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極度熱愛配息ETF,對於要放大資產的人來說,此舉卻會讓複利累計效果大打折扣。
不過,如今的配息ETF選擇多元,以「總報酬」表現挑標的,可望兼顧領息與資產增值。
與其承擔不知道股市會漲還是會跌的風險,倒不如固定時間一點一點領回來,至少時間久了,總會回收成本……。」一名熱中存股領息的中年投資人這麼說,而抱持與這位投資人相同觀念的存股族,其實並不少見。
台灣人究竟為何如此熱愛配息?或許與台股加權指數過去四十年來的走勢有關,觀察過去加權指數走勢,有「逢萬必拉回」特性,這使台灣投資人對台股信心不足,總擔心台股創高後會轉為空頭,落袋為安成投資人規避不確定性的方式之一。此外,長期處於低利環境,政府針對投資必須長期累積、為退休做準備的相關教育不足,也都是導致如今配息產品需求殷切的原因。
看準台灣人愛領息的特性,如今市面上ETF也往積極配息方向設計。目前規畫配息機制的ETF,主要是國內股票、海外股票、債券三大類型,總共有二○五檔,其中一六四檔有配息,占了八成。
除了高息ETF愈配愈頻繁,連投資市場是不追求股利發放的美股、日股ETF,也都透過配息吸引投資人。
例如,連結指數為美國費城半導體指數的國泰費城半導體ETF,二○二二年時一舉配出二.八元現金股利,換算殖利率達八.一%,此後月成交量從過去的數萬張,激增至數十萬張,凸顯它在創造亮眼配息紀錄之後,明顯獲得投資人關注。新發行的復華日本龍頭ETF也加入年配機制,即使預期股利所得不高,但也期待如有資本利得轉換為配息時,可吸引台灣投資人目光。
領息不利長期資產累積?
台灣資金大舉湧入配息ETF,但不少投資人並未正確釐清投資目標是否合適。首先,配息機制恐會使資產累積效果大打折扣,且時間愈長,差距愈大。凱基投信投資策略部協理翁毓傑舉例,以初始本金一百萬元,年化報酬率七%、配息率五%的條件試算,在第十年時,未領息者的總資產達一九七萬元,領息者十年間雖然可拿回股息五十五萬元,但加上本金,總資產僅一七七萬元,兩者差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