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日本和大陸、越南等地參與過房地產租賃公司的投資,「看房子有沒有升值潛力」也是我自以為是的專長。不過經過這次疫情,我的理財思維有了相當大的改變。
原因其實複雜,但這兩年變數最多:比如,某些地區忽然修改法令,明明可以買,卻變成有社保才能購買;已經購買的,就得安靜等個一兩年無法交屋。某些客戶因為疫情之故結束合約,空屋狀況變得頻繁。還有緬甸發生政變,我們公司有幾間入手價格漂亮的豪宅,命運變成懸而未決。馬來西亞辦公室租方要求租金七折,當然只能同意。日本的韓籍租客一聲不說連夜逃跑,這些都是投資之初想不到的意外(族繁不及備載)。一方面是疫情對於管理不動產上帶來的不便,另一方面我也希望找到更理想的理財方法。存股就是我覺得很值得一試,也很適合「不想太忙」的人的投資方法。
當然我在此要強調的是,我沒有要把全部資金兌現來存股,只是調整比重,畢竟不動產在疫情後的升值潛力也不容小覷。
為什麼存股會讓人安心?一來不太需要管理瑣事。二來ETF 意謂著多家企業股票的組合,一家公司可能會出問題,但是一次幾十家公司出問題,這機率肯定小很多(除非是整個市場消失)。三來ETF在選股上有一定的邏輯,也相對客觀,只要你認同這個邏輯,比如選擇「高股息」還是「高成長」?「電動車」還是「半導體」?「越南」還是「大中華區」?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定期或是定額的投入,也真的不麻煩,「記得」在手機和電腦上設定操作即可。
自從財富自由成為許多人努力的目標,並不是所有「被動收入」都能讓你安心。某位同輩遠親,大我也不到十歲。從鴻源集團到現在,幾十年了,幾乎每一個只要跟「高息」(請看清楚這個關鍵字)有關的詐騙案,她都是其中一隻老鼠,無役不與。
她想要的就是我們所謂的被動財,希望可以利滾利,高枕無憂地生活。幾十年來聽她講述,前後大概跳入5次陷阱,如果連高利息的倒會案也加上去可能會更多。此類人個性的特色就是喜歡聽甜言蜜語,人家對他好他就恨不得立馬把錢奉上,這種個性可以從走入昂貴的服裝店,明明那些衣服日常生活都用不上,但是卻可以一次花幾萬元,看得出來她喜歡的是那種豪爽感,喜歡別人吹捧,用「老子花錢大方」來證明自己不凡。
最近這一次,是幾年前的某個案子,某集團請她投資拍影片(不好意思,項目內容為了避免對號入座有些更改),允諾每100 萬元,每一季都會給她16萬元的分潤。
當然是被騙了。最嚴重的是她跟以前一樣,第一次領到利息就請親朋好友一起加入眾樂樂。
「我不是曾經跟你說,只要年利率保證超過的數目高於定存利息2倍,而且請你把錢交給他,基本上就是詐騙無誤嗎?」那時候定存利息是1%。「人家答應給你的利息是64% 呢!這不是詐騙什麼是詐騙?」她反駁我說:「可是64% 不是1% 的2倍呀!」
我無言,非常無言。基本上這應該不是數學大小無法判斷的問題,而是「利」令智昏了。
很多人以為買房一定賺比較多,當年還是理財小白的我也是這樣覺得,但其實不然。我曾經聽一位太太說,「妳知道高雄房子漲多兇嗎?我爸以前把老家用800 萬元賣掉,現在人家開價2,000 萬元在賣!」
「那是幾年前?」我問。
「我小時候,大概40年吧。」她說。
「那漲得不多呀!」我說,聽到我的回答,她很納悶的看著我。
其實40年前的房子從原本800 萬元翻倍漲到2,000 萬元,年化報酬率一年只賺30 萬元,也就是3.75% 左右(如果空置,不算入租金報酬)。如果當時也有高股息ETF,每年分你5%,而且你把5% 投入繼續買股息ETF 的話,你猜40年後會有多少錢?
答案最少是800 萬的7 倍,超過5,600 萬元。其實你也不必一開始就有800 萬,如果每年將100 萬投入5%收益產品,又將拿到利息加入投資,那麼你在40年後擁有的是100 萬元的120 倍左右,等於1.2 億!看了這個,你還會覺得房子很賺錢嗎?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不管投資標的是什麼,時間與複利其實才是創造獲利的關鍵。
作者簡介_吳淡如
臺大法律系學士、臺大中文研究所、臺大EMBA丶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碩士、嶽麓書院歷史學博士與上海交通大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瑞士分校)商學博士班就讀中。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 《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