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ETF要除息之前,「該除息前買,還是除息後買?」成了媒體最愛寫,也是大家最關心的議題,然後會邀請很多專家來表示意見,我也常被問及。
這一篇文章,我刻意選在00878除息之後再發表,不然我還是要在同樣的議題上打轉。這一次,我想來和大家討論,你買ETF的目的是什麼?
ETF是先鋒投信創辦人約翰柏格首創,當時設計此類基金的目的,是在追求「複製大盤」,因為他相信主動選股的「長期」績效,絕對不會贏過整體市場的成長。
後來很多的證據顯示,能夠長期打敗ETF的主動基金真的鳳毛麟角。連有著龐大研究團隊的專業基金經理人,都無法「打敗大盤」,我們一般人當然不該以為自己就做得到。
2003年,當時的寶來投信(後來被元大投信合併)引進此一觀念,推出了台灣第一支ETF,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元大台灣50」(0050),就是將台灣前50大市值的公司納為成分股,再透過精密計算的持股比例,做到盡可能的「複製大盤」。
時隔4年,才又有「元大高股息」(0056)的推出,但早期成交量很小,也少有人關注。這支ETF已經有點偏離ETF的設計初衷,因為它無法「複製大盤」,它強調的是「高股息」。
0056是以高股息殖利率,做為成分股的選擇標準。因為做為分子的「股息」一般都希望穩定,所以做為分母的「股價」也不宜太高,否則就無法維持符合高股息殖利率的要求。例如台積電股價一路上漲,導致股息殖利率不易提高,所以它就不會是0056的成分股。
後來存股觀念興起,0056「不用再選股」的特性吸引了很多投資人,成交量開始放大,資產規模也開始直追0050,後來和0050被並稱為「國民ETF」。
ETF逐漸成為投資主流後,各家投信公司都開始推出各式各樣的ETF,如果加上有些下市的ETF,總數一定超過300支。
為了打敗0050,各家投信紛紛推出各種「主題型」的ETF,也就是說成分股只集中於某一特定產業。不過,這種ETF雖仍具備「分散風險」的特性,但0050做到所有「產業」和「個別公司」分散風險,而「主題型」的ETF卻有集中在特定產業的風險。換句話說,這種ETF的目的,是追求「打敗大盤」的。
把這三種ETF區分清楚之後,才能擬訂相對應的策略。
0050以及其他能夠「複製大盤」的ETF,我認為可以長期持有,也可以用「大盤日K<20,買;大盤日K>80,賣」的操作方法,來賺波段價差。如果除息前,大盤處於日K<20的時候,就該買來參加除息。反之,如果在除息前,大盤處於日K>80的時候,可以考慮賣出,不一定要參加除息。如果你想長期持有,就應該每一次都參加除息,也不存在「該除息前買,還是除息後買?」的問題。
0056、00878,以及其他訴求「高股息」的ETF,因為你買它們的目的是「領股息」,怎麼會在除息前才想到要買?這類型的ETF就是「隨時都可買」,然後長期持有,也是比較適合做為定期定額的投資標的。
不過,最近這兩支ETF的成分股中,AI概念股佔了很大的比例,所以股價也經常隨之上沖下洗。前陣子當AI概念股都來到歷史高點,這兩支ETF也同步大幅走高,很多投資人都在問:「該不該賣了?」本來只想領股息,結果因為股價大漲,大家開始也想賺價差了。你如果有明確的資金用途,我就建議你該賣。否則如果想賺價差,不就牴觸了你當初買它們的初衷嗎?
如果你手上的這類ETF的報酬率很高,代表你的持有成本很低,未來即使碰到股災,造成它們的股價大跌,或許還跌不到你的成本,難道不好嗎?如果你現在賣掉,賺到了眼前的獲利,但萬一它們繼續漲上去,你可能再也無法用低價買回來了。
關於「主題型」的ETF,我則建議要採波段操作賺價差的方法。因為沒有任何產業會永遠上漲,當然該低買高賣。既然不宜長期持有,當然就該在除息前賣掉,或是在除息後再買進。
如果你追求高股息殖利率,希望穩定配息,就不該奢望賺價差。如果你希望股價持續成長,有大幅價差可賺,又怎能期待它同時維持高股息殖利率?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後,投資就能更安心了。
樂活大叔施昇輝最新力作《小資向錢衝》,專為小資族所寫,希望能為大家拆解最常見的6大投資難題。
只要觀念正確,投資一點都不難。不投資,就會被飛漲的物價擊倒,永遠沒有財富自由的一天,但也要記得穩穩賺、慢慢賺,才能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