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投資達人都主張年輕人因為可以累積財富的時間很長,所以該買成長性較高、年化報酬率比較高,以0050為代表的「市值型」ETF,而不該買相對較差、以0056為代表的「高股息型」ETF。我為什麼持不同(但不是反對)的立場呢?
首先,我當然會承認,0050上市20年來的總報酬率為405%,遠遠勝過0056上市16年來的135%。
0050自2003年以36.97元上市之後,已經領了50.9元的股息,再以2024年2月7日封關日(以下簡稱當天)收盤價135.95元來算,價差高達98.98元,合計149.88元,20年報酬率高達405%。
135.95 - 36.97 = 98.98
98.98 + 50.9 = 149.88
149.88 ÷ 36.97 = 405%
0056自2007年以25元上市之後,已經領了22.25元的股息,再以當天收盤價36.45元來算,價差11.45元,合計33.7元,16年報酬率為135%。
36.45 - 25 = 11.45
11.45 + 22.25 = 33.7
33.7 ÷ 25 = 135%
從歷史紀錄來看,當然該買0050,但如果你是一個從來沒買過這兩種ETF的人,要面對的不是「過去」,而是「現在」和「未來」。值此台股已來到歷史相對高檔區,你能期待0050未來20年仍有405%的報酬率嗎?或是面對一個股價已經來到130元附近,另一個還不到37元,你比較敢買哪一個?
投資「理論」人人懂,但每個人的「人性」卻不一樣,也帶給每一個人不同的結果。我絕不會說不該買0050,我只想說,買0056難道不好嗎?
巴菲特投資兩金律 投資人要奉行
巴菲特曾說他的投資金律只有兩條,第一條是「絕對不要賠錢」,第二條是「不要忘記第一條」。投資真的應該先求「不賠錢」,然後再求「有獲利」。買0056之後,只要不賣,幾乎沒有人會賠錢,但0050仍讓有些人還在套牢中。
0056今年第一季除息0.7元,所以只要除息前買在37.15元以下,或平均成本在37.15元以下的人,沒有一個人是賠錢的。就算除息前有人的平均成本在37.15元以上,但因為0056在除息前的最高價也不過只有37.54元,因此這種人應該不多,甚至沒有吧?
37.15 - 0.7 = 36.45
不過,如果你曾經因為害怕它會持續下跌而賣掉,那當然有可能賠錢,但這不能怪我喔!因為我對0056的建議永遠是「隨時都可買,買了忘記它」,而且從來沒有改變過!
0050自從在2022年1月創了152.4元的歷史最高價之後,就一路下跌,最低跌到96.5元。期間除息5元,股息殖利率為3.3%,還原後跌幅為34.5%,能夠在下跌過程中忍住不賣,真的需要很大的定力。「理論」可行,「人性」難為。
5 ÷ 152.4 = 3.3%
152.4 - 5 = 147.4
(96.5 - 147.4)÷ 147.4 = -34.5%
0056在0050創高的同時,股價最高來到33.71元,也一路下跌到最低價23.28元。期間除息2.1元,股息殖利率為6.2%, 還原後跌幅為26.4%,比0050少了8個百分點。因為股價較低、股息殖利率較高、跌幅較輕,絕大多數的投資人應該相對能夠承受,而比較願意繼續持有。
2.1 ÷ 33.71 = 6.2%
33.71 - 2.1 = 31.61
(23.28 -31.61)÷ 31.61 = -26.4%
因為0050價格高、波動大,要讓人敢於長期持有,其實非常違反人性。20年真能賺到405%的人,應該幾乎不存在。我反而相信0056能賺到135%的人,比較有可能存在。
如果無法笑看漲跌 就別勉強學別人
你如果承受得起0050相對劇烈的股價起伏,當然可以買0050。若你無法笑看漲跌,就不要勉強自己成為別人,0056或許比較適合你。
勉強自己,一定讓你更焦慮。投資達人總是說的頭頭是道、振振有詞,你若不照做,就以為是自己錯了。投資沒有對錯,只有是否適合自己而已。
我常在想,他們不過是用回測歷史數據方式來證明他們的理論,但實際上真的有賺到到這麼多錢嗎?「數學模型」如果能確定投資一定獲利,誰還會賠錢呢?因為「真實人生」充滿太多不確定性,「人性」就是其中最大的變數。
0056因為股性牛皮,價差空間不大,比較不會讓人焦慮,就能把時間、精力集中於工作上。或許因為好好工作,10年後的薪水就能增加400%,比0050賺得更多。以我為例,我1985年的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是13000元,到了1995年的月薪是72000元,增加了450%。
台股已經來到18000點附近,我認為現在最好的投資方法就是採用「定期定額」的方法。積極的人,就通通買市值型ETF。保守的人,就通通買高股息型ETF。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種人,就各半吧!
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的標的,才有可能持續下去。勉強自己去採用別人的方法,永遠不會覺得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