呆板的五比五,而是像一般共同基金一樣,投信公司在發行時只要將擬定的股債配置比例說清楚即可。
目前金管會正積極著手相關法規調適作業,預估將在113年12月底前修正相關法規,同步請證交所、櫃買中心及投信投顧公會就商品發行銷售、資訊揭露、申購買回作業、流動量提供等相關規範配合修正相關規章及調整相關電腦作業系統,預計114年將有首檔主動式ETF及被動式平衡型ETF掛牌交易。
金管會表示,開放主動式ETF及被動式多資產ETF,對於台灣資產管理市場而言,可平衡國內主動與被動基金市場的發展,並拓展資產管理業者之業務動能,累積投信基金經理人主動投資管理之資源及能力、培育相關人才。
金管會後續也將視發展狀況,循序漸進鬆綁法規,促進台灣資產管理業的發展,推動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